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50个决定你一生的做人法则
623100000004

第4章 3“金杯”“银杯”抵不过大家的“口碑”

第一章3“金杯”“银杯”抵不过大家的“口碑”

人生在世到底什么最重要?是灿烂而光鲜的“金杯”“银杯”,还是人人相传的“口碑”?对于做人来说,我们是选择鲜花,还是选择鲜花背后的赞许和人们肯定的目光?我想,如果只能选择一个的话,大家肯定会选择后者,因为它是发自人们心底的声音,是真正的口口相传,是最高贵的奖赏。

那怎么才能做好人,获得一个好“口碑”,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呢?其实这并不难,一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二要有做人的志气。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尤其在当今社会,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形为物役,不被喧嚣的世俗浸染,不为势力所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要有做人的志气,就是指君子有所不为,即使那些在世人的眼里有天大好处的东西,但由于不合自己的生活原则,也不为所动,更不会在追名逐利的路途上如蝇逐臭、如蚁排兵。但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纵然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倘能如此,便可在成功的路上勇往直前。

而且,只有做人成功,才能战胜自己,这也是获得一个好“口碑”的必然途径。评价人生,要看一个人在人生的逆境中或者在人生的重要关头能否战胜自己。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即使从表面看不出某人在生活中有什么曲折,但只要细追究一下他们的心路历程,仍会发现其中充满种种矛盾和斗争。成功者就是那些在生命的关键时刻能战胜自己的人。

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在“文革”中,由于不堪忍受残酷的折磨,便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已经写好了遗书,只剩下一死了,但在游斗之后,他却改变了主意。他发现那么残酷的折磨都能忍受,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人不能接受的呢?于是,他便不再自寻短见了。 “文革”后,他在学术上又焕发了青春,他的两部字数最多的著作《糖史》和《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便完成于文革之后。1992年,他还写出了让人们赞不绝口的《牛棚杂忆》。季羡林是一个成功者,但他的成就和他能战胜自己紧密相连,他也因此受到大家更多的赞扬和爱戴,他成了大家心中的楷模。

作为生活中的人,你可以有权或者富有,可以在某一方面对社会作出贡献,但你不能把权力和财富的获得视为真正的成功,而应当把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能战胜自己的和能让自己心灵飞扬的人视为终生目标。而如果你一生无权且贫困,也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平淡灰心丧气,只要你能保持着自己的精神自由,不断在你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下战胜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你便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也十分充实,你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其实,人生就是一次比赛,你在比赛中得到的到底是金牌、银牌还是铜牌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你怎么对待它,怎么对待比赛中的挫折,如果就像鲁迅先生的说的那样,即使你是最后一个跑到终点的,但你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在努力,那你就是胜利的,在人们的心中你就获得了比奖牌还要最尊贵的“口碑”和印象,你就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