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戴高乐(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6202800000002

第2章 英雄出世(2)

戴高乐的祖父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一生非常不凡。他是一位地理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潜心研究中世纪的证书,辨认和收集巴黎教堂的铭文,于1839年出版《巴黎及其近郊新史》一书。他对正统的波旁王朝非常忠心,是一位忠诚的保皇分子和虔诚的天主教徒。他认为,传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历史应该恢复它的连续性,祖国应该重建。为了从历史角度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他在《巴黎及其近郊新史》中,对原国民公会议员迪洛尔的巴黎史进行了回击。他指出:“迪洛尔扬起世纪的尘埃,只是为了点燃他仇恨之火的干柴,他祭起历史的亡灵,只是为了把它变成魔鬼和怪物。”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还认为,法国历史应该使法国人团结在一起,正如宗教使圣徒们团结在一起一样。这种思想对后来的戴高乐不无影响。他一生中,除《巴黎及其近郊新史》外,还出版有《风景画家皮杜尔传》等多部著作。他还编写过一本戴高乐家族详史,但未曾出版。

1835年秋天,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同敦刻尔克一家烟草厂主的女儿里尔市人约瑟芬·安娜·玛丽·马约结婚。约瑟芬·马约就是戴高乐的祖母。从此,一个贵族家族和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形成了一个非同一般的保守的知识分子之家。

戴高乐的祖母约瑟芬·马约虽然家里并不太富裕,但她的祖先中却不乏出类拔萃之才。在18世纪,她有位祖先曾按沃邦之命构筑起里尔筑垒工程。

约瑟芬·马约的祖上是苏格兰人。她才华出众,颇有文学造诣,是一位杰出的多产女文学家,其著作远远压倒自己的丈夫。在法国除塞居尔伯爵夫人和乔治·桑之外,她可能是作品最多的女作家。她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的目录卡上竟占8页之多。她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作品中多含宗教色彩。小说《阿代马尔·贝尔卡斯德尔》是她的成名之作,至今仍有不少读者。她有两部对戴高乐影响至深的传记:一部是描写法国18~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夏多勃里昂的传记,另一部是描写19世纪爱尔兰政治家达尼埃尔·奥康纳尔生平的传记。她的孙子戴高乐终生推崇夏多勃里昂和体现“奥康纳尔”精神,这不能不说与这两部传记的影响有关。约瑟芬·马约在书中对那位爱尔兰爱国者奥康纳尔发动的一场不流血革命和用尊重法纪和秩序的举措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约瑟芬·马约还主办过一个名为《家庭通讯》的杂志。她目光远大,不受宗教精神的禁锢。她曾经手在该杂志上发表后来成为巴黎公社社员、革命社会主义者的朱尔·瓦莱斯的一些文章,并满腔热情地著文颂扬著名的社会主义者普鲁东。

富有传奇色彩的戴高乐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和约瑟芬·马约的性格各异,但很般配。两人结婚后恩爱相处,共生育了3个孩子:老大夏尔·戴高乐,是戴高乐的大伯父,戴高乐与他同名;老二朱尔·戴高乐是戴高乐的二伯父;老三亨利·戴高乐即戴高乐的父亲。他们兄弟3人都不平凡,各有辉煌。

戴高乐的大伯父夏尔·戴高乐自幼身患痼疾,英年早逝。戴高乐的父母为纪念这位可敬的大伯,给戴高乐取名夏尔。这位可敬的大伯夏尔·戴高乐毕生研究其后裔分布在今法国北部和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的历史。他精通威尔士语和布列塔尼语,是“布列塔尼诗人”和“威尔士战士”。他既是诗人,又是幻想家。他曾以笔名巴兹·戴高乐发表一些用布列塔尼文写的诗。在一首著名的战斗诗篇中,他写道:“在每一个遭到夜袭的军营里,每个人都在与敌人激战,他们是不问举起军旗发出第一声集合令的人的军衔高低的。”也许正是这段话鼓舞了戴高乐的勇气,使他敢于不顾自己低下的军衔地位,而毅然只身举起反法西斯的大旗,向法兰西人民发出庄严的战斗号召。夏尔·戴高乐还写过一本书,名为《19世纪的凯尔特人》。在书中,他幻想把布列塔尼人同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联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凯尔特人联邦。

戴高乐的二伯朱尔·戴高乐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撰写的《法国膜翅昆虫分类名录》一书,收编了5000多种黄蜂和蜜蜂。法国自然博物馆里至今仍陈列有他的肖像。他是戴高乐家族中步入自然科学殿堂的骄子。

戴高乐的父亲亨利·戴高乐出生于1848年。他身材修长,器宇轩昂,有点驼背,长着一双象牙般的手,时而创作希腊哀歌。他的爱好不同于两个哥哥,走的道路也不同于两个哥哥。一生道路坎坷,不很得志。最初,他人伍当兵,后来改人为陆军培养技术人才的巴黎工艺学院。1870年,当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役被普鲁士军队俘虏之际,年仅22岁的亨利响应甘必大的号召,志愿加入“国民自卫队”,担任陆军少尉,继续同普军作战。1871年巴黎被围时,他任“国民自卫队”中尉,参加过斯坦斯和布尔歇战斗,在一次突围中负伤。为此,他荣获一枚军功勋章。后来,戴高乐一直把这枚勋章视为传家珍宝。不幸的是,这年,戴高乐的祖父朱里安·菲利普·戴高乐突然去世,家庭生活的重担沉重地落到戴高乐父亲亨利的肩上。

普法战争结束后,亨利放弃早年的戎马生涯,志愿到塞纳首府当一名公务员,但因抗议法庭对他一位同事的不公正判决而辞去了公职。后来由于生活所迫,亨利改行从教,到沃吉拉尔大街389号的圣玛丽娅耶稣教会学校担任教师,教授文学、哲学和数学课程。

不久当上学监,又升为校长。他有一些值得骄傲的门生,如马塞尔·普雷沃、德拉妥尔、勒克莱尔及红衣主教热利埃和他的儿子戴高乐。当法国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时,因要取消宗教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停发神职人员薪金,教会事务改由世俗人士管理,所以,亨利便被迫到比利时避难。

亨利的文学和科学知识都很渊博,他的道德信念也很强烈,既是个典型的保皇党人,又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政治上,他自称是“悔恨的君主主义者”,是“一个拥护君主政体的人”。他言必称法国,常利用讲坛给渴望求知的少年学子灌输上帝、国王和祖国等观念。

但他所讲的内容自己也认为“不合时宜”。他强烈谴责奥尔良王朝,说拿破仑是个“篡位者”,路易·拿破仑是“新沙皇”。他对1870年法国被普鲁士打败耿耿于怀,认为只有国王复位,法国才能得救。他恪守传统道德,生活简朴,严于律己。除效忠君主外,这些传统都对戴高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了戴高乐终生不可动摇的信条。

亨利·戴高乐在38岁那年,即1886年8月2日,同表妹让娜·马约·德拉努瓦在女方的故乡里尔结婚。

让娜身材娇小,长着一对迷人的黑眼睛,性格坚韧,爱好作画,笃信天主教。她原是罗马尼亚外省的一个外省女子,有两个姐姐都是修女。在她的近亲先辈中有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她在宗教和风尚问题上从不让步,在心目中只有军队、总主教、阿尔萨斯和百合花这些象征祖国和宗教感情的字眼。她敬慕维约,因为维约作为一个法国天主教的新闻记者,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意大利政策,竭力主张扩大罗马教皇的权力。她同亨利的政治观点相近,都忠心维护君主主义,反对共和主义。

当她的一位挚友德朗扎尔夫人写信给她恭维她的四个儿子时,她却反驳说:“你不知道他们使我多么苦恼,他们都是共和主义者。”总之,让娜和亨利都是保皇派,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忠心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观点无疑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亨利·戴高乐同表妹让娜·马约结婚后生育了4个儿子和1个女儿:格札维埃(1887);玛丽·阿娜丝(1889);夏尔(1890)、雅克(1893);皮埃尔(1897)。有3个儿子出类拔萃。雅克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矿山工程师,皮埃尔成了一个财力雄厚的银行家。玛丽·阿娜丝的丈夫也是一位矿山工程师。他们多是实业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只有夏尔·戴高乐把自己家庭几代人不同的志向融于自己一身,爱好文学,择业军人,又从政大半生,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举世闻名的一位历史巨人。

戴高乐31岁那年同伊冯娜·旺德鲁结婚后,生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菲利普后来成为一名将军。长女伊丽莎白于1946年1月同空军中队长阿兰·德布瓦西厄结婚。小女安娜于20岁那年病死在科隆贝家里。

戴高乐将军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崎岖、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叱咤风云的一生。欲知他的全部生涯——辉煌和挫折,请先看将军的少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