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全集
624100000022

第22章 利用人性弱点也要把握尺度,留点余地(1)

得理也要让三分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颗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会割伤使用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具有它的两面性。这就告诫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绝对,要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余地。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房太太发现有三个人在后院里东张西望,她便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报警电话,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车的一瞬间,房太太发现他们都还是孩子,最小的仅有14岁!他们本应该被判半年监禁,房太太认为不该将他们关进监狱,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请求您,让他们为我做半年的劳动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吧。”

经过房太太的再三请求,法官最后终于答应了她。房太太把他们领到了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半年后,三个孩子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而且个个身强体壮,他们已不愿离开房太太了。房太太说:“你们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是待在这儿,记住,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吃饭。”

许多年后,三个孩子中一个成了一家工厂的主人,一个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个则成了大学教授。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与房太太相聚在一起。

房太太就是“得理让三分”的典范。

“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这是普通人常犯的毛病。其实,世界上的理怎么可能都让某一个人占尽了?所谓“有理”、“得理”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凡事皆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得理不让人”就有可能变主动为被动,反过来说,如果能得理且让人,就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量与水平。给对手或敌人一个台阶下,往往能赢得对方的真心尊重。

得理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出现而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体也具有一定价值。它具体表现在:

(1)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把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2)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3)得理不让人,伤了对方,有时也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积蓄。

(4)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哪知他日你们二人不会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

人情翻覆似波澜。今天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天的对手;而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三分便利。这样做,既是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谦让也要有度,关键时刻更要当仁不让

“谦让”并不是一味讲退让、忍让,在道德信条中,“谦让”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己才华的场所,高明的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

古代推崇的竞争是雍容大度、自信自强、公平的竞争,在该争的时候,是不必谦让的。孔子还对他的学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虽说礼尚辞让,但在为仁这样的事上,则要勇往当之,无所辞让,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一样。

历史上“何为复让”的故事,讲的就是当仁不让的道理。

晋人王述被调任尚书令,朝廷的任命一到,王述就即刻赴任。王述的儿子得知后,对父亲说:“您应该谦让一下,把职位让给杜许吧。”王述反问儿子:“你说我能胜任这个职务吗?”儿子回答:“您非常合适,但是能谦让一下总还是好些吧,至少在礼俗上也应该谦让一下呀!”王述摇着头,不无感慨地说:“你既然认为我能够胜任尚书令一职,为什么又要我谦让呢?别人都说你将来会胜过我,我看你到底还是不如我啊!”

王述本是个“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的人,但在国家需要自己承担重任时,却勇当不让,他并不是追逐名利,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职场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都在追求晋升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关键时候还要有“心计”地主动请缨、当仁不让。

张文在厂里一干就是4年,自认工作态度还行,也没有犯过任何过错,可是老板却对此视若无睹。她觉得自身价值得不到提升,心有不甘心却不敢当面跟老板提。虽然,她曾多次在工作总结会上暗示过老板,但老板对此却无动于衷。最后,她还是鼓足勇气,向老板提出了加薪要求。没想到的是,老板在观察她工作几周后真的给她加薪了。

属于自己的权益,还得靠自己主动争取。而不光自己的权益,有些晋升机会也是可以靠自己争取来的。当你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分量时,不妨主动请缨,采取“当仁不让”的积极争取策略。

比如说,当你了解到某一职位或更高职位出现空缺而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一职位时,保持沉默,绝非良策,而是要学会争取,主动出击,把自己的想法或请求告诉上级,这样往往能让你如愿以偿,战国时期赵国的毛遂、秦王嬴政时的甘罗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证明。而过分的谦让只会堵死你的晋升之路。

关键时刻当仁不让,得到你所得到的东西,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过分地谦让反而让你显得虚伪。

吃亏没关系,但要吃在明处

为人处世吃亏要吃在明处,否则就是白吃。有的人为了息事宁人,往往是去吃暗亏,结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陈嚣与纪伯为邻,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将隔开两家的竹篱笆,向陈家移了一点,以便让自己的院子宽一点,恰好被陈嚣看到了。纪伯走了,陈嚣将篱笆又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使纪伯的院子更宽敞了。纪伯发现后,很是愧疚,不但还了侵占陈家的地方,而且还将篱笆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

陈嚣的主动吃亏,让纪伯感到相当内疚,他产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这就欠下了陈嚣一个人情,即使他还了这个人情,但是每当他想起时,他还是会内疚,还是会想法报答陈嚣。

所以,有时主动吃亏是要为朋友文过饰非,既让他觉得欠你的人情,又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亭卒懒惰,西瓜秧自然长得不好,与对面西瓜田的长势没法比。楚国的亭卒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国亭卒的瓜身全给扯断了。梁国的亭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身,那么我们为什么再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起来,而且,你们这样做,他们一定会知道的。”

梁国的亭卒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田里的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是梁国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特备重礼送梁王,既表示自责,亦表达酬谢,结果两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为别人文过饰非,其实是个搞好关系的好机会。当朋友在众人或是你面前犯了错,你一定要抱着吃亏的心理,干脆给他的面子,帮他一把,千刀别“暴而扬之”。

古人说“吃亏是福”,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却欠了你一个情,在友谊、情谊的天平上,你已为自己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比财富更值得珍视的东西。

与朋友交往,情愿自己吃点亏是一个很好的交际方法。当然交友吃亏也必须讲究方式和技巧。

不管是吃大亏,还是吃小亏,只要能对搞好朋友关系有帮助,你就要尽力吃下去,不能皱眉。尤其是大亏,有时更是一本万利的事。

吃亏,会让你在朋友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谊。这当然会使朋友更心甘情愿帮助你,为你办事。

“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则能战胜人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追逐利益的动物,但又受理性的约束,如果能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双管齐下则是战胜人性,办成大事的高招。

三国时期,关羽连斩袁绍手下的两员大将,在抓不到关羽的情况下,袁绍只好把这笔账算在刚好借住在自己处的刘备头上,因为刘备是关羽的义兄,又是关羽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如果没有一个机智的大脑,必死无疑。刘备这次能脱险,借助于他能晓以利害,指出曹操忌惮刘备,诛杀二将,是为了使袁绍怒而杀刘备,行“借刀杀人”之计以除心头之患。刘备又借牛许马,献计招关羽以助袁绍,诱之以利。

再看下面的一个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打算进攻赵国,希望借此以扩大河间一带的土地,于是让蔡泽出使燕国。过了3年,燕国把太子丹送到秦国来做人质,吕不韦就请张唐去帮助燕国,打算跟燕国一起攻打赵国,以开辟河间的土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一定要经过赵国,赵国人如果抓住我,可以得到百里的封地呢。”吕不韦将他打发走后,心里感到很不愉快。少庶子甘罗对吕不韦说:“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呢?”

吕不韦说:“我派蔡泽到燕国去了3年,燕太子丹就来我国做人质了,今天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完成共同伐赵的使命,他却不肯去。”

甘罗说:“我能让他去。”吕不韦呵斥他走开,说道:“我亲自请他去,他尚且不肯,你怎么能请得动他呢?”

甘罗说:“项橐才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您应当让我试试看,何必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就去见张唐,问道:“您的功劳跟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呢?”

张唐说:“武安君打了数不清的胜仗,攻陷了数不清的城池,我的功劳当然比不上武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