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上、李通不管是租是买,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千条大小舢板,可容纳上万人(包括行李)。也搭建了数百木房,可对于数万人的百姓,无异于杯水车薪。
“主公、属下无能,没有将房屋建成。请~”李通内疚地请罪道。张和即时打断了他的道歉。
扶起他,张和笑道:“看你说的,不过小事一桩而已,且看着。”转而大声对乡亲们嚷道:“乡亲们、人多力量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来、我们一起搭房子去!”招呼一声,顿时所有汉子都响应来:“走哟!砍木头搭房子去!”
汉朝时,木头作为战略物资,不允许私人砍伐,但有张和在,这砍树就成了官府行为了。众人自然不用畏惧,纷纷抄起家伙来,砍木头去了。
辛辛苦苦地伐树搭建房子,赶在了天黑之时,建成了足够的木房过夜。是夜、喝着浓浓的香骨汤,烤着篝火,人们开心地闲聊着,等待明天的坐船南下,去寻找心目中的乐土。似乎那里没有战争、也不会有悲伤。
闹得声势这么大的南迁阵势,还是惊动了襄阳的刘表,他连夜遣人来质问张和,“张府君、这般做,置使君的脸面于何地?”这回不是王威了,来的是蒯越,似乎他与张和,还真是有缘。其实也只有他的口才,才能担当犀利的谈判专家。
“脸面?哼,当初袁公路占据南阳时,怎么不见他在乎颜面?堂堂汉室宗亲,却在天子蒙难之时,袖手旁观,那时,怎不见他在乎脸面?此时倒找张某来讨颜面来了。岂不可笑乎?”张和是一点情面也不给刘表,非他不想,而是不能。他不能寒了百姓的心。一旦抛弃了满心憧憬的老乡们,张和的声望从此就会一落千丈。此时是万万退不得的。为了民心,只好得罪守家财的刘使君了。
“张府君、汝可别忘了,尔太守之职,尚是使君所授,他能与之、也能收之。”蒯越决定晓之以利、动之以益。利用张和的太守之位,以权压人。
可惜、张和不吃他这一套。只见他冷笑一声:“蒯长史,此言太过荒谬了吧?我乃堂堂大汉卫将军,兼交州牧,又岂是刘使君所能摆布的?尊使之言,就当本将军从未听过好了。再有如此言论,我可要发飙了。”
“什么?”蒯越震惊地望着张和,颤抖的嘴唇,无法说出话来。
张和没让他多想,直言相告道:“蒯长史难道不知?本将军有幸得见天颜么?承蒙陛下厚爱,封张和为关里侯,兼担任卫将军之职,守牧交州。卫将军么、自然有权管理荆州军事,蒯先生,你可听明白否?”张和暗带威胁地将了蒯越一军。蒯越颓然落败。
他万万没有想到,不过见上小天子一面,那汉献帝怎么就封下这么大的官?难道他不知,位比三公的卫将军,大汉朝仅此一个么?(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代表人物便是何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堪比三公,只是不常设,故而被张和钻了空子)
张和更是暗叹侥幸,要不是在郏县,收刮出几张圣旨用的卷轴,连带的尚书台的几封旧奏折,上面有天子印记及尚书台印章,还有一两个御书房伺候的理事太监,要想仿造一道圣旨,还真难啊。回到宛城,张和便私下寻找工匠,造了一尊玉玺,以及各色印章。由那理事太监,给搞了这么一道圣谕。
今天便正好,拿出来给蒯越瞧瞧。张和相信,仅凭蒯越,是看不出什么来的。哪怕是他曾看过圣旨,但不能细细揣摩,又如何分辨的出?。除非刘表亲自前来。可、这是不可能的。
“来人、请圣谕!”张和朗声道。自有亲兵前去帅帐中,将那道沉重的圣旨,放在木盒中,恭敬地呈上来了。
“蒯长史、但看无妨。“张和做了个请的手势,笑吟吟地坐在主座上。
蒯越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按耐不住,打开了盒子,一眼望去,那卷轴赫然便是御用的圣卷。确实,他有见识过圣旨。那是他们蒯家,祖传的圣谕。当年太公曾被恒帝委为汝南太守。至今保存着那道圣旨,所用的材料,与这一般无二。此时、蒯越已信了三分。小心翼翼地端出卷轴,缓缓展开了来。是了、就是这样的格式,上书、下行,都相差无几。字体是篆书,下方盖有国家的象征、玉玺印记,再来就是尚书台的行文通印。一切是一切,与自家供奉的圣旨,如出一辙。
蒯越是彻底信了。长吁一口气。他小心谨慎地将圣旨放在张和的案台上,快速后退三步,行起大礼来:“荆州从事蒯越、拜见卫将军。”
张和见蒙混过关,顿时大喜,面不露声色地快步跃到蒯越身前,温和地将躬身的蒯越搀扶起,和颜悦色道:“异度兄、非我自大,实乃是乡民自愿跟随,我若拦下,恐于自己声誉有损,何况大汉律法并未有不许百姓乔迁之规,你让我如何阻拦?”
声声在理,蒯越无法辩言,只有喃喃道:“是百姓自愿的?”
张和佯作生气,“不信,你尽可问之。一个两个还有假,异度兄愿意,可问千人万人,看看我张和可是说谎之人?”一脸的浩然正气,令蒯越不敢直视。但他还是决定要亲自问过,才能放心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张和的官职,得赶紧回去禀明使君,商议个对策来。卫将军,可比刘使君的征南将军,大上一级。弄不好、刘表这个征南将军,还得听命于卫将军的军令,那可就麻烦了。不行、得赶快回去才成。想定、蒯越便朝张和告辞道:“若如此,蒯越当禀明刘使君,说明一切。就先告辞了。”
“也好、澄清了误会,于我与使君,都放心了。待我问候刘使君。”张和亲送蒯越出了营帐,却是故意让他有空前去了解了解民情来的。
蒯越出了军帐,朝码头走去,路过民营,终究是忍不住停了下来,抽问了几个营地的老乡。这才相信了张和的话。果真是百姓自愿的。对此,他是无计可施了。
“唉、到底是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啊!能寻到太平之地,安居乐业的,也是不错了。”虽然不同两个阵营,但蒯越还是替百姓高兴。感叹了一声,他乘舟离去了,随同一起的还有六个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