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全集
624100000046

第46章 让下属效忠于你的必知策略(1)

给下属一点威慑,让他不敢造次

下属的心难以捉摸,且他们随时陪侍领导身边,对领导的决策有着重大影响。此时领导不如采取一些策略,于不知不觉中给下属一点威慑,让他们不敢造次。

蜂须贺是日本四国德岛藩族的开国始祖,他对于驾驭部下十分在行,至今我们还可以在一些稗官野史中,看到一些有关他洞察人心的记载,他经常所使用一种策略试探法。

在某一个寒冬的日子里,蜂须贺对随侍身旁的一个家臣说道:

“这么寒冷的天气,你的脚想必已经冻僵了,我原来想找出我那双旧袜套送给你保暖,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只,虽然一只袜套没办法穿,不过为了表示我的一点诚意,希望你能收下这只单独的袜套。”

大约过了一个月以后,有一天蜂须贺忽然又把那位家臣找来,告诉他说:

“我找到了另一只袜套,现在你把原来那只袜套拿出来,就可以凑成一双穿起来了。”

蜂须贺所以这样做,是要从家臣对他所赏赐东西的收藏态度,来试探这个家臣事主的忠诚如何。

德岛城值勤人员的分派,通常是先排好轮班次序,写成名单贴在墙上,再由家臣按照名单顺序派员值勤。身为家宰的蜂须贺就经常利用临时变换值勤人员次序的方法,来试探家臣的反应。

一天,一位值班人员在上班后知道当天的值勤顺序又有所变更,于是脱口说出:

“为什么经常变更次序,真不知用意何在?”

正好在邻室的蜂须贺听到这句话,便语意深长地回答:

“我的心意如果都被你们知道了,那我还能有什么作为?”

领导要懂得看透下属的心,但切忌让下属猜透你的心意。保持一种神秘感,你将对下属产生威严,从而轻松掌控他们。

掌控下属,可以故弄玄虚探知究竟。

某县县令庞敬,最懂得人的心理,在一次派遣部属巡察的时候,又表现了他的高明手法。他先派遣一名部属巡视,然后在他正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又突然把他召回,令他守候在外等待命令;一段时间之后,又发布命令,让他继续巡视工作。于是这名部属心生疑惑,认为其中必有缘故,因此,在巡察之时,不敢稍有怠慢。就这样,庞敬达到了控制部属的目的。

对明明知道的事假装不知,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目的。

战国时期的韩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把刚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丢了,心里毛毛的,很不是味道,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昭侯由此发现他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属下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结果属下回报说没有动静,经昭侯再三追问,才告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漏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

“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马牲畜践踏旱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属下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

从此,部下都畏惧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当然,如果领导者尽做些干扰、怀疑下属的事情,而不从其他方面加以体恤的话,下属很有可能因为对你反感而生叛离之心。

为下属的承担过错责任会让下属对你更忠心

当老鹰盘旋在天空时,我们看到草地上觅食的老母鸡总是急忙招来小鸡,将它们藏匿在自己温暖的翅膀下。

其实,上司对下属也应如此。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倘若你能给你的属下提供一个乘凉的好地方,那么你的属下将会由于你的施恩而“报效”于你。

魏扶南大将军司马炎,命征南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讨伐东吴,与东吴大将军诸葛恪对阵。毋丘俭和王昶听说东征军兵败,便各自逃走了。

朝廷将惩罚诸将,司马炎说:“我不听公休之言,以至于此,这是我的过错,诸将何罪之有?”

雍州刺史陈泰请示与并州诸将合力征讨胡人,雁门和新兴两地的将士,听说要远离妻子去打胡人,都纷纷造反。司马炎又引咎自责说:“这是我的过错,非玄伯之责。”

老百姓听说大将军司马炎能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莫不叹服,都想报效朝廷。司马炎引二败为己过,不但没有降低他的威望,反而提高了他的声望。

如果司马炎讳败推过,将责任推给下属,必然上下离心,哪还会有日后的以晋代魏的局面呢?

将帅的威信从律己中来,这是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道理。“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对于雄霸天下的人来说,有了这种威信,就有了感召天下的力量源泉。

在领导者眼中,你即是“头头”,你的下属犯错,即等于你的错,起码你是犯了监督不力或用人不当的错误。

做下属的最担心的就是做错事,尤其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却依然闯了大祸的事,因为随之而来的便是惩罚问题、责任问题。而生活原本就是一连串的过失与错误,再仔细、再聪明的人也有阴沟翻船的时候。可翻了自己的小船便也罢了,而一旦不小心捅漏了多人共同谋生的大船,也就真有可能弄个“吃不了兜着走”的下场。因此,没有哪个人不害怕承担责任的。

大多数上司在处理下属乃至自己本人的失误和错事的时候,总是想提出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唯恐遭到连累,引火烧身。却殊不知既是他人的“上司”,那么下属犯错,即等于是自己的错,起码是犯了监督不力和委托非人的错误。何况上司的责任之一,就是教导下属如何做事。

所以,作为上司,在下属闯祸之后,首先要冷静地检讨一下自己,然后将他叫来,心平气和地分析整个事件;告诉他错在何处,最后重申他的宗旨——每一个下属做事都该全力以赴,漫不经心、应付差事是要受惩罚的。当然,还要让他明白,无论如何,自己永远是他们的后卫。

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无论下属的过错是否与其有关都大发雷霆,不时强调“我早就告诉你要如何如何”或“我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之类言语的上司们,不仅使下属更不敢于正视问题,不再感到丝毫内疚,而且避免不了日后同这种上司大闹情绪,甚至永远不可能再拥戴他。

掌控能力比你强的下属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在洛阳的庆功宴上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大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拎擒也。”

刘邦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不是全才,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的下属。他之所以能打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是因为重用了一些某些方面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刘邦表现出了一个统帅最值得称道的品格和能力。

打天下如此,干其他事业也莫不如此。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一行字“这里躺着一位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强人的人”,一语道破了上司应有的管理品质。工作中下属是能人的现象随处可见,否则就会像九斤老太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每个上司对待能力高强的下属的态度却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这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影响着能干的下属的命运,同样也影响着自身利益。那么,作为一个上司,要善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

能力强的人的可贵就在于有主见、有创意,不随波逐流,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他们创造力强,能为组织带来绩效,为上司开创局面,甚至其能力超过上司。既是创新开拓就难免与传统、权威不一致,甚至也可能与上司合不来。任何发明创造、改革进取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错误与失败在所难免,甚至失败多于成功。上司用强于自己的人要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的雅量,才能大业能成,成常人难成之举。

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有能力的人。要平和积极地对待表现出色的下属,不要有嫉妒心理。如果有嫉妒心理,就会有许多过激的行为和语言产生,这大大影响到上司自身的形象和声誉。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下属,这样不仅下属会有自豪感和荣耀感,而且也会积极地把能力都发挥出来,而上司自身也会受到有才干的人和有才干的人以外的人尊重、信赖和佩服,大家就会团结起来,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于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说,下属是能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有能人要比没有能人要好得多,因为能人可以来做好多工作,而且可以做一般人做不了的工作,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待有能力的下属要把握三点:一用、二管、三养。

第一是要用。给能人挑战性的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能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出色地完成工作,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施展,给他们以舞台满足感,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他们,不然,离去只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是要管。能人毛病多,恃才傲物,有时甚至爱自作主张,因此,必须要管,要有制度约束,要多与之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力争达成共识和共鸣。目的在于让他们与你相互了解,防止因相互不了解,而产生误会和用人不当,出现麻烦和损失。

第三是要养。如果能人是鱼,组织就是水,而这个组织就是由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组成,也包括能人自己。因此除了要引导能人少说多做,做出成绩外,还要善意地有艺术性地帮他改掉毛病,同时也要教导组织成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见贤思齐,使组织形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健康氛围,这样一来再引导他们和组织成员融合在一起。其实只要组织健康良好,自然就能养住能人,而且还会培育出更多的能人和吸引组织外的能人进来,使组织成为一个聚贤的宝地。养能还包括荐举能人和培养人才,为自己的升迁做准备。

巧妙化解下属之间的矛盾

俗话说:一个橱柜里的碗碟难免会磕磕碰碰。作为上司,对下属间的摩擦,最好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耐心细致地从思想引导着手。切不可采取强硬粗暴的态度,更不可以用“高压”的手段,乾隆皇帝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天,乾隆在新任宰相和珅和三朝元老刘通训的陪同下,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前观景赋诗。乾隆向东一望,湖面碧波荡漾,向西一观,远方山峦重叠,不禁随口说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学识过人的刘通训随口和道:“君子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宰相和珅见刘通训抢在他的前面,十分不快,想了一下说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这里,“河”与“流”明指热河向西流入离宫湖,但和珅却用谐音暗示自己与刘通训,并借皇家礼仪上的东为上首、西为下首的习俗暗示刘通训:你虽是三朝元老,但在我和珅之下。

刘通训听了,知道和珅诗意所指,甚是恼怒。这时,乾隆正要两人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做成一首诗。刘通训望着清波中自己老态龙钟的面容,偷视了一下和珅自负的得意之形,灵机一动,咏道:“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得意的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

和珅听罢,既暗自赞叹刘通训的才华,又为诗中讽刺他是狐狸和鸡而恼怒,便反唇相讥道:“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言外之意,暗示刘通训不要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