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俗眼看红楼
66900000009

第9章 第二辑 混在社会的底层(1)

第二辑 混在社会的底层

石头记不只是每天只吟诗下棋的姑娘和哥儿们的天下,另有一类依附世家大族、苦苦经营自己生活的小人物,这中间包括寒族旧亲、管家清客以及走家串户的三姑六婆们。先贤教育我们:卑贱者最聪明。含银匙出世的人,不必打拼就有一份优裕的生活摆在面前,但是这些人靠的只能是自己。他们的一技所长就是做人,察颜观色、见缝插针是其本门功夫,现代的职场做人术,与之相比简直是业余对专业。

刘姥姥,调动起大家的情绪来

每看一遍刘姥姥的故事,我总想起那句"人生忧患识字始"的老话,什么事儿想得复杂了,瞻前顾后,就会违背了安身立命的自然之道,反不如一个乡下老太太见事通达。读书人若不通,诗书简直就是人生的累赘。

有个故事这么说: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归来的时候,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

第三个旅行说:"当大雨来时,我没有伞,我躲着雨走;当路不好时,我没有拐杖,就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摔伤。"

第三个旅行者才是真正的旅行者,他的旅行把自己放在最低处,平安躲过了泥泞风雨。而前两个有所依仗的人,反吃亏在放不下的架子上。

说到底,还是刘姥姥的一句话:守多在的碗儿吃多大的饭儿。

看她老人家初进荣国府时的那番话说得多通达:"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有银子,我也到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文人学者们评刘姥姥,有说她深藏不露,不卑不亢的,笑话,一个乡间老妪,哪来得那么多思想包袱?本就没背着,也无谓放下。前一阵儿有地方台重播《红楼梦》,傍晚,邻居老大妈来送本居委的绿化通知,一眼瞥见电视上的刘姥姥,她说:"嗬,这老太太又出来了,这回还得拿家不少东西去。"我赶紧抓住机会请教:"您看,这刘姥姥光陪人家乐了。"老大妈说:"乐?他乐他的,刘姥姥乐刘姥姥的。"临出门又扔了一句:"就说我开这卖个烟酒的小店,也得有点喜兴气儿,莫非人家买你东西,还带看你脸子的?"

果然一针见血,这样看问题不就简单多了吗?不过是一个庄户人家过不了冬了,偶然想到了旧日的亲戚瓜葛来,头一次告穷得了二十两银子。上秋时,便又带了些瓜菜来示谢。正赶上府上的老太太有兴,便铺开了一些有滋有味的故事。

中世纪一个英国画家谈人物肖像时,有个很有趣的观点,他以为贵族们多是面色苍白、神情木讷的,而中下层人民则神色狡黠,目光灵活,那是因为他们一生奔波劳碌,时时要看人脸色生活的缘故。刘姥姥是乡野的庄稼人,在艰辛的世道中打滚了一辈子,深知物力的艰难和柴米的珍贵,除此之外天下无大事。说话时,看人心思投人所好,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她打小就是那么过来的,所以也没什么不适意的地方。

我有个儿时的朋友,自幼丧父,妈妈卖棒冰供他念书。他说自己二十岁之前,是深恨送他们家东西的人的,那施恩的得意,那轻蔑的语调,都是他心中块垒。而他的母亲,每次却都兴高采烈地接过来,说不尽的感谢。人家走了之后,她就开始筹划说这鞋子稍大,儿子可明年穿,这包糕饼正好作明天早晨的点心。一样样,都珍而重之地收起来。其实要说少年的狷介,我们大概都曾有过一些,不弯腰,不妥协,只知世界黑白分明,辨不出那些复杂的中间颜色。如今我那朋友已人到中年,再问他,笑曰:"只要老板肯给我加薪,我肯定伸双手把工资袋捧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