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的革命
674300000018

第18章 暗示:家长无意识间传递的错误信号 (2)

第五章 暗示:家长无意识间传递的错误信号 (2)

这个人我们都叫他马师傅,是烟厂技术工人,专门负责烟厂机器维护的。他只有初中文化,很早的时候就进了烟厂,从杂工做到现在车间的技术工,是很不容易的。马师傅有一个优点,就是特别爱钻研。

在他刚刚买电脑的时候,也是经常出毛病,黑黑的屏幕上蹦出来一大堆英文命令符,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家有个上初中的儿子,懂几句英文,也会查词典。于是,每当出现很多的英文符号的时候,他就先抄下来,等儿子回来了帮忙翻译,然后查工具书。他家里的电脑书籍有一大纸箱,还订了电脑方面的杂志看,慢慢地硬件软件都不是问题了。

说来也巧,自从他迷上电脑之后,儿子的英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开始是帮爸爸翻译电脑命令,后来是翻译一些系统的运行口令,他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自己翻看工具书、看英文报了。

马师傅经常帮我们小区的人修电脑,有时候也和邻居们交流管孩子的心得。

“老马,你真行。我们都看不懂的东西,你两下子就整好了。”

“都是越弄越熟,现学现卖。”

“听说小雨的成绩上升了,你们是怎么管孩子的?”有一个妈妈问到了学习上。

“其实我们没有怎么管他,他就自己看书呗。”

大家纷纷感叹,同在一个小区,学习的态度差别就这么大呢!其实,家长的态度也相差很大。自家的电脑出了问题,一看是自己不懂的英文,大部分人都会找专业人员来帮忙。看到大人这样畏难,孩子们也就觉得,不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不用坚持。但是马师傅不一样,他自己不懂就学习,坚持摸索问题,这种做法自然会感染孩子,让他也跟着去学习和坚持。

孩子们见到困难就想找父母,也许就是因为家长们遇到困难就放弃。

其实,父母在生活中有很多示范放弃的行为,比如,自己不读书,认为自己已经读不懂书了;老是说自己健忘,年纪大了记不住事情;把很多问题都归因于自己小时候环境不好,没有机会学习;说孩子们学的东西太难了,自己不能辅导了;抱怨工作上的不顺利,说别人的风凉话;教育孩子的时候动不动就责骂,甚至动手打人,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在为自己的放弃找借口,当然孩子也学会了这一招。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年纪大是一个借口,但对于成功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有一个姑娘23岁,她除了想象力丰富之外,与别人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平常的父母、平常的相貌、平常的大学,朋友中也没有人真正懂得去欣赏她。

在大学里,这个姑娘花很多时间去想象,用我们的话说,她整天就在做着白日梦:穿着白衣裙的美丽姑娘、蔚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还有巫婆和魔鬼……这就是她最沉醉的一个爱好,没有人能从这个不争气的爱好中看到什么事业。

她爱上了大学的同窗,他是她想象中的“白马王子”,但王子忍受不了这个女孩子整天天马行空的想法,决定和她分手。失恋后,她离开了故乡,来到她向往的具有浪漫色彩的葡萄牙。在那里,她找到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业余时间继续写童话故事。

她再次陷入爱情,这回是一位青年记者,幽默风趣,才华横溢。他们结婚了。但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还是没有发生,她的奇思异想同样让丈夫选择了离开。她和女儿相依为命。离婚不久,她又被学校解聘。她落魄回乡,靠领取社会救济金生活。

她把自己想象的王国写出来。此时,她也没有更高的要求了,只要能把这些自创的童话故事讲给女儿听,她就满足了。有一次,她在等地铁的时候,一个人物形象突然涌上心头。回到家,她铺开稿纸,开始了另一个大胆的创作。多年的童话构思,让她写起来行云流水。

她花了5年时间写成的长篇小说《哈利·波特》,终于在她30岁的时候问世了,起先出版商并不看好这本书,没想,一上市就畅销全国,她继续写了7部,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之一。

她叫乔安娜·凯瑟琳·罗琳,不仅位于英国在职妇女收入榜的榜首,还被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列入“100名全球最有权力名人”中,是第25位。

罗琳现在是很多怀揣着作家梦的年轻人的偶像。她前半生一直平凡,但是在后半生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关注和成功。

罗琳的成功提醒了身为父母的人们的梦想,或许你曾经是那个不得志的人,但是,只要你坚持积累,成功就会不期而至了。

闭门反思,我们是否已经放弃了很多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为了让孩子学会坚持,我们自己首先开始学会坚持。

出去,我们大人要说事情

很多人觉得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他们整天在想什么。同样,也有很多孩子不明白家长在想什么,甚至不知道家长除了居家生活之外,还有其他别的生活。家长与孩子在彼此的眼中都是“纸片人”——单薄、单调,但事实并非如此。

“要不是看他的日记,我真不知道他心里会想这么多!”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说,他的孩子在学校有很大的压力,晚上总是睡不着觉,但这些他从来不在家里面说。妈妈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他的日记,上交给了爸爸,让爸爸定夺。这位父亲又担心孩子知道自己的日记被偷看,会大发雷霆,于是趁着孩子没有回家,先征求一下我的意见。

我建议他先不要说这件事情,而是谈谈自己的工作。

“儿子,你过来,我和你说说话,最近我在工作上很不顺心。”这时候孩子必然会乐于倾听父母的生活。

“现在经济危机了,公司会裁员,我想了想,觉得自己和年轻人比起来,一是年龄大了,很多新鲜事物接受不了了,另外身体也不如他们好,所以我最近很有压力啊。”一般听到这样的话,孩子肯定不会嘲笑父亲,相反,他会想办法来安慰父亲。

“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万一爸爸失业了,你和你妈妈可怎么办呢?”孩子一听,原来爸爸也失眠,而且他总是为家庭着想,必然会极力去宽慰父亲。果然,这个孩子说:“爸爸,你也不用有太大的压力,您资格老,肯定不会轮到您头上的。而且,万一失业了,我们还可以再去学习学习,增加一些新知识嘛。”说完,父亲心里有了底。

不一会儿,孩子又说:“其实我最近在学校也有压力。我们班转来两个复读生,他们的成绩都比我好,现在我觉得自己进入年级前几名的希望太小了,有时候也睡不好。”

“人家是复读生嘛,比你经验多,学习好是正常的。你也放宽心,反正我们都尽自己的努力,万一成绩不理想,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风波平息了,孩子和父母之间多了一些体谅,关系更加融洽了。

但是我也提醒这位家长,不要认为孩子从今往后都不会隐瞒什么了,他可能会在别的方面对父母有所保留,这要看父母对他的态度。

有很多家长总是在准备谈话的时候,看到孩子在旁边,就会说:“你出去玩,我们大人要说事情……”这种做法是最不明智的,家长如果不想让孩子知道,完全可以用别的理由来支走孩子,或者,挑一个孩子不在场的时间说。这样明显地提醒孩子出去,反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也让他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外了。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是银行办事员,家里算得上县里面殷实的人家了。他有一个女儿,一直不怎么娇惯她,后来女儿从同学那里听说,自己家是班上最有钱的,所以觉得很奇怪,回家就问爸爸是不是真的。爸爸说不是,女儿很疑惑。

后来读高中的时候,她又从同学那里听说自己的爸爸犯事儿了,回家看出来父母有点异样,她就等着谁来解释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没有人给她解释。最后她问起来,妈妈说没有这回事,其实,他们家那时候已经出现危机了。

大学毕业后,这个女孩才知道以前发生的事情,她非常怨恨自己的父母,因为她知道得太迟了。“也许当时我知道的话,并不能帮家里做点什么,但是那样我感觉好受一些,我觉得自己和家人在一起。”

家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分享,分享快乐,也分享痛苦。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被排除在家庭之外的,他就会感到孤独、不被关爱,并且形成多虑的性格。当孩子的心灵感到孤单和被冷落,之后做什么都不能挽救当时的伤害了。

看我怎么收拾你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成功中有成功的经验,失败中有失败的教训,错误中有错误的缘由。经验教训总结起来,人生才能不断向前。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的每一个错误都和进步一样有价值。

一位家长打电话来,说他家的孩子已经没救了,谎话张口就来,现在他没法信任自己的孩子了,问我怎么办。孩子撒谎,这是常有的事,我就一并在这里解答了。先给家长们讲个故事:

列宁小时候活泼好动,常把家里的东西弄坏。8岁时,母亲带他到姑妈家做客。列宁一不小心,把姑妈的一只花瓶打破了,只是当时没有人看见。这事很快被姑妈发现了,她便问孩子们:“谁把花瓶打破了?”孩子们都说:“不是我。”列宁也在其中。

知子莫若母,妈妈一眼就看出了儿子异样的表情,再说他们家的花瓶也没少被列宁打破,但在家里列宁每次都主动承认错误,从不撒谎。

妈妈想了想,把这件事情放在心里,假装很信任儿子,在很长时间内,她一直没提起这件事,而是专讲各种各样诚实守信的故事。她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错误行为的羞愧感。

这种策略是有效果的,列宁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安静,他的内心充满挣扎。这天晚上,妈妈又开始讲故事了。列宁突然大哭起来,伤心地告诉妈妈:“我撒了谎,姑妈家的花瓶是我打碎的。”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妈妈耐心地劝慰他:“这没什么,勇于悔过就是好孩子。赶快给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列宁给姑妈写了一封信,姑妈原谅了他。

这件事情让列宁感慨:“做诚实的人真好,心里踏实,也不用有思想负担。”

伟人也是从普通的小孩子长大的,父母的引导最关键。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谎话,通常是当面揭穿、严厉批评,“看我怎么收拾你”成了家长的口头禅。其实这句话有很不好的暗示,因为它强调了家长对这件事情的愤怒,最终起到的是恐吓的作用,而没有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如此一来,孩子的意识中就会认为犯错的后果就是挨打,孩子心里想的是怎样逃避惩罚,而不是决心不撒谎。

撒谎只是孩子坏习惯的一个表现,他们还可能欺负小朋友、不合群、偏食等,这种时候,家长千万别说“看我怎么收拾你”。

孩子犯错,往往不是故意的,所以在动机上,他们是“无辜”的。如果家长过分责怪孩子的无心之错,孩子就不会意识到故意犯错和偶然犯错之间的区别,他们只会尽一切可能去避免批评和惩罚,所以,孩子们就开始用一个谎言去遮掩另一个谎言,以至于达到了谎话张口就来的程度。

我并不主张家长把孩子的一切过错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必须学会为自己的错误埋单,只是在惩罚、批评他们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打碎了一个花瓶,而是因为他撒了谎、欺骗了亲人。要让他们明白,谎言的代价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而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用信任建立起来的一张网,没有人愿意和不讲信用、爱撒谎的人交往的。

人与人交流,重要的是方式问题。同样的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话说出来就效果不一样。我们常常在商场的试衣间里面看到“小心试衣弄花了您的口红”,其实是想说“别弄脏了新衣服”,但这样的提示让人看了,心里面就舒服一些。谁不是希望心里舒服,没有思想包袱?家长对于说话的方式,要用心琢磨,既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意思,又不会给他留下心理阴影。

打你,是教育你

家为什么会伤人?因为很多爱的表达是无效的,非但无效,还发生了严重的扭曲。比如暴力。在暴力中,孩子感受到的只是家长传递出来的权威,而不是爱意。家长应该明白,任何爱都要以对方的接受程度为标准,否则就是伤害。所以,不要说,“打你,是教育你”这样的话,如果你认为这是为孩子好,那就大错特错了。

从日本旅游回来的朋友说给我带了礼物,不过要登门自取,有此等好事,赶紧火速前往。

“我来看看北海道的太阳有没有把你晒白了,都说日本的风土人情好,你这个东北特产没有给我们祖国人民丢了脸吧?”我开着玩笑,“谈谈观后感。”

“别提了,为了给家乡父老争光,我可没少吃苦。”他一脸苦笑。

“此话怎讲?”

“到日本了,自然要感受一下茶道,我去见日语老师之前,自己先练习了一下日本人的坐姿、喝茶的礼仪。日本茶那个浓哇,就跟芝麻糊差不多,我长这么大没喝过那种茶,可也得咬牙坚持吞下去,有的里面还有海苔,简直……还有日本人的跪坐,我努力练习了好几回,每次都觉得自己下肢已经瘫痪了,5分钟就不行了。”看来,这朋友去了传统的日本家庭,据说现在人家也改坐椅子了。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总体来说,他的旅游还是很满意的,回来以后,也向我们推广吃生鸡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