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兴唐
6280500000600

第600章 谁是鹰兔

“诸位,这是陛下送来的邸报,五月乌浒河大捷,没有写奏折,迦罗城大捷也没有写奏折,巴里黑城大捷更没有写奏折。直到陛下拿下整个呼罗珊地区,这才姗姗来迟写了一份奏折。七月份,大食兵未至,抵报却飞快地到了京城。那时候,陛下在哪里?青海!”裴炎看着诸位大臣说道。

九月来临,论钦陵已出兵西域,离得远,朝廷暂时没有得到消息。

不过在快奏上,李威反复提出来,需要大量的武器,大食人要开战,有可能吐蕃人与突厥人要插一杠子,咱不要求朝廷支持军队了。但得支持我们弹药。

可这正是裴炎建议扣压的。

有些大臣不服,上奏弹劾,你裴炎好歹是一个要面子的大臣,不能陛下说你不好,你真想做一个不好的臣子。

于是裴炎将各个宰相,尚书侍郎九卿,等重要的官员全部喊来。第一句说起了这件事。

话外有音的,你们说我不好,可皇帝做得也不好。看到没有,别人报喜不报忧,喜报急传,忧报慢传。可是皇帝呢,喜报慢传,忧报急传。这分明是设下一个坑,要等着太后与自己往下跳啊。

李威倒没有这么恶毒,他原来到西域是准备打酱油的,混混日子,看看能不能保护几个重要的大臣与将领。记得后世,好象王方翼给母亲弄掉了,黑齿常之也弄掉了,包括程务挺与张虔勖。至于李谨行与契苾明则直接从史书中消失。要么也弄掉了,要么给母亲弄得消声匿迹,或者老死。

程务挺无所谓,王方翼与黑齿常之得保护起来,严格来说,他们在军事才华上,还略略胜过李谨行与契苾明,没有这两人,后来的,无论唐休璟、或者郭元振,或者薛讷、王晙、张知愿,都暂时挑不起大梁。

不过反应到母亲快要对青海动手,这才匆匆忙忙地丢下呼罗珊的事务,赶到青海。

然而裴炎一说,太过巧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大家都有些相信。

裴炎又说道:“我朝精锐军队全部在青海,不但士兵,还有将领,青海名将纷云,你们只是说皇帝。皇帝无心,可是诸位能保证诸将无心。若是皇帝在诸将窜动下,率军东下,会有什么后果?”

王果一斩,皇帝与太后等于翻目成仇了,再没有半点转弯的余地。若是太上皇一死,直接支持皇帝得了,可太上皇病病怏怏的,居然一拖就是十几年,若是几年后还不死呢?

这样僵持下去,皇帝能僵持几年?况且皇帝也到了而立之年。

那么就要打内战了,打内战,诸臣全部不想。

知道自己说服了大家,裴炎又说道:“为什么居家要有墙壁,不仅是遮风蔽雨的,还起防盗作用。减少武器供给,诸关津设兵,增加难度。青海诸将就不会胡思乱想,让国家政权平稳过渡吧。诸位,虽然太上皇病重,可太上皇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太后这些年多少也为国家做了很多的贡献,包括诸位,也深受太上皇与太后之恩。难道为了国家,你们就容不得太上皇了吗?”

大家全部低下头,不知怎么说。

“诸位,若不放心,裴某在此承诺,若是有朝一日,轮到皇帝执掌大权,裴某自当亲自前去迎接,听凭皇帝处置。然后裴某致仕还乡,拒登仕途。”

说得义薄云天。

不过心里说道,若是太上皇一死,太后若不能将局势挽救回来,自己也休想再呆在相位上了。若是太后挽回了局势,太后会让自己致仕?

裴炎都这样说了,大臣们皆不好说。

虽然有许多大臣心向着皇帝,也不想看到皇帝父子,母子同室操戈。最好等太上皇一死,权利平稳过渡交接。大家相安无事,百姓也相安无事。

郭正一还是说了一句:“裴相公,我只是担心,吐蕃真的如陛下所说,出兵西域。两相夹攻,西域局势堪忧啊!”

“吐蕃赞普新死不久,国内政治混乱,叛乱不休,青海苦战,又让吐蕃贫困,他们怎么会出兵?陛下只是不想人动他青海的军队,所以才这样说的。再说,河中与呼罗珊是身外之物,朝廷能占下来,能不能守下来?就说武器,一车武器运到呼罗珊,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若是陛下兴趣好,再去打到那个法尔痴(法尔斯)与伊拉克,就是从碎叶城调运物资,要很多天时间才能到达?能不能要这个边?若能要这个边,还不如平灭突厥暴乱,不但守卫疆土,还能拱卫北方百姓安全。至于西域,朝廷以前也不是没有丢失过,纵然丢失,也可以夺回来。”

经他这张嘴一拨,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就没有了。

但却有很多大臣认同。

打容易,如何治理呢?河中与呼罗珊还有大食这个强敌。看看小海北边,似乎还有更广阔的土地,还有南海有许多大岛屿。比占领呼罗珊更容易,可能不能占领?只能任由各地海客胡作非为,为朝廷敛一下财罢了。

裴炎说是有想法的,我都这样大张旗鼓了,你这个论钦陵是一个会用兵的人,不会还强行出兵吧?

然而他不知兵法,不知道时间差,对现在的军事,会有多大的影响。

论钦陵是得到了李威返回青海的消息,可那时候他的军队到了什么地方了?

……

论钦陵会出兵,而且是在八月末,原因是青海。

青海粮食没有收获上来,论钦陵不敢出兵,不然唐朝再来一个扫荡,青海粮食还会发生危机。两年的丰收,足以维持青海吐谷浑伪政权数年时间。

也许唐朝人算到了,但也不敢动。

不是赌博,是大义。若是在自己没出兵之前,对青海下手,那么自己出兵就有了正当的理由。相反,自己出兵会多少不得民意。因此,唐朝人即便料到自己会出兵西域,也不会动弹青海。自己出兵了,粮食也运进各个山谷里,唐人无可奈何。

这是保证青海这一战略要地的。

但出兵如何出法,又做了考虑。

能选择的路线有两种,每种都有几条路线。西道由箇失蜜,入犍驮罗,直到漕矩吒国,趁大食人与唐人交战时,夺下迦布罗,动摇唐朝军队在吐火罗的根本。

不过有很多因素,比如这条道路十分难走,不适合大军。有可通迦布罗城囤积了大量唐朝军队,还有箇失蜜与犍驮罗与唐朝人走得很近,会沿途反抗,失去了奇兵作用。论钦陵只看了一眼,就放弃了。

大勃律到朅师到护密国,这条道路比通往箇失蜜国的道路宽大,而大勃律国已臣服于吐蕃,朅师国也是一个亲吐蕃的国家,国内还设有吐蕃城堡,防止唐朝军队东上的。

这条道路意义非同小可,到了护密国后,可以以拘纬国,葛蓝国,蓝婆国,孽和国,一直到犍驮罗国(皆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东部一带,悟空去天竺取经之道路),这些小国家拖累不了自己的大军,沿着这条狭长的道路,可以向下吐火罗诸国发起进攻,唐朝人也有更多空档让自己,寻找战机。

向西直接可以向吐火罗的阿缓城发起进攻,起围魏救赵作用,逼迫疾陵城唐军返回救援,半路伏击。

向东可以经播蜜川去西域四镇,直下于阗、疏勒。

向东南可以到达小勃律国。小勃律国同样是一个交通咽喉,上达朅师,西达吐火罗,南达犍驮罗。可是这个国家对唐朝始终忠心耿耿,成了论钦陵与吐蕃的眼中钉。若能趁机拨去,最好不过。

可是这条道路得有一个前提,必须拿下护密国,然而护密国这种狭长的地形,易守难攻。于是派了斥候打探了一下,果然唐朝在此驻扎了一支军队。

于是西路皆放。

东路不行,由吐谷浑去西域,太过危险,青海的军队必然会纠缠过来,不符合战略要求。

只能走中路,越过昆仑山口,直达朱俱波城。这一路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青海战后,突厥暴乱不休,唐朝没有及时将西域许多地方收回去,包括朱俱波城,此城至今依然控制在吐蕃之手。

缺点就是道路艰难,大军通达不易,供给运输更是困难。

但这条道路,是他唯一的选择了。

八月末,兵出叶城,也就是朱俱波城。这个时间也是反复考虑再三的,不能太早,太早了青海麦子没有割上来,西域多沙漠,白天天气热,对吐蕃士兵不适应。也不能太晚了,太晚大食兵同样不喜寒天作战。

率领了五万大军,供给困难,只好打西域诸国的主意。明知道这样不大好,更将西域诸国逼得投向唐朝,也无可奈何。吐蕃太穷困了,尽管几年没有发动大战,元气还没有恢复过来。

他要的也不是统治西域,只要唐朝这个皇帝不死,西域是死心了。

可见他心中对李威的忌惮。

目的只是让唐朝兵力分心,或者西域糜烂,或者河中与呼罗珊局势糜烂。反正不能让唐朝控制岭西,形成对吐蕃的战略性包围。

而且也是一个时机,大食人不会甘心就这样丢失呼罗珊的,大战必然发生。再说唐朝国内的局势,太后虎视眈眈,这也等于变相的抽唐朝这个皇帝的后梯子。

一旦那个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大权再握,没有任何负担,再想寻找这个机会,很难再有了。

然而离得远,论钦陵却没有想到拜占庭人也及时的参战,使大食主力无法向东。不过这是一场老鹰与兔子的游戏,究竟谁是老鹰,谁是兔子,未必可知。

出了叶城,直下于阗。

西域与突厥人皆末落了,就是武周时代,东突厥很强大的时候,只能与唐朝打得平分秋色,前去大食的远征军,却输得灰头灰脸。这是最强大的默啜时代。

西突厥更是屡败于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之手,更不要说这些小国家了。

兵临于阗国。

于阗国国王尉迟伏阇雄因为反抗吐蕃有功,让李治划分于阗国为毗沙都督府,伏阇雄为都督。

但此次他面对的是论钦陵,两军于玉河(玉龙喀什河)展开大战,没有多久,于阗军队溃败。吐蕃军队兵临于阗城下,伏阇雄见城池难以保全,仓惶北逃。

大军继续北上,流过徙多河,沿途又击败了西突厥数部,渡过赤河,来到疏勒城下。疏勒不支,国王再次向北逃窜。

十分顺利,论钦陵身边的大将谷娑播担心地说道:“大论,我军太顺利了,我担心会中唐朝人的埋伏。”

“那又如何?当年唐朝那个皇帝在鄯城以自身诱和素贵,我为什么不能以自身诱唐人?”

谷娑播不解。

论钦陵信心十足地指着北方,道:“唐朝人摆空城计,诱我入伏,但他们忘记了,我不是落网的兔子,而是破网的鹰,哪里啊,我会下一着好棋。” 这场是鹰是兔子的游戏开始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