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得多不如爱得对
674200000005

第5章 家长篇—有些问题,家长总会问 (3)

第一篇家长篇——有些问题,家长总会问 (3)

崔宇:我的孩子还好。倒是有一次我在我家楼下看见一个邻居大声训斥着他上小学的儿子,我一问才知道,这个孩子在学校里跟同学打了起来,我的邻居也因此被老师请了去。矛盾的起因很简单,班里有个孩子在下课的时候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就破口大骂,那个孩子也不甘示弱,于是两个人就动起手来。邻居从学校回来训斥了孩子一路,孩子也不消停,气呼呼地大声嚷嚷说:“谁让他碰我了,他碰我我就得骂他!”我这邻居气急了,不由分说就打了儿子一巴掌,这下好了,这孩子更是闹个没完。其实这件事情,我觉得他完全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

家长:那要是告诉孩子说脏话不对了,他又说,能不能给他一些惩罚呢?

崔宇:可以适度地给一点小惩罚,让他记住骂人、说脏话是不妥的行为。注意,在罚了孩子之后,一定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会受到惩罚,不能让孩子不明不白地受罚,那样是起不到纠正错误的作用的。

家长:要是在青春期的孩子,本来他们就叛逆,如果再打再罚,岂不是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反抗?会不会出现反效果呢?

崔宇: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辨识力了。有些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在交谈中很随便地夹杂一些脏话,以此来发泄情绪,表示对某些人或事的厌恶和鄙视。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再跟他争论骂人是好是坏的问题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已经知道这些话是不好的、不对的了。家长可以换个思路去告诉他,尽量不要在可能引起别人反感的时候骂人,也不要因为说脏话而给自己惹麻烦。另外,多注意孩子品行方面的培养,孩子的内在修养提升了,骂人的坏习惯也就渐渐消失了。

让“独”子感受分享的快乐

崔宇:通过我的接触了解,感觉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独”的问题,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揽在自己怀里,只属于自己一个人。

家长:您一说这个,我想起来《家有儿女》里有这么一集:刘星偷穿了小雪的运动鞋,小雪跑步时摔了跤,于是,她认定是因为自己没有穿运动鞋导致的。后来,小雪的体育老师说小雪摔跤是因为速度太快,跟运动鞋没关系。小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觉得不应该这么小气,并且主动地把参考书给刘星看。

崔宇:这就是孩子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经常听有的家长说孩子特独,不爱和别人分享东西,有好东西一定要自己霸着,就连最亲的人都不肯分一点。孩子不愿意分享,大多是因为大人太娇惯了,但凡家里有这样的孩子,家长就要想想,在平时生活中,是不是什么好吃好穿的东西都先尽着他呢?

家长:这也和现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有关。现在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长的天,作为家长,肯定是想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给孩子一个人。我也是这么想的。

崔宇:要我说,不能不给,也不能都给。我有一个朋友,十几年前,在他家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下班回家给孩子买了好多糖豆,到家以后他把糖豆给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给爸爸来几粒糖,行吗?”孩子抓着糖豆的小手刚要伸过来,他媳妇就在旁边发话了:“这么大人了,还跟孩子抢东西吃!军军别理你爸,不给他,咱自己吃。”孩子一听,小手立马缩了回去,还攥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糖豆再给人抢了去。打那以后他家的孩子算是落下了毛病,什么东西都怕别人抢,谁再找他要什么东西,哪怕就是逗逗他,这孩子就马上大哭大闹。过了很多年,我这朋友不知道费了多少劲,才终于把他儿子这毛病给扳了回来。

家长:可您说,以前既然已经都这么做了,以后怎么注意纠正呢?

崔宇:建议家长们在家里不要太护着孩子了,别总是跟孩子说“最好吃的给宝宝吃”,“这么好吃的东西,妈妈舍不得吃,专留给宝宝的”这类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觉得这些东西就该是我自己独有的,是我的东西,我就不能分给别人。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他会再把手里的东西分给别人,那才怪呢!

家长: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潜移默化地教给他。

崔宇:对,在孩子小的时候,多鼓励孩子把东西分给别人,可能这样东西对大人来说完全没用,但也要找孩子“要”,目的是要培养他和训练他。比如孩子拿着爱吃的东西出门,有的邻居阿姨看见以后和他开玩笑:“这么好吃的东西,能分给阿姨一点吗?”孩子听到这样的要求,心里往往会“斗争”一下,这时候家长在旁边就可以鼓励孩子,分一些给别人,等孩子终于下定决心说:“行,给你吧!”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大人这个时候就应该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孩子受到表扬,他就觉得把东西分给别人是快乐的事情,那么久而久之,他就不会再那么“独”,什么东西都要据为己有了。

家长:家庭聚会是不是对此也有一些帮助呢?

崔宇家庭聚会是很好的一个对孩子的锻炼机会,让孩子从中学会分享。比如说,妈妈可以找5个家里有差不多大孩子的朋友,定期组织聚会,当大人聚会的时候孩子也自动聚会了,这样孩子的玩伴也就多了。在聚会的前一天,告诉你的孩子明天小朋友到咱们家来了,你是主人要招待客人,孩子懂得了招待客人,有礼貌,大人就会夸他,他就有乐趣了,家长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讲分享的道理,让他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孩子就得到了一次健康成长的机会。再有一个,家长要告诉孩子,接受别人的邀请,到别人家做客一定要带上礼物,从小养成知礼仪懂礼仪的好习惯。

家长:有的孩子上学以后不能和班上其他同学友好地相处,动不动就和同学发生冲突,因此大家也就都不愿意和他玩,他总是一个人玩,这样的行为也是一种“独”的表现吗?

崔宇:不会跟别人玩就是因为他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分享,不愿意和别人合作,自然也就得不到大家的欢迎。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就可以引导他、鼓励他和别的同学合作,必要的时候可以请老师来共同帮助和督促,多带孩子到户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当孩子通过与别人的合作完成一件事情,并从中收获快乐和满足感之后,可以不断地激励和强化他,让他不断获取这种合作的愉悦。久而久之,不会与别人分享、“独”的毛病也就不药而愈了。

家长:要改善孩子的这些问题,家长首先就要不断完善。

崔宇:没错,一个懂得付出的、善于分享的家长,孩子也差不到哪儿去。要想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关心和体贴别人,家长就要自己先明白这些道理。

嫉妒心太强的孩子需要理解和疏导

家长:最近我发现孩子的嫉妒心很强,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就想要,不喜欢赞美别人,别人做得好也会说这肯定有黑幕。崔老师您说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思想就这么阴暗呢?

崔宇:嫉妒心和内心阴暗可不能完全画等号。虚荣和嫉妒就像一对邪恶的双生儿一样,在不经意间就潜进了孩子的心里,很容易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二者有其相像的地方,即存在合理,但过犹不及。家长因势利导,虚荣心和嫉妒心就大有可能转化为激励孩子全力追逐奋进的强大动力,就像在身体里上了马达一样,助孩子加速前行。

家长:那您的意思是说孩子有嫉妒心是正常的?

崔宇: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嫉妒心通常表现为“红眼病”,看见别人有的东西他就要,要不过来甚至会去抢。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由于年龄小,嫉妒心会表现得很外露且不加掩饰,父母稍加注意,就能及时发现。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苗头,我们该怎么办呢?

崔宇: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倾向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分享,有同情心。如果孩子的嫉妒对象是小伙伴,父母应当鼓励他当着对方的面说出自己的羡慕和不甘心,比如说:“我很羡慕你有钢琴。我觉得我在电子琴上练习,永远也赶不上你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后,孩子很可能会得到呼应和帮助,比如,对方可能会说:“你到我家来吧,我可以教你弹,我们还可以四手联奏。”对方也可能会说:“弹琴一点意思也没有,我才羡慕你可以在楼下跳皮筋呢。”无论是哪一种答案,都能极大地缓解孩子的妒意。

家长:这倒是个好办法,不过孩子要是大一点的话,他很可能就掩藏得比较深了。这样的话我们家长还有办法发现吗?

崔宇:等到孩子上了中学以后,他就可能不再眼红别人漂亮的铅笔盒、书包,而变为对一种别人具备的无形的东西的嫉妒,例如成绩、荣誉。当孩子嫉妒别人的这些无形之物时,他很可能会通过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争取不到,就想办法破坏别人,也不让别人拥有。如果出现这种行为,父母单凭“可耻的想法”、“可耻的做法”予以打压,只会加深孩子内心的矛盾与扭曲,不起任何作用。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孩子疏解内心的压力,鼓励他们说出心里的想法,并想办法一同去解决。

家长:崔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举点例子,告诉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崔宇:首先来说,要尽量避免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环境刺激,比如孩子羡慕邻居家小朋友有熊猫吹泡泡玩具,自己也想要。父母可以用塑料空心管蘸些肥皂水,和孩子一起玩,一样能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当您发现孩子有这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就要想方设法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面转化。孩子小,自控能力弱,一旦嫉妒别人,常会情不自禁地去伤害别人,抢别人的玩具,将别人心爱的东西藏起来,甚至推人、打人、踢人,等等。父母应让孩子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是一种不友好的行为,要道歉认错,鼓励孩子与别人友好相处。

家长:我倒是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个例子,说是一个3岁的女孩脸上有一大块胎痣,时常听到别人说她“阴阳脸”,就心存恼怒,天天照镜子,对别的孩子产生了嫉妒心,甚至出现抓一把泥抹在别的孩子脸上的现象。她的妈妈就告诉她:“胎痣是天生的,电视里常看到黑人、白人,他们也是天生的。这没有关系。你有许多优点,你的眼睛好看,脸长得很美,会唱歌,又会帮助大人做事,很能干。”结果这女孩长大了很勤奋,学习刻苦,小学及中学阶段都是品学兼优,看来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就很成功啊!

崔宇:这位母亲明智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引导将孩子嫉妒别人的消极因素转化到积极方面,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样您也可以这么做。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别当着孩子的面责怪他不如别人,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应该多多鼓励孩子,有一点小的进步就要称赞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激发他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家长:看来很多生活上的小事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崔宇:我经常说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细节着手。有时候家长一句看似不经意的点醒,都极有可能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扭转乾坤。

孩子太早熟——让孩子体验童年的快乐

崔宇:有一阵我特别爱听电台里的一档节目,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他们开了几条热线让这些孩子倾诉他们的心事,主持人负责答疑解惑、适时“开刀”。有时候听着听着就觉得,现在不快乐的孩子怎么那么多?

家长:我感觉现在的孩子都特别早熟,不开心的事也总是特别多,经常低头耷脸愁眉不展,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说,完全不像个孩子,是因为他的压力太大了吗?

崔宇: 孩子不快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了压力、缺乏自信、被人批评、感觉孤独、遇到挫折……无论具体原因如何,大多数孩子不开心的根源是他们感到不安全。要让孩子重拾快乐的心情,让孩子“像个孩子”,家长还确实得用点心思,给他们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