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朱棣文——游走在物理和厨艺间的诺贝尔奖得主
他生在国外,可身上流淌的是华夏子孙的血,所以,哪怕一身荣誉,他也有遗憾,他常为没把中文学好而叹息。在物理界,他为翻动历史的篇章,写下了重重一笔,他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但他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死板,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个“诺贝尔级”的大厨,他的名字总会让人想到某个皇帝的名字,他就是朱棣文。
科技世家诞生的诺贝尔奖得主
1948年2月28日,朱棣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学者之家,祖籍江苏省太仓县。他的父兄辈中至少有12个人,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耳濡目染的朱棣文,从小就对物理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为第一个可以控制和移动一颗原子的人,也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为中国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并不算拔尖,倒是哥哥的成绩一直排名第一。但上大学后,朱棣文说:“我不光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自己想学的就下工夫学。”结果,他成了最优秀的学生,而哥哥的名字反而无人知晓。
1970年,朱棣文从罗彻斯特大学毕业,取得数学和物理两个学士学位,6年后,在加州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83年,他又加入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担任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朱棣文当上斯坦福大学教授,成为该校首位华人教授。
朱棣文一直醉心于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研究,试图研究出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技术。因为这种技术不但可以用来制造先进的医学仪器,还可用来设计更精确的原子钟,改善太空航行和定位的问题。
为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为物理学理论作出重大突破,朱棣文足足奋斗了20年,终于在1997年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他也因此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级”厨师,做菜研究两不误
“平时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测量数据,工作之外,也不休息,仍然埋首各种书籍的研究。”这是一般人对物理科学家刻板的印象,不过,朱棣文颠覆了以往的形象,生活中的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朱棣文兴趣广泛,爱好打网球、游泳、骑自行车,但他最在行的还是烹饪。每逢家人聚会,他总会大显身手,亲自下厨,为大家献上一顿丰盛的美餐。“当时大家排成一列,妈妈负责调馅,大哥则在前头排面皮、放馅,我跟小弟在后面负责包馄饨,好像工厂的生产线一样,很有趣。”回忆起小时候有关烹饪的点点滴滴,朱棣文还津津乐道,后来,他成为“诺贝尔级”大厨也不足为怪了。
中学以后,朱棣文就常常自己下厨,并且做好后,用饭盒带到学校去。他说:“美国学生多半带两个三明治、一瓶牛奶,就可以解决一餐;但我的盒饭可就多彩多姿了,有时候是中国菜,有时候是墨西哥料理,其他同学羡慕得不得了。”
工作后,哪怕再繁忙,朱棣文也会抽出时间来充实烹饪知识,在研究所里,他常拿着食谱研究,学到一手好技术后,就开始下厨做菜,和朋友一起分享。“小时候我很喜欢玩积木,除了建房子外,我跟一般人不一样,会到库房找零件,将玩具改装成机器人。”朱棣文认为,之所以喜欢下厨,可能是因为自己喜欢动手做一些组合、操作的事情。
科学家谦逊,但不回避遗憾
“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 在得知自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朱棣文欣喜之余,更多的是保持着以往谦虚的态度,如平常一样安静地去上课。
朱棣文的谦虚众所周知,他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他也从不提起。后来,他的母亲回忆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1987年,朱棣文获美国物理学会艺术奖等,但他并没表现出过多的兴奋,仍然表示:“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
朱棣文之所以谦逊,并非不懂得体会成功的喜悦,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只有谦虚才会进步,只有遗憾才有突破。在所有遗憾中,没学好中文是他的一块心病。
朱棣文小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也不想每星期天早上到中文学校去,所以他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父母能和我说中文,也希望当时我能继续上华语学校,或者进行类似的中文学习。”为弥补遗憾,朱棣文每年都会到中国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讲学或是游历,他只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朱棣文语录: 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
画外音: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朱棣文小档案:
出生年月:1948年2月28日
出生地: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祖籍:江苏太仓
荣誉:199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