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俗眼看红楼
66900000011

第11章 第二辑 混在社会的底层(3)

等鲁智深醒了酒,长老再一件件与之分说,直到要打发他走了,那一片杀气的酒肉和尚还服服帖帖地叫师父。过不得数日,赵员外自将若干钱物送到五台山,再塑起金刚,重修起半山亭子,一切不在话下。

看《红楼梦》至贾府老太君领着合府的姑娘奶奶们到清虚观打蘸,先说这里的主持张道士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封为"大幻真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当今皇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乍一入眼,以为这定是个五绺长髯飘洒,罗袜不染纤尘的有道之士,但看他与贾母的几句对答,又亲切又家常,句句都说到人心里去:"无量寿佛!老祖宗一向福寿康宁,众位奶奶姑娘们纳福!一向没到府里请安,老太太气色越发好了。"寒暄已必,宝玉过来问好,张道士忙抱住也问了好,又向贾母笑道:"哥儿越发发福了。"贾母道:"他外头还好,里头弱。又搭着他老子逼着他念书,生生把一个孩子逼出病来了。"张道士道:"我前日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作的诗,都好得了不得。怎么老爷还抱怨哥儿不大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又笑道:"我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道,两眼酸酸的。贾母听了,也由不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个像他爷爷的,就是这玉儿还像他爷爷。"

我常以为贾母对宝玉溺爱太过,想不到原因却是在这里,想当年贾母还是史家好女儿的时候,初嫁到贾府,贾代善的形容,与今日的宝玉可能便依稀相似。贾母是荣国府里的老祖宗,她那一辈的人,连屋里的几个老姨奶奶都下世了,这张道士是少有的打旧时光里过来的人。白头宫女说玄宗虽寂寞,却还总有几个深知当年盛况的人在说,否则,也就是午夜梦回时的记忆罢了。两人一席话,尘埃落定,清虚观与荣国府的距离亲密无间。

旁边凤姐儿插言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你也不换去。前儿亏你还有那么大脸,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去!要不给你,又恐怕你那老脸上下不来。"王熙凤是爱说笑的,但一向知道缓急上下,眉眼高低。她这番话里我们可听出两层意思来,第一,这"终了真人"与贾府的小辈也甚是随和,与管家的凤姐更是熟悉;二者道观与贾府是常来常往的,如果缺了点什么可以随时去求布施。所以张道士呵呵大笑道:"你瞧,我眼花了!也没看见奶奶在这里,也没道谢!寄名符早已有了,不料承娘娘来作好事,也就混忘了。还在佛前镇着呢。等我取了来。"

这才叫道行,也不枉是被两代君主赏识,掌"道录司"印的。在这些道爷们得道成仙之前,必须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对世人便要以人情世故答对。宋末元初,全真教主丘处机曾从山东远赴大漠与成吉思汗讲道,一张嘴讲得大汗信服,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丘处机主掌道教事务。后人评说此事,倒也不说他趋炎附势,反以为他强化了元朝的慈善道德。孤僻偏执的人,只在自己的天地一角修炼罢了,荆棘丛生,一片荒芜景象。

要说通,出家人也可入世,要说不通,世上动不动就犯酸的人也有的是。对衣食父母拿搪,对老板乱冒专业术语的,都属于这一类,所谓"夹生饭",因为欠了火候,倒不如纯生白米还有慢慢造就的机会。

末尾,送大家一个小笑话,大家通常以为曹雪芹不懂幽默,说《红楼梦》里的嘲谑无味,一本书翻烂了,只发现一位姓王的老道士有趣。却说宝玉到天齐庙烧香还愿去,当家的王道士陪他说话。宝玉惦记着香菱在夏金桂治下受委屈,就打听治女人忌妒之症的方子。王老道忙说:"这贴妒的膏药到没经过,有一种汤药或者可送,只是慢些儿,不能立刻见效的。"宝玉道:"什么汤?怎么吃法?"王老道说:"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王老道说:"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横竖这三味花都是顺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