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价值百万
人与人的交往,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信纳法·佐宁博士在《沟通》一书中这样写道:“当你在社交场合遇到陌生人时,你应在最初几分钟内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身上。很多人的际遇会因此而改变。”
英国伦敦大学某学院一位系主任谈到他招收一名中国女博士作讲师时说:“从她一进门,我就感到她是我所渴望的人。她身上散发着某种精神,被她那庄重的外表衬托得越发迷人。因为只有一个有高度素养、可信、正直、勤奋的人才有这样的光芒。30分钟之后,我就让她第二天来系里报到。她没有让我失望,至今她是最优秀的讲师。”
这个激烈角逐的位置就这样由于一个迷人的第一印象落到了这位女博士的手中。
有研究证明:产生第一印象的7秒钟可以保持7年。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第一印象不好,也许下面的事情就可能泡汤、失败。一个业务员的失败,80%是因为留给客户的第一印象不好。也就是说,在你还没开口之前,别人就把你给否定了。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电话里跟一位女士谈得很好,对方的声音很甜。这时你在心里就会有种种的猜想,比如,猜想她长得肯定跟她的声音一样美,肯定漂亮;她的素质一定很不错;她的气质一定会很高雅,等等,就会有一种想和她见面的冲动,希望很快见到她。有这种想法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
但有的时候,一旦见了面,或者还没见面,远远地看见,就可能使你大失所望,没有了兴趣。为什么?具体也说不清楚,就是一种总体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原来的想象有很大的落差。就这么一瞬间,脑子里便会闪出一个非常感性的决定:不行,这人不行。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短暂的,只有几秒到几十秒之间。也就是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人们就对你这个人盖棺定论了。
在心理学中第一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无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大部分人都依赖于第一印象的信息,而这个第一印象的形成对于日后的决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比第二次、第三次的印象和日后的了解更重要。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几乎可以决定人们是否能够继续交往。美国勃依斯公司总裁海罗德说:“大部分人没有时间去了解你,所以他们对你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好,你才有可能开始第二步,如果你留下一个不良的第一印象,很多情况下,我们会相信第一印象基本上准确无误。对于寻求商机的人,一个糟糕的第一印象,就失去潜在的合作机会,这种案例数不胜数。你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够抹去糟糕的第一印象。”
尽管我们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不要仅凭一个人的外表妄下结论。但事实上是,全世界的人都在这么做,当然包括我们自己。
可见,第一印象对于人们来说有着太大的作用,但常常被人们忽视。如果你不想失去任何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想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那么请别忘记第一印象的作用,并且要努力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初次见面,礼仪是最好的名片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事:一个人不小心撞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如果马上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被撞的人虽然可能还不大高兴,却也能立即表示谅解:“没关系!”与此相反。还有一种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撞人者无动于衷,被撞者骂骂咧咧,一场舌战由此开始:“你瞎眼啦?干什么撞人?”“你才瞎眼呢,没看见人多挤嘛!怕人撞,坐小汽车去!”你一句刚落。我就再说一句,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可能演变为拳脚相加。
上面的例子值得我们思考。同一件事,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结果呢?简单地说,只因为前者知礼,后者不知礼而已。
那么人与人交往中的初次见面最为重要,第一印象往往对彼此的进一步交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初次见面时你不知礼,那么初次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了。
很多人对提倡礼仪没有足够的重视,甚是不以为然。他们说:“搞那些客套的形式有什么用?”“都是些生活小事,不值得三番五次地宣传。”这种认识不免错误的。礼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一道桥梁。
失礼、不讲礼貌的问题绝不是小事,虽然比起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它不算大,但从这种“小事”里,往往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衡量出他的品德的高低和文化修养的深浅。通常,不讲礼貌的人除了自小缺少熏陶培养的原因外,往往在思想意识上就存在着毛病,或者自私、狭隘,或者骄傲自大;与此相对,讲礼貌的人在生活与学习中多是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出于这种关心和尊重,讲礼貌的人不论对方是强者或弱者,领导或群众,好朋友或陌生人,有求于人或无求于人,在公共场合或无人监督的环境下都是一样的。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谦逊质朴、真诚待人这些优秀品质。在这方面,周总理是一个好榜样。总理待人接物,总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在他身上这种形象处处可见,他去理发时,服务员考虑总理工作忙,请他先理,总理总是坚守制度,按次序理发。理完发,还从不忘说声“谢谢”。在招待外宾的宴会上,不管对方国家大小、身份高低,都平等相待,礼貌有加。“于细微处见精神”,总理身居高位而不特殊,处处以礼待人,不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的高尚品德的一个方面吗?这在初次见面中,难道不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吗?
可见,礼仪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啊。
用第一句话打动人心
在现今社会,在你搭乘飞机或火车、轮船的时候,便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绝佳机会。如有可能,人们都想和邻座的人聊上几句话,一方面可以打发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多认识几个朋友,从而路上可以相互照应。然而,向坐在身旁的素不相识对象开口攀谈,的确需要相当的勇气与方式。而且,愈是不擅长与陌生人交谈的人,愈会绞尽脑汁地去思索着那些完美的辞令。那么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在磨磨蹭蹭不敢开口的情形下,时间白白溜走,错失开口搭讪的好机会。
在这种情形下,尽早开口才最重要,不必要思索多么中听的话。
一般而言,碰面30分钟内开口说话是最理想的。一旦过于30分钟,除非出现特别合宜的机会,否则双方只能以沉默告终。在现场气氛凝固之前,无论什么话题都可以打破僵局,务必先开口交谈。比如故意询问一下该车次的到站时间,或者向对方借阅报纸,趁机还可以就报纸新闻发表意见等,接下来好多的话题都顺理成章了。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在人际交往中它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说第一句话的原则是:贴心、亲热、消除陌生感,常见的有这么三种方式:
(1)攀认式。
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例如:“你是北京大学毕业生,我曾在北大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您是体育界老前辈了,我爱人可是个体育迷,咱们也算得上是‘近亲’啊!”“你是山东的,我是河北的,两地近在咫尺。今天能碰巧遇见,也算很有缘!”……
(2)敬慕式。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火候,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时因地而异。例如:“您的大作我读过多遍了,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竟能在这里一睹作者风采!”“今天是教师节,在这光辉的节日里,我能见到您这位颇有名望的教师,不胜荣幸啊!”……
(3)问候式。
“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对德高望重的长者,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姓),你好”,显得亲切;若对方是医生、教师,说“李医师,你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说“您好”更得体。
与陌生人交谈的技巧
初次与陌生人交谈,由于双方没有相互了解的基础,于是温和友善与彬彬有礼便成了与陌生人交谈的前提。只要以礼貌友善态度进行交谈,双方就会很快地进行交流,没有障碍。
如果去拜访一位陌生人,你最好向你们双方都认识的朋友探听一下对方的情况,有所了解,做到有的放矢。
与陌生人之间的交谈一般应做到:
(1)对待陌生人要有颗平常之心。陌生人也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很多缺点,风光的外表之下也许有不敢见光的地方。你既要想到他同样有可能令你失望的地方,也要理解对方的苦衷,不要因为你受了对方的冷遇就横加指责,大肆嘲弄。要知道,也许对方的社会机会太多,有可能顾不过来,可能造成某种失误、失言。如果能体谅、支持他们,甚至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他们也会感激不尽的,甚至会跟你结为知己、至交。
(2)谈话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话题。要尽量避免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当你选择某个话题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一旦发现对方反应冷漠或皱眉,应马上调整话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交谈顺利进行。
(3)交谈之中神态应自然大方。与陌生人说话,语气要亲切,言辞要得体,态度要落落大方。为了吸引他的注意力,使言谈显得有声有色和增强感染力,在说话中也可加进一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和用手指指点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抱着不卑不亢的态度,才有利于双方平等地交流思想感情,并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4)谈话时要适当考虑语言措辞。显然,说话不是写文章,不可能字斟句酌来进行推敲,但也绝不是想怎样说就怎样说。尤其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交往中,实际上人们在将一句话说出口之前,主观上还是经过一番考虑的。
(5)说话时注重自己的身份。说适合自己身份的话。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在说话时,首先你就要认清自己是以什么身份,在向哪个人说话。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
(6)谈话要把握尺度,随机应变。看准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并且不失时机地介绍自己的情况,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如果陌生人能从你的话中了解你豁达的性格,双方就会更亲近,你们的交谈也会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