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兴唐
6280500000520

第520章 成叹息(二)

正在阿史那都支六神无主之时,裴行俭派了使者过来,对他说,我裴某人借着公干之名,难得经过故地,心中高兴,于是喝喝老酒,打打猎,小小的腐败那么一回。你阿史那都支也算是我的老部下,老朋友哪,今天无意来到你的家门口,能不能赏一个面子,陪裴某尽一个兴?

阿史那都支色沮。

什么叫无意中经过自家门口,这个懂的,是让自己负荆请罪,宽大处理去,尽个屁兴。

唐朝对胡人的政策,李威十分反对,有的地方明说了,有的地方隐隐说了,表面上尊重,内心卑视,有人说李世民重胡轻汉,也不对的,他谈话中多次有轻视胡人夷人的言论,这个重只是一种掣肘的策略。有好处有坏处,但如李威魏征等人所反对的,确实做了许多损害汉人的利益,壮大胡人的事。因此,李威与裴行俭做过交谈,这个不能先输枝叶,要必须枝叶先输出营养到根干,根干才能适当的反哺,更不能损害主体汉人,壮大胡人。但对胡人也不能排斥他们,最好同化,或者从心理上给予适当的尊重。

也就是整个政策恰好颠倒过来。

可这时候就有了好处,唐朝不杀降胡,阿史那都支穷蹙,思考了一下,连反抗的勇气也没有了,带着五百名侍卫来到裴行俭大营请罪。让裴行俭拿下,又取了他的令箭。

西域十姓,就是十个最强大的种族,但有无数个小国家,情形类似南诏,比如吐火罗就有几百个小国,每一种姓都有许多臣民,另外还有若干臣服的部族。发号施令时中原人用印符,可是西域人用令箭,见箭如见人。

持着这支令箭,将阿史那都支所有亲信召集到碎叶城,全部生擒活捉。但此事交给了程务挺,他自己又带着大军,轻装前行,迅速扑向了李遮匐部。路上遇到了李遮匐的使者,将他抓来,裴行俭对他说道:“你回去禀报你们家主人,就说阿史那都支已经被裴某人拿下来了,他自己决定何去何从吧。”

这是一种强大的自信。

担心的是两部联手,事情就不大好办了,现在仅剩下一部,而且随行“打猎”各部酋长也反应过来,自己被人家当了枪尖使唤。然而阿史那都支与他的附属已经被捉了下来,只好上裴行俭这条“贼船”了。所带来的兵力不多,可能调动的兵力,足以能应对李遮匐一部。并且自己军队离李遮匐大营不远,给李遮匐留下很少的调兵时间与空间。

因此,再夺其气。

使者回去一说,裴行俭大军已到了眼前,李遮匐见到大事已去,只好再次投降。

这一战神奇到了极点。

不能说两部不强大,若是让他们准备充分,有可能调动十几万的叛军。然而裴行俭这一行,喝喝老酒,打打猎,就将两名酋首与附从的党羽,全部抓获,并且做到真正兵不血刃完成的。

这在中国整个几千年的军事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后来消息传到洛阳,一干大臣惊得瞪掉眼珠。一个个心里想到,果然是传授皇帝的老师,非同凡响。

不过事务很多,比如利益的分配,当地的事务,以及治理,还有两人的一些死党陆续地抓捕。裴行俭让王方翼将波斯王子送回故地,自己主持西突厥事务。但到了吐火罗,畏惧大食人,波斯王子留在了吐火罗,没有再南下了。这时候裴行俭就接到了朝廷的圣旨,着他回去。

同样叹息一声。

边患几乎聚在一起发作,而且朝中所能用的大将委实太少。这时候回去,不是很好,还有许多余孽没有扫清,西突厥的隐患依然存在。可是东突厥隐患更大,权衡了一下,交待一番,又马不停蹄的赶回洛阳。

……

叹息的还有郑家。

郑宫楚出了宫,立即将李威这些话让人带回荥阳。

一听,荥阳郑家的人就炸了营,这个皇帝架子未免太大了吧,不但让我家嫁女给一名小商人,现在我们不计名份,嫁了最嫡系的女子,给你,你还嫌这个嫌那个。

大不了一拍两散。

心中皆是不平,就是几个长老,也认为李威做得太过份了。

郑宫楚的祖父皱着一张老脸,等大家吵得没有力气时,才缓缓说道:“荥阳城外有多少轮耕之地?”

一开始百姓不怎么相信,认为只要种东西,就会拨地力。但官府在主动推广,反正是试验,于是轮耕之地,夏天种豆类,冬天种紫云英,不能种就种青篙,都是当绿肥的。有人学,有人不学。可是几年过去,地力似乎没有拨去,相反,豆类篙类积累了大量氮肥,以及绿肥,庄稼长势反而很旺盛。不管豆子种下去,收成多少,但种肯定比不种效益高。除了少数地区外,特别象是荥阳这样的中原地区,轮耕田已经看不到了。

这是指皇帝的功绩。

又说道:“昔日每亩地收成两石为上田,可是今年我询问了一下,每亩地综合分摊下来,已经三石出头。但为什么粮食还是紧缺?”

种了棉花,航海也带去大量的出口,桑田面积没有减少,棉花用场更多,织布,做棉被棉衣,关健是老百姓家中,以前皆没有,空缺很大。粮食产量在提高,种植面积却在减少,因此粮价没有真正地降下来。

郑宫楚的四叔说道:“父亲大人,非也,此乃出自齐民要术。”

“当真?齐民要术某也看过,有没有棉花,有没有营养钵移植?有没有航海?有没有提到两渠?有没有竹纸……?”

“父亲大人,这是皇帝从遥远地方夷人听来的。”

“当真如此?西方那么多夷人国家到达了洛阳,他们也说了,法兰克王国西边是无穷无尽的大海,这个先进的国家在何处?为什么只有皇帝陛下一人听过,其他人皆没有风闻?那天晚上我与皇帝交谈了许多话,他说出了许多让人震憾的事,我也问过数次,他只是指着天不语……”

“不会。”

“我在心中也怀疑……可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年文绫(主产地在洛阳,荥阳也有,唐朝最好的几十种细绫之一)每尺百文,海客卖得多,这几年渐长,去年是一百十五文,今年涨到一百二十几文。但某观察了一下,桑田面积并没有增加,甚至减少了一部分,种植葛与麻的田更是锐减。为什么,证明百姓种棉或者其他效益增加了,所以绫绸价格上扬,种植面积却不涨。这才过去了几年,不是很明显,再过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我对新皇帝很忌惮,不是因为他的军功,唐朝能打仗的人不是他一人。而正是这一点,并且做出这种大事,居然似乎没有人去关注,不露任何头角,这是何等的手段。那时候他只是太子……还有,航海转移了矛盾与田地压力,也转移了朝廷税务的压力,规模再扩大一点,一年仅是关税,就给朝廷带来多少金帛,而且这仅是开始,以后新皇帝就没有了其他的手段?不但如此,江南啊……”

“江南怎么啦?”

“年青时,我到太湖大房家探望,经过江南,看到许多江南的实际情况。说一件事,你们恐怕就能明白,三国并立时,孙权拥有整个江南,征用了多少士兵?不是不想征兵,是人口太少,耕地太少,征不到多少军队。到了东晋南迁,情况才稍稍好转一点,但还是没有开发。许多地方皆是水乡沼泽(江南开发成熟,历史上要再过好几百年,南宋南迁时,才正式开发起来,但论人口数量,南宋依然不及金国)。此次皇帝出巡河南道,是一个了解与表态,可是两位宰相去了南方,河东河北两道人口密集,又是国家边防重地,然而只让韦弘机巡查,可见皇帝的雄心……”

“大哥是说……”郑父的五弟狐疑地问道。

“一旦开发起来,你们大多没有去过,那将成为唐朝最大的粮仓与宝库,唐朝繁荣程度有可能是现在的五倍十倍。然而全国性的兴修水利,特别是江南,首先要治理淮河以及泗水等河流,还有从沼泽与湖水中将圩区屹立起来,所需的资金将是一个千古未有的金额,甚至会是几亿缗、十几亿兆缗。”

“那岂不是不会实现?”

“这话是不对的,不一定要全部开发,开发一块,就能收益一块。这个点心太大,皇帝心也太大,可终是吃不下去,这时候我们郑家与新皇帝交好,到时候捐物捐财捐人,皇帝不得不分一块给我们。只要吃上其中的一小块,我们郑家就会有无比的收益……不仅是江南两准,还有青海、西域与辽东,这个皇帝都表示了很强的野心,但做事又不象王莽那样没有节制,从容有度,循序渐进,因此必得功。也许某是看不到了,可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王朝,你们中间会有许多人必然会亲眼目睹。他对我说,一个新时代来了,不配合的人将会扬威于浪尖之上,不配合的人在这股大洪流下,会必然淘汰,某反思了很久,想了很久,有理啊。”

“祖父大人,你夸大了他吧?”

“不是夸大,是我想了很久。这时候我们郑家还是很贵,皇帝还没有掌控所有军国大权,是雪中送炭……而且我与他交谈了很久,他十分理智,对我们几家心中很排斥,妨碍了朝廷的威信,甚至认为我们几家是国家的最大累赘,但他不想国家有大的变动,最好润物细无声,和平共赢地解决问题。这时候献好,虽让世人不耻,但却是时候。并且他不会对我们几大家族动武,也不敢。可不动武,就不会削弱我们几大家族?看一看全国普及乡学,后果你们想过没有……这仅是一种手段,以及武举的糊名制度,甚至将来科举的糊名制度,这是两种手段,若是有十种八种手段。要不了一两百年,我们几大家族有何优势而言?具体的你们考虑轻重,一个是家族真正的未来,一个是眼下家族的名声……”

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

理智让他认为稍稍低一下头,双方迁让为上策,可也不愿意,一次低头,二次低头,三次低头,荥阳郑家也要一个脸面,也要一个名声。所以将族中所有重要的成员召集起来,仔细的商议,甚至不惜将南祖房的重要成员,以及沧州房的重要成员,一起喊到荥阳来商议。

这是郑宫楚想不到的,认为皇帝说得还有理,没有想到居然给家族带来了这么大困惑。

商议了三天,郑家才做出决定,但散去后,所有的人都低下了脑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