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在小处妥协,才会于大处取胜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东西,也会遇到许多的冲突与挑战,一个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全部想要的,忍痛割爱,适当地妥协,弯一下腰,可以省掉不少麻烦。
张之洞深谙妥协之道,他不仅善于委曲求全,还深刻理解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所以他常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逞一时之强,而是委屈自己适应现实的需要,等到为自己积累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
他在与政敌打交道时,尤其如此。尽管他与李鸿章早有嫌隙,在政见上多有不同,也看不惯李鸿章一味地对外求和的为政策略,更看不起李鸿章不顾全大局,始终维护自己淮军的局部利益的做法。但他同时也明白,李鸿章始终不服自己,多次在人前贬抑自己好大喜功。他认为李鸿章毕竟位高权重,自己如果一味地同他僵持下去,两个人之间就会由嫌隙转化为比较大的矛盾,那样对自己的前程将极为不利。
于是他决定在不牵扯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对李鸿章虚与委蛇,尽量不贸然得罪他。所以他在李鸿章母亲八十寿辰时就送去过寿文,李鸿章本人七十寿辰时,他更是三天三夜几乎没有睡觉,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寿文送给李鸿章。在寿文中,张之洞极尽能事地推崇李鸿章,赞扬李鸿章文武兼备,统领千军万马,还赞美李鸿章德高望重、勤于国事,美好的品性深得天下人的敬佩。这篇约5000字的寿文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琉璃厂书商将其以单行本付刻,一时洛阳纸贵。
忍耐、克制不仅是安家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更是一种主动的人生智慧。张之洞对待帝师翁同龢和与他对待李鸿章有异曲同工之妙。戊戌变法前,虽然他在许多方面对翁同龢的变法主张和内容持不同意见,但看到光绪帝对翁同龢深为信任,“每事必问,眷倚尤重”,所以他便曲意攀附翁同龢。他曾致函“贵为帝傅”的翁同龢,吹捧他博学多识,深谙儒学之精髓,而且通达时务,为时代之俊杰。张之洞在信中还称赞他实行务实的策略,提倡维新变法,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所以自己非常仰慕翁同龢,如果能有为翁同龢的维新变法效力的机会,自己一定会尽全力去做。真可谓不遗余力地迎合。
张之洞不但为人讲究洞悉世事,而且做事更是因势而变。当初,当他被委任为山西巡抚,即将启程时,山西籍富商、泰裕票号的孔老板,拿着一万两银子来贿赂他。他想为张之洞解决差旅费,张之洞当时婉言谢绝了孔老板的这笔钱。可是当他来到山西,深为山西罂粟的种植之多而震撼,他决心铲除山西罂粟,让百姓重新种植庄稼。而改种庄稼,就需要帮助百姓买耕牛、买粮种,但山西连年干旱、歉收,加上贪官污吏的中饱私囊,拿不出救济款发放给老百姓,不得已他决定向商号老板募捐。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老板。
开始时,张之洞觉得孔老板当初是想拿银子来贿赂自己,目的当然是想日后从自己这里得好处,现在要他把银子捐出来,为山西的百姓做善事,那他未必会同意,但有些商人未必如此,他不再看重实利,而看重名和位,愿意以银子换名和位。孔老板会不会是后一种人呢?如果是的话,那么自己可以和他商量一下,拿名位来跟他换银子。孔老板果然很乐意,他表示愿意捐五万两银子做个道台。虽然说名义上做了道台,他依旧要做他的票号生意,并不会等着去补缺,也就不会去抢别人的位置,所以对孔老板来说不过是得了个空名而已。再者按朝廷规定,捐四万两银子便可得候补道台,孔老板要捐五万两银子,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数目,给他个道台的虚名,于情于理,都不为过。于是张之洞答应了孔老板。
晚清名臣胡林翼说:“能忍人所不能忍,乃能为人之所不能为。”能够忍,就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弹性让自己调整步伐、修正策略。有原则地妥协一下,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不妥协。
当然,妥协总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种代价有时是脸面上的,有时是物质上的,但这种代价不可能是无偿的。如果得不偿失,是没有人会去妥协的,其中主要还是因为这种妥协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人不会只图虚名,只有具备能在小处妥协、包容的心态,才能在大处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