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九型人格生存手册
623400000072

第72章 3 潜能,点燃你心中的小宇宙

第八篇第二章3 潜能,点燃你心中的小宇宙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莫过于给自己限定高度,人生的高度我们无法得知,在起跳之前就给自己定一个不算太高的高度,不是务实而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与天赋。怀疑论者不仅怀疑别人,还怀疑自己。他们字典里的第一个词汇是“不可能”,这倒也说不上是什么不自信,只是他们思考问题时充满疑虑。他们总是怀疑自己能否做到,也怀疑最坏的结果属于自己,因此他们不会给自己的人生设定很高的高度。其实,人潜能的力量之大恐怕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余秋雨先生曾说:“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浑然却不可以清淡。”人的追求在哪儿,他的人生也就在哪儿,一旦在心里为自己预设一个追求的高度,你的人生就会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懒惰的情绪,但更糟糕的是偷懒还找借口。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原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在杯上加了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再一阵子,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后来,实验者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了,可跳蚤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试图成功,但是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再千方百计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也不再跳上新的高度了。人们往往因为害怕追求成功而不得,就自我设限,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一个人追求的高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如果他为自己画定了界线,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超越这个高度。

曾经有一家跨国企业在招聘中出了这么一道题:“就你目前的水平,你认为十年后,自己的月薪应该是多少?你理想的月薪应该是多少?”

结果,那些回答数目奇高的应聘者全部被录用。其后招考官员解释说:“一个人认为自己十年后的工薪竟然和现在差不多或者高不了多少,这首先说明他对自己的学习、前进的步伐有所怀疑,他害怕自己走不出现在的圈子,甚至干得还不如现在好。这种人在工作中往往没什么激情,容易自我设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信心,我们又怎能对他有信心?”

那些不敢提出高要求的人就像跳蚤的玻璃罩已经罩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罩在他的心灵上。如果你被自己所画的那条线困住了,你的行动、欲望和潜能便会被扼杀。因为自我设限的观念带给人的是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变得懦弱、狐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这将使人永远叩不开成功的大门,因为他们的心里已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很多人会奇怪,一头五吨重的大象竟然拉不动一根小木桩。可这是事实,因为当这只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它就被拴在一根一英尺高的小木桩上了,开始它拼命挣扎,想挣脱木桩,可是它做不到。后来,小象变成大象了,它头脑里还一直认为挣脱不了木栓,于是它放弃了。锁链仍然那么细,木桩仍然那么小,然而大象再也不尝试挣脱了。

自我设限的思想使你就像大象一样,因为生命中遇到一些限制,所以相信这些限制会伴随你一生。社会在改变,生命在改变,思维也应该随着社会而改变。自我设限,把自己放在原地,就不可能突破自我,甚至连本来可以做到的事也做不到了。这种思想是一个真正的杀手,它不等同于谦逊。如果你做不到某件事情,你可以说:我可以试一试。但不能说: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子。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可以让你觉得你低人一等。”如果你觉得低人一等,那是你自己决定的,你本来并非如此。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看得太过渺小与卑微,这或许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到达一个更高水平的原因。

画地为限的思想把我们放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低水平上,命运究竟如何,全靠我们自身的努力。 或许在过去的经验中,怀疑论者的“怀疑”确实被验证过,但是别忘了,那是因为你原本就没有将最好的结果放在考虑之列。我们想要搞砸一件事情是轻而易举的,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却显得费心费力,因为好的结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怀疑论者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了。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你觉得你应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停在什么位置。一位哲人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基本上符合他自己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