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俗眼看红楼
66900000058

第58章 第五辑 透点红楼,通吃天下(9)

诸事完毕,合算已凑了一百五十两银子有余,贾母吩咐尤氏尽力操办,让凤丫头安心享受一天。

银钱过手三分利,何况凤姐和尤氏向来都是管家的,抽点虚头作体己已是习惯成自然,即便不需要,也不能放过了这彩头。先是凤姐儿空卖了人情,她在众人面前应承的,要替寡嫂李纨垫付的十二两并没发放在大份儿里。尤氏假意追问,凤姐笑道:"那么些还不够使?短一分儿也罢了,等不够了我再找给你。"尤氏不依,凤姐半真半假地提醒她:"我看你厉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尤氏讨了这句话,当下放手,笑道:"你一般儿不给也罢。不看你素日孝敬我,我本来依你么?"第一份银子,就这么送出去了。作为宁荣二府主内的当家人,迎来送往、节礼赏赐中,两人要常在一起勾当,互相抬抬手,大家都宽松些。主管得了些小利,作助理的也要沾沾光,于是平儿的一份,尤氏也拿来作了人情。

一百多两银子买个繁华热闹即可,这中间却是没什么定数的,尤氏大有任意行事的空间。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道理想来是古今皆然的,权利不分大小,只要用得恰到好处。老太太、薛姨妈、二位太太是长辈,给小辈做生日那叫赏赐,受之虽应有愧,却之却是不恭,领旨谢恩即可。至于诸位老妈妈及管事媳妇们,手头又活泛,又常与凤姐往来走动,还巴不得有个奉承的机会呢!只是那些大丫头们,一两银子就是一个月的月例--何况还有送二两的,与姑娘们相同,这礼就有点重了,大可捡紧要的退还几份。鸳鸯是老祖宗最为倚重的丫头,只听鸳鸯的主意行事,就可以讨得老太太的欢心。凤、尤二人作孙媳的,额外给这丫头送点什么都不为过,把她的二两银子退回去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荣国府里除了老太太,只有王夫人位重,彩云的行市水涨船高,她的那份银子转了一圈儿也回来了。赵姨娘和周姨娘的份子,是凤姐儿冠冕堂皇地特地要来的,按理说尤氏不便作主退还。但是对她们来说,无故往外拿银子不啻心头割肉。探春因要吃个油盐炒菜芽儿,拿五百钱赏了厨房的柳妈,赵姨娘听了还气不忿呢,说让人占了大便宜。周姨娘无儿无女,不靠自己辛苦积点钱还有什么可靠呢?同样的二两银子,在她们面前就是份不小的人情,所以尤氏只管背着凤姐做这好人。对二人道:"你们可怜见的,那里有这些闲钱?凤丫头知道了,有我就着呢。"于是二人千恩万谢。

二十几两的银子,买了数人的好,尤氏也算人情练达了。

一位职场前辈告诉我,千万不要轻视身边的小人物,风水轮流转,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需要他那一票呢?当年戴笠当军统头子时,逢年过节,都要给总统府里的听差、门房、女仆或文书送礼,虽然他们地位卑微绝不可能参与军国大事,但他们毕竟天天在蒋介石身边。蒋的行为情绪的变化,瞒不过这些人的眼睛。

一份小小的人情,有时候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比拿成箱的金条美钞往军政大员府上送都有用。所谓宝剑赠壮士,红粉送佳人,是说把手中的权利、利益分得明白,用得恰当,送人之所短,急人之所急,用不同的方式敷衍好上下人等,这才算功果圆满。

大观园里起了诗社,李纨自任社长。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评阅,优劣我们是都服的。"众人听了点头。这李宫裁论诗,大有见识。薛、林二位的诗才在众姐妹之上,李纨搞平衡,两人依次夺魁,这倒也罢了。可为什么回回都判宝玉落第呢?我听了都替这怡红公子不服。宝二爷虽不喜经史,诗词曲赋上的歪才还是有的,为了祭晴雯,来一篇四六骈文也不在话下。要说他没捷才急智吧,也不对,要在老爹贾政与众幕客面前拟一首悼林四娘的古体长歌时,也是提笔立就的。但是仔细想来,宝玉不垫底谁垫底呢?是精明敏感的探春?还是提起诗来就兴致勃勃的湘云?更有宝琴、李纹等远来是客,也不能稍加挫折。再说宝玉作诗,本来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这姹紫嫣红在身边开着,就是第一等的赏心乐事,哪里还会计较这次序高低。芦雪庭即景联句,宝二爷除了在林妹妹一句"斜风仍故故"后,接了句"清梦转聊聊"之外,一直呆坐着听这片软语娇音。李纨宣布宝玉又落了第了,宝玉笑道:"我原不会联句,只好担待我罢。"这原是愿打愿挨的事,你不罚他,他还不舒服呢?何况这罚也罚得有趣--到栊翠庵向妙玉讨一枝红梅,毋宁说是心照不宣的奖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