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马克思——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德国人
我们熟悉的马克思,总是带有“伟大的革命导师”的头衔,还有恩格斯这样一个谱写了“伟大的革命友谊”的好朋友。马克思成为一种精神和信仰的代名词,而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和对错都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其实属于马克思的不仅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样的定义,值得一说的还有他少年时代的理想、与朋友之间的分合,以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奋斗。
选择一生的奋斗方向
17岁时,马克思中学毕业,他写下了一篇文章,名为《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文章的最后一句说:“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篇文章距今已经过去100多年了,正如少年马克思当时所想的,他的事业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并将永恒地存在。面对马克思的骨灰,所有高尚的人都会洒下热泪,他一生都在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温暖的社会而奋斗。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父亲出色的职业能力和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使马克思拥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马克思小时候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母语德文,还精通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
读中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就非常优秀,这当然不仅是因为他天资聪颖,更因为他好学。马克思喜爱读书,他可以整日闭门不出,废寝忘食地看书、思考。17岁中学毕业时,他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这是他在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时的所思所感。“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经过慎重思考,他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为人类而思考、献身,并且相信,从事这样的职业“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17岁立下的志愿,马克思从来没有忘记,他勤于阅读和实践,并将自己的想法酝酿成成熟的理论。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里,至今保留着一个当年马克思每天去看书的“专座”,在专座的地毯上,留有明显的两个脚印,那是马克思研究大量文献和珍贵资料的历史见证。
没有人天生就是思想者,绝大部分人都是随着生活的脚步而成熟的。我们常在生活中产生种种奇思妙想,但生活本身很少改变,而有远大志向又能积极行动的马克思,从少年时代起,就在掌控自己的生活。
真正无私的友谊
26岁时马克思认识了恩格斯,他们之间的友谊从此开始。但是两个人之间并不总是谈论天下大事、和和睦睦的,他们之间也发生过误会和矛盾。
由于政治原因,马克思长期流亡,常常靠典当生活,有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恩格斯这时总是发挥“一心为人,毫不利己”的助人为乐精神,常常给马克思寄钱。
1863年的一天,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信告诉马克思,说自己妻子玛丽病逝了。不久恩格斯收到回信,里面没有他盼望的温暖的安慰,马克思在回信中对恩格斯的悲伤只用了一句平淡的话带过,然后就大写自己处境艰难。他像是一个被魔鬼纠缠住的人,痛苦地向恩格斯求救。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看到好友对自己的妻子去世似乎毫不在意,非常失望。
从前,这两位挚友之间常常隔一两天就会通信,但是这次恩格斯5天之后才给马克思复信,并坦言觉得马克思太冷漠,只关心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马克思马上写信给恩格斯,请求朋友的宽恕。
“给你写那封信是个大错误,信一发出我就后悔了。然而,这绝不是出于冷酷无情。我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可以作证: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清晨寄到的)时极其震惊,就像我最亲近的一个人去世一样。而到晚上给你写信的时候,则是处于完全绝望的状态之中。在我家里待着房东打发来的评价员,收到了肉商的拒付期票,家里没有煤和食品,小燕妮卧病在床……”马克思已经困窘不堪了。
收到这封回信,恩格斯的怒气也消了。他理解朋友的处境,很快他就回信表示原谅了马克思,随信还寄去100英镑。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大力支持,马克思的研究之路会走得更加艰难。马克思在思想上是个巨人,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坦诚而且需要帮助的普通人。恩格斯以完全包容的心态接纳了马克思,他们不仅谱写了理想社会的伟大蓝图,也用行动书写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之一——友谊。
马克思语录: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对于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画外音: 恩格斯对马克思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帮助,可以看做马克思伟大的一种证明。一个人如果拥有一个高尚的朋友,那么这个人无疑也是高尚的;一个人如果可以付出无私的友情,同样他也是高尚的。因此,我们要提防那些夸夸其谈却没有朋友的人,也要提防那些总是抱怨朋友的人。
马克思小档案:
全名:卡尔?马克思
出生年月:1818年5月5日
故乡: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
最佳搭档:恩格斯
活跃领域:古典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