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的革命
674300000031

第31章 爱不用太多—给他五个给予就足够 (2)

第九章 爱不用太多——给他五个给予就足够 (2)

这个淘气包上4年级了,说话像个小大人,有时候也没有一句正经话。我问他:“你们班上有多少人?”他就笑嘻嘻地回答:“我的语文老师姓张。”总是这样答非所问,还觉得很有乐趣。

这样的孩子一般喜欢闹别扭,越是说一些正经话他越是不当回事,但是你要和他说点有想象力的话,他就能跟着你的思路走。

“看着你现在的样子,我很好奇20年之后,你会是什么样子,穿着怎样的衣服,坐着怎样的车,在怎样的地方上班。想想应该很有意思。”

“20年,那太远了吧。我现在才10岁呢。”

“对呀,就是20年后,你就有30岁了,应该工作了吧。”

“那我一定开着奔驰,在北京上班。我要穿西装和皮鞋,要请爸爸当老板,我当副总经理……”这个孩子的想法很主流,估计是电视剧看多了,觉得做个生意人很好。

“哇,你想要开奔驰车啊,没想到你还知道这么好的牌子。”

“嗯,我就要开好车。”他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就像看到30年之后真的有一辆奔驰车停在家门口等他一样。

“那太好啦,不过你现在就要慢慢准备了,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我没有扯到学习上,因为这个关联他肯定知道,点到就好了,让他自己去想吧。

后来,这个孩子和爸爸说了很多20年后当老板的事情,他们还讨论了怎样管钱,给妈妈一个什么职位的问题。说来也怪,这个孩子渐渐不那么调皮了,学习上开始自觉了,他爸爸也心领神会地经常拿着大奔的梦想激励他,他的成绩虽然没有突飞猛进,但学习态度完全上了一个台阶。

我知道很多家长常常会对孩子说:“将来我们就指望你了。”貌似给孩子一点压力,让他们想到未来,但这句话其实并不能让孩子真的想到未来。孩子不知道指望是什么意思,更不明白赡养老人是什么概念,有多少经济压力。与其这样提到“将来”,不如给他们一个希望,让他们尽情想象将来的自己是怎样的,对自己有这份美好的期待,学习生活上都会不自觉地往那个方向靠近。

但是,希望和考大学是不一样的。很多家长对孩子说:“你将来要上北大清华。”这是在给孩子下任务,不是他们发自内心希望。这样的命令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如果你想让考北大成为孩子的内心的期望,不如给他讲一些北大老师的趣闻,或者北大的历史、北大光荣的传统,让他自然而然地觉得能够上这样的学校是他的梦想。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梦想,如果你在他的心中及时放一个梦想,他的灵与肉都能紧紧围绕这个梦想成长。

让他自信,有信心的人无所不能

有人说,自大的人还有救,自卑的人就没有救了。自卑情绪会阻碍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孩子来说,就是阻碍他发展自己的潜能。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钢琴家,但在这之前,他必须接纳自己不完美的琴声,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有一次读别人的博客,看到说中美两国的教育思维很不一样,从儿歌中就能看出来。中国的《三字经》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孝和谦卑一直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但是美国的孩子们唱的是:“我跳得比你高,做得比你好……”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和美国人比起来,咱们东方人还真是有点不自信。

不自信的人喜欢故步自封,明明有能力发展得很好的,却自己给自己设下了局限。孩子在小时候自卑,他的整个一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的孩子9岁,有一天晚上,母子俩聊天的时候,她发现孩子心事挺重的,说是同学们不爱和他玩。他觉得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太好,成绩好的同学不愿意和成绩差的同学玩。就算有的同学和他玩,也觉得是在欺负他。他整天在想应该怎么样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心理有很重的负担。

其实妈妈觉得孩子上半个学期的成绩总体还是过得去的,而且也很努力地想要进步,还主动要求多做点课外辅导作业。他在家和邻居小朋友玩时,都能和他们相处得很好,也很受其他孩子的喜欢,但到了学校不知怎么就这样了。妈妈觉得是由于孩子在学校不自信,自己把自己归类在成绩差的那一边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年龄小的孩子中普遍存在,成绩不算很好的孩子,很自然就把自己划到“差生”一栏,做什么事情都不积极,班里面有活动也不愿意报名,怕被人笑话。不自信的孩子,在面对机遇的时候总是逃避;或者像上面的这个妈妈所说的那样,心事重重,疑心重。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这需要家长的配合。

首先,家长要抛弃一个观念,那就是“我的孩子还不够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已经超过了孩子年龄段应有的能力,所以他们表现得一般时,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很差劲,或者没有什么天赋,便会出言批评他们。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写作文的能力都很一般,这时候如果大人觉得“你写的还没有我好呢”,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不愿意写作文、害怕作文考试。

如果我们拿着孩子的昨天和今天比较,多看看孩子的进步,就能找到一些孩子的优点、进步来鼓励他。

“我发现你说话越来越有条理了”,“你讲的故事真有趣”等,这样一些具体的表扬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或者,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他们也能拥有“成就感”,有成就感的人就容易对自己产生信心。

家长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盲目地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你看表妹比你小一岁,钢琴弹得比你好多了。”这样的话最容易打击孩子的心灵,让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别人好。

当自信成为一个人性格中的一部分的时候,他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得很好。而上面的这个孩子,在家里的时候很轻松,在学校的时候很自卑,这说明他内心的自信还不坚定。好在他在家里的时候表现得很有自信,这样家长只需要多多鼓励和肯定就行了。

每个人都需要信心,即便我们成年人做事情的时候,都会找几个理由“壮胆”,常说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没有信心一定会失败,信心决定孩子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其实人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要单独一个人的,这时候的力量来自哪里,就来自我们的内心世界,对自己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勇气面对等。

不管你有多少理由,都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自信,比任何鼓励都有力量。

表达关怀,和他默默地坐在一起

被人关怀和被人理解一样,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当他什么都不想说的时候,就不要再问了,陪着他默默地坐着,就那样陪伴也可以疗伤。

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很多事情可能没有发生在自己身边,所以从来不去想如果发生了自己要怎样应对。但我是个喜欢“设身处地”的人,常常带着“职业病”去想一些电视情节和生活故事。

我看过一部这样的电视剧,是美国的。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妈妈,无论是在厨艺上、家务上,还是在园艺上,都堪称顶级主妇。她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丈夫是医生,一家人其乐融融。

但是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儿子行为有点异常,和男同学相处得怪怪的。后来他渐渐明白,原来自己的儿子性取向不正常,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同性恋。这对于信仰基督的家庭而言,是难以接受的,男女的结合才符合上帝的旨意,同性恋在宗教中不道德。

“你……”妈妈欲言又止。

“是,我觉得自己是同性恋。”儿子很不好意思地承认了,脸色很羞愧。

“哦,上帝啊。你尽早忘了这个可怕的想法,不然就等着下地狱吧!”

当孩子听到“下地狱”这个词的时候,他眼神变得凶狠起来:“下地狱?你想要我去下地狱吗?”

“如果你尽做一些让我们丢脸的事情,就是罪有应得!”

完了完了,我心想,这妈妈肯定会因为这句话而付出惨痛的代价。果不其然,从此这儿子就像魔鬼附身,凡是能气他妈妈的事情他都做,而且毫不心软。最后妈妈被他气得崩溃了。

让我们大胆猜测一下,要是你是那个妈妈,你会怎样?还是我先说吧,我会静静地陪在他身边,坐下来,什么也不说。

还记得周国平写过一本书叫做《妞妞》,是纪念他的没有长大的女儿。作为一个年迈的父亲,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他的心痛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有很多读者留言,其中有一条让我印象深刻:“每晚上陪你寂寞地坐着的,还有无数的寂寞。”要是周国平先生能够看到这句话,应该会宽慰很多吧。有时候,陪伴就是最好的语言,让对方知道你就在身边,他们心中就会少很多恐惧和消极的情绪。

所以我说,如果我是那个妈妈,我只会陪孩子静静地坐着,有什么能说的呢,说什么都不合适,还是陪他坐一会儿,让他知道家人永远在身边就够了。其他的事情,先不着急去考虑,因为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同情、理解和支持。

很多孩子回家心情很沉重,大人问怎么了也不回答。你问多了他还烦,说你多事。其实这正是家长们不知道“察言观色”。他既然那么不开心,就先什么都不要说,陪他坐一会儿,拍拍他的肩膀,表示自己的理解和关心就够了。除非他自己说出问题所在,否则,一定要表现出自己毫不好奇的样子,只简简单单地表示支持。孩子们最喜欢这样了,感觉就像是朋友。

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语言是多余的,只有默默地陪伴才能安慰一颗受伤的心。

他是哪种类型——困惑、灰心、混世or恨世

孩子出了问题,不要着急解决,先弄清楚让他出问题的原因,这比盲目地解决问题更重要。

我接触过很多孩子,总结出了几种孩子的类型,家长们可以对号入座。

困惑型:困惑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有很大的压力,或者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这往往是在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出现了困难,给他们造成了压力,让他们很困惑。这种孩子需要的是方法,如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等,他们也需要良师益友的帮助。

灰心型:灰心型的孩子往往没有动力,干什么事情都没有精神,似乎什么都不关心,也缺少应有的朝气。这种孩子可能经历了一次失败,变得灰心丧气了,他需要的是目标,需要一些能够激发他信心的东西。家长可以给孩子读一些名人的传记。罗曼·罗兰的《巨人传》就不错,或者是《约翰克里斯多夫》、《老人与海》等名著。其实古代的名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把《史记》的白话文版读给孩子们听,也是很好的选择。

混世型:这种孩子像个小阿飞,沾染了一些社会习气,开始玩世不恭,和家长关系疏离了,学习也不放在心上。这样的孩子需要换一个积极的环境,当然不一定是要搬家、转学,但至少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比如阅读的环境、写作的环境等。家长最好能反思自己是否对孩子关心太少。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怀,才会到社会上寻找安慰。他们看中的那些“义气”,正说明他们重感情。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嫌弃他们,或者说话带有鄙夷的口气。

恨世型:恨世型的孩子很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他,故意和他作对,愤世嫉俗,语言很刻薄。这样的孩子内心脆弱,他们也最需要得到真爱。孩子变成这种性格,绝大部分是因为在家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是受了很多委屈。没有孩子天生会抱怨社会,但是当社会总是不能让他满意的时候,他就养成了坏习惯,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挽救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多些耐心,也多多理解孩子。不要因为很小的事情抱怨他,也不要拿他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这四种类型的孩子,是我长期接触中总结出来的,可以帮助家长在家中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出发点,给他快乐、信心、希望、自由和关怀,也就是我们说的“5个给予”。孩子出现问题,一定是你作为家长在这些方面有的做得不够。那就视情况补充给予,让他们不再感到缺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