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得多不如爱得对
674200000011

第11章 家长篇—有些问题,家长总会问 (9)

第一篇家长篇——有些问题,家长总会问 (9)

崔宇:背古诗有点必要,但我们强调的不是做什么事有必要,而是把做什么事当成玩就有必要,当做正事就没必要了。有一天我的儿子背《弟子规》,他说爸爸你会吗?我说我也会,然后就给他背了一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真没劲”,结果我儿子说太可笑了。后来老师再让他背《弟子规》,每次背的时候他都会乐,你就会发现做这件事情能够让他快乐。所以说,你说背“四书五经”有没有用?孩子天性就是玩,他做什么就是玩,把这个学习的任务玩着做了就有用,当成正事做了就没用。

家长:我们做家长的,总觉得孩子的兴趣多多益善,也是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做打算。

崔宇:家长觉得好,孩子可不见得这么认为。家长可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但切忌过早给他一个职业化的定向。比尔·盖茨说过,培养孩子的两个方向,第一是把喜欢的事情变成事业,第二是不遗余力地投资教育。 孩子选择了五六样乐器,可能到第七样他才真正感兴趣,当孩子不喜欢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分要求,当孩子对某样东西有了兴趣,他就愿意主动去学习,不用家长督促。再有,不要指望给孩子报个什么特长班,他将来就真能成为这方面的大师。职业化的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靠悟性,真正的大师都是有这个天分。比如说搞音乐的孩子,他有音乐方面的灵性和悟性,家长不用刻意培养他也能发挥他天生的这种才能。我认为,幸运的人是跟天分学到一块儿了,不幸运的人是把非天性的东西错误培养了。

家长:我总是很矛盾,一方面当然希望孩子能多接触一些东西,能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想让孩子过得太累,觉得还是要遵从他自由发展。

崔宇:孩子的人生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拿兴趣班来说吧,它可以教兴趣、教特长,但最基本的性格修养、好的习惯,兴趣班却很难教授。

家长:的确。很多好的习惯和性格修养还得靠他们自己慢慢训练和养成。

崔宇:训练的目的就是把有道理的东西、偶尔的正确行为和偶尔坚持的东西变成真正的生活习惯。这些内在的修炼,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要通过训练来完成的,而大多数的训练都是在家里做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训练孩子的某种行为,光给他讲没用,要让他真正去接触,就像学游泳的人,光给他在岸上指导,告诉他水有浮力你下去肯定淹不死,告诉他蛙泳是什么样的、自由泳是什么样的都没用,关键是要他下水,他才能真正学会;学开车的人他再怎么明白开车不能闯红灯不能踩线,他不亲自踩离合挂挡踩油门,就不可能把车开动。

传统道德文化学习不可或缺

家长:为什么您说孝道和师道特别重要?

崔宇:一个家庭像一棵大树,爷爷奶奶是树根,爸爸妈妈是树干,孩子是树上结的果,要想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你就要往根上浇水施肥给营养。现在很多家庭教育弄反了,一味地往果上施肥能有效果吗?这就是很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本末倒置。现在把眼光从疼爱孩子、关注孩子转到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身上,孩子自然就好。很多家长盲目地选择名校、课外班,却忽略了教会孩子尊重老师这样根本的问题,家长该告诉孩子,老师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无私地传授给你,让你受益终生,没有老师的教诲你将像盲人一样摸索,老师像一盏明灯引领你从黑暗走向光明,你该一生感恩。一个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学生哪有学习不好的道理?一些家长不懂尊师,动不动就挑老师的毛病,更不应该的是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师,孩子就容易对老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怎么能好呢?现在的家长太注重“术”了,但那些小技巧是没有根的,只有回到“道”上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啊!

家长:有些人主张多学外国先进知识,有些人主张多学习国学。您怎么看?

崔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教育大国、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人一定要继承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财富,这是学习外国文化的前提。现在的中国教育所出的问题是传统文化丢失得太多了,有的人干脆是一窍不通。家里有事要寻求长辈指导,老百姓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民族有事要从祖宗的教诲中寻求支持,一个人只有上年纪了才知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道理,一个民族把自己的祖宗丢了去拜人家的祖宗能不出事吗?

家长: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就没了传统,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崔宇:其实,没有很好的国学传统底子的家长更要学国学,也更方便看国学启蒙书。这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起学。大人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在那里,简单的蒙学读本是能一看就懂的,和孩子一起念念《弟子规》、《三字经》等,不仅能给孩子讲讲其中的道理,还能增长一些家长的见识。这可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呀?

怎样给孩子挑本好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选书

家长:崔老师,您觉得一个中学生的阅读量应该是多少呢?

崔宇: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没有规定的数字。

家长:我看过一个关于中学生阅读量的估算:一本书平均以20万字计算,如果我们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中学6年可以阅读30本书。因此,30本书就是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底线。可现在中学生课业繁重,我担心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但同时又担心阅读量不足的话,无法丰富孩子的知识修养。

崔宇:就我个人看法,孩子读书,开卷有益,自然多多益善,但也没必要用一个刻板的、量化的指标来衡量。阅读重在质而不在量,读一本书吸收了其中的精髓与不求甚解地读十本书,您觉得哪种好呢?

家长:当然是吸收到书中精华,能够读有所得最好。但拿我的孩子来说,他特别喜欢看武侠小说,总是抱着金庸、古龙的小说不放,他总看这些书对他没什么大的帮助啊。

崔宇:美国教育学家瑞斯·哥利浮有句话说:“当孩子在学校开始学习课本时,看书不再是件趣事,多半是家长在孩子身上施加过多压力的缘故。”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不要抱着太多功利的目的,还是应该把焦点放在培养乐趣上,在保证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让孩子在他的兴趣和能力范围内进行尽量多的阅读。在孩子阅读的时候,不要对他进行过分干预。如果孩子喜欢看金庸、古龙的小说,那就让他看,让他自己去选择他想看的东西。他对他所读的东西感兴趣,才能静下心来读下去并从中有所收获。

家长:有时候看在眼里特别着急,给他买了好多别的书他都不看,就盯着那些武侠看个没完。

崔宇:孩子是懂得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阅读内容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他不同的需求。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你晚上捧着本故事书坐他床边,给他讲“丑小鸭刚爬上山顶,突然遇到了一只大灰狼”,他可能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满足的微笑;要是等他十来岁了,你还是给他讲“丑小鸭刚爬上山顶,突然遇到了一只大灰狼”,你看他还会理你不?

孩子在逐渐成长,对阅读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拿我自己来说,小的时候最爱看《铁臂阿童木》,搁现在给我我都不看;我上大学的时候,爱看一些成才励志的书,现在看得比较多的是关于心性修为方面的。家长让孩子多读书、广读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硬是逼着他去看他不感兴趣的书,就是不正常的了。中学生喜欢看柯南、哈利·波特、武侠小说是很正常的,要是爱看微积分就有点不正常了,极有可能是一百年出一个的数学天才。

家长:我看过有位家长在他的博客里写了他给孩子制定的“读书家规”,他规定他的孩子每天至少要保证三个小时来读书,如果不能做到每天都读书,或是每天读不到三个小时,不能算是读书;只是为了消遣而读书的,不能算是读书;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面太窄的,不能算是读书,您觉得这位家长的做法值得参考和借鉴吗?

崔宇:我觉得非常遗憾,在这样的教条下,孩子怎么能够开心“悦读”呢?美国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曾撰文说,给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家长送给孩子的一件终生享用的最佳礼物。给孩子读书既能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性,培养他的健康人格,又能为孩子提供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可是如此读书,快乐的生活方式从何谈起呢?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也说过,孩子有了阅读能力的时候,其他的问题就都能解决。我十分认同这句话。阅读的人善于思考,一个人他不是学到东西,而是通过思考之后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家长:可是我们还是希望能引导他多读一些能够帮助他成长的书籍。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崔宇:中学生正处于心灵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还较弱。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读一些有助于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书,如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书籍,以此奠定他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家长:那您能给我讲讲,如果我想提高孩子的阅读力,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让孩子涉猎更广阔的领域,该怎么做呢?

崔宇:您至少每周都应该领孩子去一次书店,哪怕只是进里面坐20分钟,让孩子受到文化的熏染。再有,孩子见得多了,可挑选的多了,他才有可能进入更宽广的领域中去。

再有,当孩子买书的时候,家长不要总是过分参与,也不要说买了你也不读之类的话,想想咱们家长自己,买的书都读了吗?吃饭的时候点了一桌子菜,全吃了吗?还不是哪个好吃吃哪个,实在不行剩下的就打包?读书也一样,有兴趣的内容才能看得进去,吸收得了,不然非得消化不良。带孩子逛书店,孩子要买童话故事,家长非让孩子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孩子肯定不愿意。等到了一定年龄段,有了需求以后不用家长提醒,他自己就会去看,不用提前让孩子“跃层”读书。其实不仅是孩子,成年人有时候都会因为看一个图片而驻足半天。

比如说我们买一本书,有时也不太去看文字,可一旦看见里面有些照片,就会停留在那儿,看那些照片;再比如说前些日子李咏出书,很多人都是怀着对名人的好奇心才去买这本书。所以说,孩子买书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分参与,买回家不看也没关系,他能买就是有兴趣。要提醒家长的是,在给孩子买书的时候不要抱着太多的目的性,挑书买书的前提是为了养成孩子的读书习惯,有量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变化。人的思维是发散且开阔的,会读书的人经常会由某一本书的某一个情节引申出很多想法、提出很多疑问,然后为了证实想法或者解决疑问,他就会自发地去找更多的书。这样一来,读书的范围自然就越来越宽了。

家长:我明白了,崔老师,以后我尽量抽出时间多带孩子逛逛书店。不过我前些日子去了趟书店,发现现在的书真是多啊,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都挑花眼了。

崔宇:现在的书的确很多,人的选择也很多啊。

家长:孩子在身边的时候,可以让他自己去挑感兴趣的书,家长从旁给予建议和埋单即可。可要是孩子不在身边,一个人想给孩子买书的时候,从哪儿下手才能挑到适合孩子阅读、利于孩子心智成长的好书呢?

崔宇:第一,要帮孩子选择符合他年龄段和阅读力的书。让孩子读书和让孩子学习一样,切忌填鸭式。孩子在成长发育的每个阶段,他的认知水平都有所不同,所以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要考虑到他的年龄,选择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读物。例如孩子在3岁以前对画面比较敏感,就多给他挑一些带有卡通图画的故事书或者识字卡片;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让他读一些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给他讲其中的道理,重在文化的熏陶和气质的渲染。

第二,不要盲目跟风。选书最忌讳的就是盲目跟风,要从实际出发。去书店的时候,除了畅销书之外,墙角旮旯的地方偶尔也要看看翻翻,没准儿能找到合适的。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给孩子备一些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书,让他自己挑选,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再专下去。这样也有利于开阔孩子的视界,增加孩子的知识面。

第三,给孩子挑书就要有孩子的心,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和青少年图书市场。成人看书,注重的是一本书的延展性,好书是带动我们思考并能对我们有所启发的;而孩子看书,注重的是好玩、有意思。所以,用寻找乐趣的心态来选书,你就能选对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