书城亲子家长的革命
674300000033

第33章 感动是教育的最大秘诀 (2)

第十章 感动是教育的最大秘诀 (2)

第二天,他没有去上学。我催他快点,他还是磨磨蹭蹭的。我拧着他的耳朵往外提,然后关上门。可是他立在门外一动也不动,老师打电话来,我说他生病了,就想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他在外面立了一整天,没吃没喝,几乎也没有动。

“你在做什么?”我问他。

“妈妈,我不想读书了。”

“因为老师说你笨?还是因为不会读书?”

“不是的,我喜欢读书。但是我觉得妈妈不喜欢我读书,不喜欢我做作业,不喜欢我去学校。我还是不读了。”

我愣了半天,心中五味杂陈。我不该对他发脾气,因为他已经很努力了,也不该不分理由地责怪他,因为他是在关心我。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因为成绩不理想而生他的气,就算他将来只能在社区里卖水果,我也依然爱他。

……

这样的故事,我能写上一箩筐。但是我发现,很多家长感动的都是孩子小时候的一些故事,似乎长大了,他们就是“魔鬼”了。在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想一想他曾经多么好,于是忍一忍,便过去了。

其实,不是孩子们长大了没有让人感动的事情,而是家长忘了有一颗感动的心。日常的生活和各种压力,让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对不起自己,如果父母能够被孩子感动,心存一份感恩,感谢孩子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不一样的经历,生活中就会少很多抱怨。

感动是教育的秘诀,因为感动了孩子的心,他就能明白父母的爱;感动也是教育的动力,父母被孩子感动了,才能从生活中品尝到快乐,也才能继续前进。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被感动了,那就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浇灌一点爱了。没有爱的吸收,哪有爱的付出呢?

被需要的人最幸福

孩子冷漠的背后,是爱与被爱的缺乏,是对幸福的错误理解。这种情感长期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转化为孩子的性格特征,危害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现在是上午8:30分。

如果说刚才的我是“有点”烦躁的话,那此刻的我就是“极度”烦躁,如果你是我,就会明白抬表看了12次后还被堵在这个路口的车子行驶还不到100米是什么感觉——到目前为止,时间已经过去了32分零15秒,而天知道,半小时后,我的专场讲座就要开始了!想起那些早早进场迫不及待等待解决问题的家长们,我的心就一阵抽搐,如果他们知道此刻那位让他们望眼欲穿的人正被堵在路上,会不会着急。

还好,上天总是习惯让人绝望之后给人以希望,差2分钟9点,我已经西装革履地站在了家长们面前,我保证从我平静的脸上他们丝毫看不出我刚才的烦躁,于是讲座开始了。

讲到第三单元,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位家长问我:“崔老师,我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都很冷漠,他们认为幸福就是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爱,却不知道把自己的爱分给别人。”

这个问题其实不在今天的讲座范围内,但是我依然想认真解答,于是我给家长们列了这样一些题:

“上自习课时,同桌趴在桌子上,我……”

“爸爸出差回来了,王明他……”

“邻居家最大的困难……”

“妈妈待业在家了,我……”

当家长们在下面窃窃私语的时候,我说话了:“有教育部门曾用上述这些题目调查了100名小学生,请孩子们将省略号后面的内容补充完整。结果发现:第一题,只有20%的孩子说“当同桌趴在桌子上时,我想他可能生病了,我得赶紧问问他”。第二题,只有10%的孩子说“王明他赶紧去问爸爸累不累,让爸爸休息一下”。第三题,只有10%的孩子能说出邻居最大的困难。第四题,只有15%的孩子能体会妈妈待业的心情。”

“啊?”家长们眼中透着惊讶,“怎么会这样呢?”

面对他们的疑问,我很识时务地说道:“虽然该部门的调查取样范围不大,地域范围不广,调查的数字没有绝对意义,但它确实反映出了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态——冷漠。冷漠,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萎缩,冷漠的背后是爱与被爱的缺乏。冷漠的孩子不可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积极的情感背道而驰,冷漠的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能深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去,不能和老师、同学心灵相通,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凄凉和空虚。长期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转化为他的性格特征,危害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么说起来,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啊!”听完我的话,家长们开始讨论起来,“我家的孩子就认为同学们都对她好就是幸福的,自己却不知道为别人付出。”

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5分钟后,所有的讨论终于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崔老师,您倒是说说该怎么办啊?”

“这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面对场下那些期盼的目光,我竖起了四根手指,“改变冷漠的孩子,让他们明白幸福是被爱,也是被需要,有四个要诀。”

看着家长们期待的眼神,我继续说道:

“第一点,融化孩子的冷漠。改变冷漠就要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多问候一声爸爸妈妈,多给朋友一个微笑,多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阳光等。这样做,可使孩子得到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第二点,带领孩子到生活中去感受‘热心’的暖流 。书画家为拯救灾民的义卖书画活动;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的捐助活动;为美化校园,每人献上一来花的活动……老师、爸爸妈妈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去感受这些活动。”

“这个简单,只是平常没有注意让孩子多多感受这些活动。”听到这里,有家长说道,“那接下来呢?”

我往前站了一步,说道:“第三点,就是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当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当孩子给上坡的三轮车助上一把力,当孩子把自己的新书送给贫困地区的同学,当孩子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当孩子出现这些‘热心’行为时,爸爸妈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在强化孩子热心行为的同时,就抑制了‘冷漠’心态的滋生。”

“嗯,有道理。”

家长们一致赞同,我接着说了下去:“最后一点,是训练孩子的‘同理心’。”

“哦,什么叫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情感。亦即能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例如,可以开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活动,使孩子理解、体验假想角色的内心感受,改变原来的冷漠态度。一位下岗职工的孩子正是通过‘假如我是下岗的妈妈’的角色换位活动,体验到妈妈的烦恼,认识到妈妈的不容易,从此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与妈妈的心贴得更近了。”

“原来是这样,这倒是个好办法!”家长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接着,又解答了家长们的一些问题,讲座结束后,已是午饭时间,看着外面川流不息的马路,我突然想起早上堵车时路上那一长串令我烦躁的汽车和司机,其实,我也应该用“同理心”来对待他们,真是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享乐,人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被他人需要。当你感到被需要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这股力量会促使你不惧怕面前的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

被别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被别人需要,生存也就失去了意义。

幸福并非是一颗美丽、难以寻觅的巨大宝石,无论你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找到它;相反,它是由一系列普通而又细小的宝石所组成的珠串,它们散发出快乐和优美的情趣。幸福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内在意识的追求,是一种心灵的满足。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活得更好的理由,就会比别人幸福。

今天比昨天好,就是成功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一天中午进行讲座的时候,我问了家长们一个问题:“怎样的孩子才算是成功的?”

这无疑是现在的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台下不绝于耳的讨论声就可以看出来。正当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一位坐在左前方穿花格子衬衣的母亲扬声说道:“成功的孩子?那就是学习成绩好呗!”话音刚落,她后面的一位父亲接上话来:“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然后是重点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那就是成功!”

听了大家的回答,我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笑了笑,于是家长们纷纷问道:“崔老师,您说怎样的孩子才算成功呢?”

“这个嘛,”我略微停顿了一下,“成功就是战胜过去的自己。只要孩子今天做得比昨天好,他就是成功的。”

看着家长们疑惑的眼神,我接着说道:“大家先来听一个故事吧。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台下一片安静,于是我接着往下讲:“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里。3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3个月里面,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

“结果如何?”有心急的家长忍不住问道,“孩子一定成功了吧?”

我没有回答,继续讲下面的内容:“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16次。”

“啊?怎么会这样!”很显然,这样的结果让家长们十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