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全集
624100000007

第7章 与人为善,好的品性能为你赢得好人缘(2)

善于倾听对家庭、企业还有这样的好处:大家知道,日本松下电器驰名全球,它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特别善于倾听。他说,如果你手下的人提的意见、建议你都不听,那长此以往,他们就不愿再提了,脑子也不愿开动了。因为提了也没有用,听你的不就完了嘛!这样公司会死气沉沉。在企业是这样,在家里也是这样。

善于倾听,还能使你有好人缘。

为什么?因为一般人喜欢讲,不善于听。因此,他喜欢讲,你正好喜欢听,那自然是一种特别和谐、特别美妙的组合。

美国最有影响的人生导师卡耐基,一次到一个著名植物学家那里做客,整个晚上,那植物学家都津津有味地给卡耐基谈各种千奇百怪的植物。而卡耐基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像个特别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中间只是偶尔忍不住问一两句。

半夜离开时,植物学家紧握着卡耐基的手,兴奋地对卡耐基说:“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谈话专家。”

善于倾听,意味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强迫自己对别人感兴趣。如果你认为生活像剧院,自己就站在舞台上,而别人只是观众,自己正在将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别人也都注视着自己。如果你有这种习惯,那你会变得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也永远学不会聆听,永远无法了解别人!

从现在开始,对别人多听多看,将他们当做世上独一无二的人对待,你将发现你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善于与人沟通。

牢记他人姓名最能让人感觉被重视

名字对一个人来说,应该算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名字就一直和他缠在一起。人们不能没有名字,因为这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叫响一个人的名字,这对于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动人的声音。

一般人对自己的名字比对地球上所有的名字之和还要感兴趣。记住他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就叫出来,等于给予他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我们应该注意一个名字里所能包含的奇迹,并且要了解名字是完全属于与我们交往的这个人,没有人能够取代。名字能使他在许多人中显得独立。

认识到了记住他人的名字的重要性,在生意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记住对方的名字,有位专家讲过要记住名字和面孔有三条原则:印象,重复,联想。

1.印象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记忆力的问题其实就是观察力的问题,对名字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们觉得印象是首要原则,如果不正确地牢记别人的名字,那简直是不可原谅的无礼行为。

可如何正确地记住别人的名字呢?如果没有听清其名字,那么恰当的说法是:“您能再重复一遍吗?”如果还不能肯定,那么正确的说法是:“抱歉,您可以告诉我怎么写吗?”

2.重复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情况,新介绍给你的人在10分钟之内就忘记其名字了?除非多重复几遍,否则,一般人都会忘记。

在谈话中记住别人名字的办法是用多种谈话方式使用他人的名字。比如,莫斯格拉夫先生,您是不是在费城出生的?如果一个名字较难发音,最好不要回避,但很多人都采取回避的方式。如果碰上一个较难发音的名字,可以问:“您的名字我念得对吗?”人们是很愿意帮助你把他们的名字念对的。

3.联想

我们是怎么把我们需要记住的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呢?毫无疑问,联想是最重要的因素。

卡耐基开车到新泽西大西洋城的一个加油站加油,加油站的主人认出了他,虽然他们是在40年前见过面的。这太让卡耐基吃惊了,因为以前他从未注意过这位先生。

“我叫查尔斯·劳森,咱们曾在一所学校是同学。”他急切地说道。

卡耐基并不太熟悉他的名字,还在想他可能是搞错了。他见卡耐基还是有些疑惑,就接着说:“你还记得比尔·格林吗?还记得哈里·施密德吗?”

“哈里!当然记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卡耐基回答道。

“你忘了那天由于天花流行,贝尔尼小学停课,我们一群孩子去法尔蒙德公园打棒球,咱们俩一个队?”

“劳森!”卡内基叫着跳出汽车,使劲和他握手。之所以发生这一幕恰恰是因为联想在起作用,有点像是魔术。

如果一个名字实在太难记了,不妨问问其来历。许多人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浪漫的故事,很多人谈起自己的名字比谈论天气更有兴趣。

卡耐基说过,多数人记不住别人的姓名,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下必要的功夫和精力去记忆。他们给自己找借口:他们太忙。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交往的对象是显要人士,那么你更应该用心记下对方的名字。自己空闲的时候,就在笔记本上写下别人的名字、交往的日期以及主要事情等等,集中精力记忆。拿破仑三世记名字的办法,是用心、手、眼、耳、嘴。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很有效果。说出对方的名字,这会成为他所能听到的最甜美、最动听的声音。

不争,你就是永远的胜利者

只要是针锋相对的争论,无论你说得多么精彩,多么富有哲理,也很难让对方心服口服、甘拜下风。即使你胜了,其实也败了。

口头上的赢不能叫赢,处处与人抬杠,是做人没“心机”的悲哀。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心思灵敏,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见的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

长此以往,这种人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一要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你语言上的漏洞,也会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你有理,他无理,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场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凸显你只是个好辩之徒且没有“心眼”罢了。

而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对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且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还不饶人,把对方“赶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就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这对你绝对不是好事。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主持人——崔永元谈到了办节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说,现在世道变了,“文字狱”时代已成往事,说真话已不会闯下大祸,但“说实话免遭迫害,可不定能免遭伤害”。崔永元苦恼地说:“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都怀疑,节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体会到了“人生唯有说话是第一难事”。

你应该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后,一旦遭到全盘否定,你的自尊心理往往使他采取以牙还牙式的反抗。这种心理反应会极大地阻碍谈判的顺利进行。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你应当尽可能避免上述心理活动的发生。

相反,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后,一旦受到某种程度的肯定和重视,人的自尊心理会引导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兴奋优势,这种兴奋优势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亲善体验和理智上的满足体验。这种体验一旦发生,就会有利于纠纷的调处,使争执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

让对方做主角,他一定喜欢与你交流

卡耐基认为,人与人交往时,只有尊敬对方,交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总是压制对方、强迫对方服从自己,对方不久就会对你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失去对你的信赖。因此,交际中应努力让对方感到交际的主角是他。

试着留意对方的反应,尽力使对方心情舒畅。在人际交往中,要让对方扮演主角就得准备多个“剧本”。因为不知交往会在何处受挫,所以就必须把能观测到的对方谈话内容写进“剧本”,然后自己根据“剧本”演好配角。要做到使对方成为主角,调查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对方有什么爱好?对方最喜欢什么?憎恶什么?对方讲话有什么特点?对方有什么个人习惯?对方的弱点有哪些?要基于这样的信息,拟写一份能使对方成为主角并能打动对方的“剧本”。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对方就会感到与你交往心情舒畅,因而对你产生好感。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人你原先准备采用“中等水平”的交际方式,但当你发觉这种方式实在无法进行下去,这时就需要修改“剧本”重新预演一下。不过在事先应该假设出交际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想一下自己应做出怎样的调整。

另外,卡耐基还建议我们必须考虑到:对方也有针对于自己的“剧本”,如果对方提出自己预料之外的问题,那么失败的可能是自己,所以必须反复斟酌,不断改善,这样才能使对方成为主角。

“不知道”是讨人喜欢的三字经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现成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老一套思想;而敢于说“不知道”所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也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的益处。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苏氏这句名言。无论你多么伟大,无论你多么有才能,你也有你不知道的地方,说不知道并不是就意味着你无能,反而在勇敢承认的同时你获得了更多的称赞。

有一位学问高深、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她原是大学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旅行,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然而,人们从未听到过她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称通晓。遇到疑难时,她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专著、资料,以做参考。看到老人的这一切,每个跟她接触的人才真正懂得了怎样才能被别人敬重,怎样才能获得做人的尊严。

其实,在任何国际学术会议的场合中,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了解虽然开会的屋子里坐满了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但大家使用最频繁的一句话便是“我不知道”,或者是比较文绉绉的“在本项研究主题中,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可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聪明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的这个事实。他们常常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寻找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并不是说出来就大失面子的话语,因为自己的“不知道”,反而会促使他们去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做人就要敢于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不知道”,不要为了面子,强把自己说成是“万事通”,让自己真正的大失脸面。要知道知识是从“不知道”里面去争取的,而不是从你说“知道”里面去欺骗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