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权博弈
622200000012

第12章 1放长线钓大鱼:老罗斯柴尔德的发家之道

第三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50万亿美元的神秘家族

本章导读

随着《货币战争》等书籍的畅销,“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各种版本的书籍对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风格各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是真正的世界首富,坐拥 50万亿美元的身家,相当于全体地球人忙碌一年创造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人说,今天的罗斯柴尔德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十几到二十名的投资银行,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有人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发动“货币战争”的幕后黑手——世界上每一次股市崩盘、金融危机甚至世界大战都是它策划的;有人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是被妖魔化了,实际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一战和二战中也是损失惨重。

无论怎样,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传奇,一直是个困扰众人的谜团。当一个真实的神话在你眼前上演,并宣称永远都不可能被效法,相信,任何人都会在头脑中燃烧起强烈地好奇。

一个大隐无形的家族,一个被誉为“金钱帝国”的家族,一个经历诸多战争烽火洗礼仍长盛不衰的家族,其背后的故事交织着怎样的钱术博弈和明争暗斗?

第三章1放长线钓大鱼:老罗斯柴尔德的发家之道

要想成为大人物,就预先做小人物。

——犹太格言

“秉承祖先的财富,绝非荣耀之事,唯有用自己双手开创的财富,才值得你举杯庆祝。”这是犹太人的一个传统的财富诫言。很多白手起家的富豪,都将其视为家训,世代流传。但,任何人都清楚,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打造一份傲人的财富,是何等的艰难。

在这方面,老罗斯柴尔德的故事就是一个明例。

老罗斯柴尔德全名为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也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根基的缔造者。因后将介绍他的五个儿子——叱诧世界经济舞台的罗斯柴尔德一辈,所以,此处将他描述为老罗斯柴尔德。

1744年,一个幼儿在德国法兰克福犹太隔离区的一个贫民家庭里诞生。他的到来,让这个受尽恶劣对待的家庭有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些温馨。在这个简陋的家中,梅耶?罗斯柴尔德度过了他的童年。

欧洲历史上对犹太人的歧视与不公,让这家人如同祖辈们一样,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除了居住环境阴暗简陋外,他们在诸多权利面前,还是“编外人士”:犹太人无权上普通的学校,只能到隔离区上犹太宗教学校;犹太人不能出任公职、不能担任率律政人员、不能从军,以免污染了这些高层人群的“纯净”;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犹太人不能进入一些行业进行经商,因为会对基督徒市民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幼时的记忆,在老罗斯柴尔德的心上一笔笔深深刻下,起落沉重,以至于他终其一生,都难以忘记。

父亲不过是个最底层的小商贩,没有身份和地位不说,还要时常忍受别人的嘲笑与白眼。母亲也只是个普通的犹太妇女,不得不承受命运带来的不公与压力。面对这些,老罗斯柴尔德赐予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愿望——总有一天,他要掌握最多的财富,要出人头地!

幸而,老罗斯柴尔德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在学校的好成绩,让父亲对他寄予了更多的希望。父亲常常想,或者这孩子能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也说不定。

不过,生活的安宁很快被一场天花瘟疫打破,老罗斯柴尔德的父母先后去世。一个本就贫苦的家庭,一时坍塌下来。为了生存,老罗斯柴尔德同自己的兄弟不得不分离,被不同的亲戚带走,走向难以预知的未来。其中,老罗斯柴尔德跟随着条件略微优渥的舅舅来到了异乡。

在舅舅的安排下,11岁的老罗斯柴尔德进入当时著名的奥本海默银行,谋得一份小差事,并一直干到15岁。在这家银行里,老罗斯柴尔德学习了很多金融实务,并接触到许多频繁往来的商人。他暗中观察这些人做生意的方法,并下决心有朝一日要为己所用。等到一成年,老罗斯柴尔德便对创业跃跃欲试,他很快就告诉舅舅,要离开这里,回法兰克福生活。

亲戚们大为不解,因为,当时德国恰逢七年战争,此时回去,并不合适。但老罗斯柴尔德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久便重新踏上了法兰克福的土地。

刚开始,老罗斯柴尔德的生活比较拮据,依靠倒卖有钱人丢弃的旧衣服给穷人为生,终日在破烂堆中盘旋。可没多久,他发现了另一个挣钱的门路。一次,他偶然中看到,一群小乞丐在垃圾堆里拾捡旧的勋章和钱币去古董店换钱,头脑中便萌生了一个更好的赚钱计划!

由于,德国的文化气息很浓厚,收藏为众人所推崇,尤其是上流名士,更是对其钟情不已。所以,老罗斯柴尔德想,如果他倒卖古董,肯定会比倒卖二手衣服挣钱。随即,他开始收集各式各样的废旧钱币、奖牌和勋章,经过手工防潮等处理,整理成套,再进行销售。渐渐的,他在人们眼中的身份便从“破烂王”转变成了“古董商罗斯柴尔德先生”。同他交往的人也逐渐从拾垃圾者变成了富商、贵族。老罗斯柴尔德的收藏品种类繁多,且时常会有一些珍品,逐渐,很多显要人物都逐渐成了他的常客。

命运总是有些机缘巧合。在这些常客中,有一位是当时法兰克福的军事占领者冯?埃斯多夫将军。这个人,可谓是老罗斯柴尔德的“贵人”,为他的另一次人生转折做了牵针引线的作用。

冯?埃斯多夫将军是当时占领区的第一权贵,也是熟稔宫廷显贵的重要人物。通过他的引荐,老罗斯柴尔德结识了当时的黑森国的威廉王子。提到威廉王子,不得不说他是个传奇性的人物。此人有两大超常特征,极端好色与嗜爱做生意。虽然,男人的骨子里面都是好色的,看到美女目不转睛是世人常态,但这位王子却将这一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高贵的身份不仅没有让他有所收敛,相反,却愈发地对情色之事痴迷不堪,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色情狂”的地步。威廉王子的情妇不计其数,以至于后世对其进行统计时,居然发现,已快超过两位数字所能囊括。而另一方面,他又有着极其精明的头脑,喜欢做生意。尽管在继承王位时,威廉王子(即威廉四世),已经是当时欧洲大陆鲜有的富庶王公,但他仍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更多的财富。威廉王子十分崇拜犹太人的赚钱本领,并常常主动向犹太商人讨论经营之道,于是,又被人戏称为“生意人王子”。

起初,威廉王子喜欢投资古董,他对这个业余的爱好十分痴迷。当然,威廉王子绝非珍藏把玩,其真实目的是转手卖出,从中感受挣得巨额金钱的快感。刚好,冯?埃斯多夫将军是威廉王子的“藏友”之一,他向威廉王子建议,收集古钱币是个非常不错的方向。这样,便将主要人物老罗斯柴尔德引了出来。冯?埃斯多夫将军称赞这个犹太古董商人的古币质量上乘、样式繁多,非常值得投资。

极具说服力的言辞和一向交好的心理作用,威廉王子听信了他的话,接见了老罗斯柴尔德。此时,这个精明的商人正式走进威廉王子的视野。虽然,在见到王子的那一个刻,老罗斯柴尔德还有些胆怯,但凡是看到他的人都会注意到,其实,他脸上神采奕奕。

对于老罗斯柴尔德来说,讨好权贵,已经在多年的跌趴滚打中变成了一种天性,他知道如何“投其所好”,没费多少时日,便“搞定”了威廉王子。当然,威廉王子也在转卖古币的过程中过足了瘾。要清楚,老罗斯柴尔德常常是以“半卖半送”的价格将藏品卖给他,而他却可以高价卖出!几乎是“纯赚”的生意游戏,让威廉王子玩得不亦乐乎!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威廉王子逐渐同老罗斯柴尔德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十分欣赏老罗斯柴尔德,并不时会对其贴心询问。当然,老罗斯柴尔德早就在心里做好了一切的盘算,只是不敢冒然采取行动。他深刻地感受到,在当时,犹太商人还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地位。老罗斯柴尔德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争取一个名分和地位,一旦获得将是他莫大的荣耀,也将为他的生意带来莫大裨益,但如果匆忙行事,恐怕只会惹来威廉王子的厌恶。

多年的生活磨砺,老罗斯柴尔德时常与“忍耐”为伍。而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就必然要学会经受住沉闷的压抑。老罗斯柴尔德决心要用短期的舍予换取长期的利益,并忍耐到最恰当的时机,然后,一举成名!

1769年,这个“最恰当的时机”到来了。此时,老罗斯柴尔德在威廉王子心中有了一定的分量或者说,威廉已经将老罗斯柴尔德当成自己“最忠实的仆人”和“慷慨的朋友”。于是,老罗斯柴尔德在一次给威廉王子的书信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成为威廉王子的“王室供应商”。这个不失时机的请求,让威廉王子震撼了一下,但经过深思熟虑,他同意了。

至此,老罗斯柴尔德经历过的贫穷和不堪,彻底被翻了过去。他的人生铺开了崭新的一页。当老罗斯柴尔德在自家店铺上挂上嵌有“M.A.罗斯柴尔德,威廉王子殿下指定代理人”几个大字的铜牌时,他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董店的经营因沾上了皇室的名声而愈发地顺利,奋斗多年的老罗斯柴尔德终于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当初他为讨好威廉王子的所有付出,最终都有了回报。一时间,人们再也不敢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相反,每每流落在他身上的,突然都转变成了夹杂着妒忌和羡慕的眼神。

这一年,老罗斯柴尔德25岁。作为一个家族的男继承人,他同样面临娶妻生子,繁衍后代的使命。而早在他成功的几年前,就看中了一位犹太杂货商的女儿,只是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让他迟迟没有勇气提亲。一旦老罗斯柴尔德的手头宽裕了,他便立即买下了一座名为“绿盾”的三层小楼的永久产权,并迎娶了那位漂亮的姑娘——古特。他们非常相爱,在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恋爱后,终于明确了彼此的心迹,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第一年,古特就给老罗斯柴尔德生下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儿,这让老罗斯柴尔德欢喜了好一阵子,他愈加疼爱古特了。随后,两个人的世界,逐渐增添着可爱的孩童……

在这些孩子中,有5个小男孩,即阿姆谢尔、萨洛蒙、内森、卡尔、詹姆斯,也就是日后享有盛名的罗斯柴尔德一辈。当然,在小的时候,他们拥有的还只是充满好奇的大眼睛和聪明的小脑袋。可他们的父亲,却每每用严厉的目光审视着这些孩子,憧憬着能让他们每个都成为撑起家族事业的栋梁之才。

在这一阶段的欧洲,整体的环境较为和平。这为老罗斯柴尔德生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他极力拓展事业范围,并逐渐扩大店铺的规模,总体上,也算发展成了一个小有财富的犹太商人。直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他们一家都过着殷实安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