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的革命
674300000013

第13章 审判孩子,不如审判家长的教育观念 (1)

第四章 审判孩子,不如审判家长的教育观念 (1)

家长爱孩子,却容易爱错孩子,症结就在于自以为是的教育。所以,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教育观念问题,只有纠正了“自以为是”,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天然教育——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

以天然成长的名义让孩子放任自流,却希望将来有一个完美的孩子,这不是守株待兔,就是痴人说梦。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种菜人正在菜园里浇菜,有个人跑过来问他,为什么野菜生得很茂盛,人们栽种的菜却很瘦弱。他回答说:“地是野菜的亲娘,却是蔬菜的后娘。”

“为什么有的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却要经历很多磨难?”只有懒惰的父母,才会像种菜人一样那样解释说:“因为孩子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别人帮不了。”

不要惊讶,真的有人这样对我说过,他们说,孩子没有学好,这是上天在惩罚家长,或者是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更有人对孩子说:“我看你就是往牢里送的东西。”这些人,都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一段时期,也就是早教的时期。

其实有很多素质较高的父母,认为早期教育是在揠苗助长,孩子应该像野花一样成长,什么早期教育,大可不必。这个观点,本人肯定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很多“问题孩子”都是“野生野长”,结果走上了岔路。相反,那些很早就有教育子女观念的家庭,孩子出现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

早期教育本身是好的,关键是看你教育些什么。

如果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就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成长,这种父母是不负责任的,而这种孩子几乎等于没有父母。他们具有无限潜能,但是这种潜能需要启发,也需要条件去支持。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让他们参加很多辅导班、学很多语言、参加各种竞赛,这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就等于是揠苗助长了。

所以比较稳妥的早教方式,应该是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作出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辅导。

有一对上过大学的夫妇,他们坚持让孩子健康成长,不给他任何压力。在孩子学习说话的时候,他们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和他说话,交流内心的想法;等到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他们让孩子接触绘画、音乐、歌唱、阅读等领域,观察孩子的反应。

这个孩子几乎是对任何艺术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但是也不反感学习,于是他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也不用在父母的高压下参加任何比赛。

一直到了初中,这个孩子都是表现平平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是他很独立,有主见,而且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看起来比身边的同龄人要成熟很多。

到了高中,他发现自己喜欢研究历史,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小时候的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的头脑非常灵活,在历史上常常有新的解读。有人说这样灵活的人应该调去搞科研,研究已经定型的历史没有价值,但是他的父母一直支持他。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考古专家,并不是特别有名,但是他生活幸福家庭和睦,有事业也有爱情。

我讲的这个故事,和金庸的小说、韩国的偶像剧相差太远了,但这是真实的故事。这个孩子很幸福,这一家人都很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接触过的很多家庭来说,简直就是最奢侈的梦想了。

很多家长抱着“天然教育”的说法,其实是在做着不劳而获的美梦。孩子的内心是需要一双有力的手、一盏明亮的灯的。就像上面的这对夫妇,看起来他们没有做什么,其实,他们做好了自己该做的:给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去认识自己,充分尊重他、信任他。

现在很多家长正在做的,要么太多,要么不够。对于那些做得不够的家长,还有那些不管不问的家长,我只能毫不留情地戳穿他们的美梦了。

学习越早愈好——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早了,等于揠苗助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可是现在有很多家长,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

最近考研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对于那些在自习室里顶着熊猫眼通宵达旦狂看书的学子们,我深表同情。不过说起熊猫眼来,最近我也很“荣幸”地挂过,而原因就是为了下面的这篇报告,虽说它没有鲁迅先生的犀利,也没有琼瑶女士的柔情,可是放在这里,希望可以解除家长们的“疑难杂症”。

据一份幼儿园问卷调查显示,孩子回家后,都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的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揠苗助长,不光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卡尔·冯·路德维希就是一个在父亲进行教育“抢跑”下被毁的天才。

卡尔学业天赋极高,他的父亲把全部的心血投注在他身上。他亲自教儿子高等教学,强迫孩子醒着的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都被父亲隔在门外。最初,这样的教育似乎也取得了成就,卡尔8岁时就能够学习大学数学,9岁他就能学习微积分,不断跳级,修完大学课程只用了3年时间,也就是说11岁大学毕业。大学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父亲更是一心想使他早日功成名就,容不得卡尔有任何休息和调整就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

辉煌转瞬即逝,卡尔上研究生院一年后,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不久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了兴趣,至此再也不想动脑筋,再也不想思考问题。最后曾经的天才从事办事员工作,远远地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的做法与卡尔父亲的做法恰恰相反。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教学和鬻字卖画补贴家用。

家里挂满了父亲的字画,幼小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温和地拒绝了:“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因为要想成为一个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

我们首先来分析徐达章的做法为什么和现代家长的做法大相径庭呢?原因就在于他意识到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即使以后孩子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他的心理却未必健康。不少天才的身心健康受损,在不幸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些天才因为父母特异的教育方法,成了杰出人物,但是他们的一生却很不幸。英国文学家约翰·拉斯金、哲学家尼采等人的一生遭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拉斯金是由母亲精心培养长大的。他母亲从来没给幼小的拉斯金买过玩具。母亲每天早上花几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读《圣经》,拉斯金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大部分教育则是在家中进行的。

他18岁考入牛津大学。母亲在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密切关注儿子的生活。

尽管拉斯金最后成了文学家,但他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妻子离他而去。在晚年,他说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说来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据说,他在长大以后曾经多次发疯。尤其在临死前的一年,他因精神极度错乱而痛苦不已。

尼采的母亲则对他进行早期教育,要求尼采按照她的意志行事。结果,尼采变成了一个认真、深沉、懂礼貌的孩子。他不同于别的孩子,做事刻板,绝对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周围的坏小孩都取笑他,结果他45岁时发疯,由母亲和妹妹照看,第二年死去。

教育“抢跑”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抢跑”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这对其成才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和教师的天职就是保护和培养这些好的心理品质。“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这句话指明了一条规律: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走进知识殿堂的“入门证”。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如果家长只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不讲究教子成才之术,一味“抢跑”,结果只能亲手熄灭孩子的智慧火花。

自然界万物都按照生长规律自然生长,人类为万灵之长,也自有其发展规律。为促其生长予以施加外力,倘若施用的外力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枯萎”现象。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这个规律为依据,提出教育要求,先了解孩子的现有水平,包括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立足于现实,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培养他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同时要注意巩固效果,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千万不能贪多求快,否则孩子会惧怕、厌烦甚至反抗,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啊。

无视爱好却搜寻天赋,现代版的“有眼无珠”

天赋,就是孩子本身存在的一种潜能,如果没有,它是学不来的;如果有,它是抹不去的,但却有可能被埋没。

在教育行业,我的角色就是一位咨询师,当哪家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我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但家长们常把我当成“识货的老手”,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办公室,让我帮忙“掌眼”,鉴定一下他们的孩子有没有什么天赋,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能够理解,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那方面的天赋,家长们却逼着他成为一个天才,往往只会毁了一个孩子;如果孩子有什么天资没有被及时发现,耽误了学习的机会,将来一家人都会抱憾终生。所以,如果真能一眼就鉴定出“真伪”,岂不省事?

问题就在于,孩子的天赋是很难三两下就鉴定完毕的。还记得贝多芬的侄儿卡尔吧,他也能弹琴,但是并没有成为伟大的钢琴家的天赋,贝多芬只相信自己的判断,结果逼得卡尔想要自杀,多么悲惨。怎样鉴定出自己的孩子没有天赋,关键就在他成长的少年时期。这里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具体的参考办法,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博士提供的“孩子各方面天赋的特征”。

1.善于记忆诗歌和富有情趣的台词。

2.很少迷路,尤其是女孩。

3.能注意到别人情绪的各种变化。

4.经常问“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之类的话。

5.动作协调优雅。

6.能很好地按调子唱歌。

7.经常问雷鸣、闪电、下雨等关于大自然的问题。

8.你改用了讲述故事时常用的一个词时,他会纠正你。

9.学习系鞋带、穿袜、骑自行车很快,且不费力。

10.喜欢扮演角色、编故事,且演得、编得很像样。

11.乘车的时候会说“去年冬天奶奶带我来过这地方”。

12.爱听不同的乐器演奏,并能根据音色讲出乐器名称。

13.擅长画地图、绘物体。

14.好模仿各种表情和各种体育动作。

15.按规格、颜色收藏玩具。

16.善于表达做某件事的感受,如“这样做我很高兴”。

17.很会讲故事。

18.喜欢评论各种声音。

19.与某生人见面时会说出“他使我想起了小明爸爸的样子”之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