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1
6185300000025

第25章 皇权下的暴政(2)

四、“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铺”

古代国家都强制人民承担一定的无偿劳动,此称之为徭役。《汉书·食货志》说:秦时徭役“三十倍于古”。这话或许带有夸张,但从秦王朝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兴建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工程看,其征发的徭役必是极其繁重的。根据一些研究者的估算,秦王朝征发劳役与兵差所使用的民力,总数在300万人上下。这对一个二三千万人口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怎样不堪负荷的重担。秦始皇滥发徭役而置正常的生产、生活于不顾,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当时人民负担的徭役不仅重,而且受到的待遇极差。服役者往往过着非人的生活,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着。在清人杨廷烈所著《房县志》中有一则记载,反映了秦王朝的徭役负担给人民造成了怎样可怕的灾难。文中说:

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他们是当年为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而躲入深山老林的民夫的后代。由于在森林里生活、繁衍了千百年,所以他们全身都长出了毛。当有人遇见毛人时,毛人会先发问:“长城筑完了没有?秦皇还在么?”如果那人回答:“长城还没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会吓得立刻掉头就跑。

这当然只能视为一个传说。可是倘若历史上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它也就不会出现。

当时的残酷现实,还吓得老百姓不敢正常地生儿育女。以免使下一辈再遭痛苦。一首秦代民歌唱道:“生男慎勿举(举:养育),生女哺用(,音不,一种糊状食物),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太平御览》五七一卷引)

五、“收泰半之赋”

《汉书·食货志》说:“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过半数,大多数)之赋……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音淡,满足)其欲也。”为了维持秦王朝庞大的国家机器,满足秦始皇等少数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大作大为”,秦廷还向全国索取沉重的赋税。

秦代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和杂赋3种。田租,即土地税,它按土地的多少征收。口赋,即人头税,它按人口征收。秦代的田租仍按古代通行的“十一之税”收取(苟悦《汉纪》),即按1/10的原则分成计征。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上交国家。史籍称这种税收是“头会箕敛”,即每到征收口赋时,秦政府将居民召集一处,责令各户按人口交现钱,然后用簸箕敛集运走。如果不采取召集开会的形式,就由“吏到其家”,“以箕敛之”。(《汉书·张耳陈余传》)

劳动人民上交口赋、田租以后,所剩就不多了,一般只能勉强自给,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就不能维持。然而,秦政府还时常摊派杂赋,这是口赋、田租以外的各色名目的临时征调。

对广大穷苦农民来说,强行征收杂赋,好比是雪上加霜。

六、荒淫又残暴的“真人”

秦始皇在肆意地剥削和压榨天下百姓的同时,自己却纵情享乐,过着荒淫奢糜的腐朽生活。

在秦始皇的后宫中,充斥了数不尽的嫔妃和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美女。她们都是秦始皇的玩赏之物。秦始皇常常“纵酒后宫”,寻欢作乐。为了便于他轮流在各宫中淫乐,咸阳附近的宫殿都由复道、甬道相通。各宫殿内还都配备了豪华的设施,以供秦始皇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之需,史称秦始皇能“各案署不移徙”(《史记·秦始皇本纪》)。

纵欲无度的生活,极大地消耗了秦始皇的精力。加上他素来迷信,于是就一意想找寻长生不死的仙药。一些方士则投其所好,使出各种法子来骗他。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今山东胶南琅琊台西北)。齐人徐市(音福。一作徐福)等上书说,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州3座神山,上面居住着仙人,并有长生不死的奇药,请求秦始皇委派他率领童男童女入海寻仙求药。

秦始皇听后大喜,立即下令赶造一批航海大船,并征集男女儿童数千人。徐市就带着这些儿童,驾船入海而去。可他一去数年不归。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东巡到碣石(今河北昌黎北),又派燕人卢生去寻求传说中的仙人羡门、高誓。随后又派韩终、侯公、石生去探求长生不死之药。当秦始皇继续向北巡行到上郡(今陕西与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卢生求见始皇,号称从大海中寻得鬼神图书而归。图书上写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所谓“胡”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胡人,就派大将蒙恬发兵30万北击胡人。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一直未觅得长生不老药的卢生,为了交差,又编造了一套鬼话去哄骗秦始皇。卢生说:屡次寻求神奇的仙药而不得,是因为秦始皇经常被人臣看见,妨碍了神仙的降临。卢生要求秦始皇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居处和行踪,这样就可以得到不死之药。卢生还建议秦始皇经过锻炼成为“真人”,胡诌什么“真人”可以“入水不濡(濡,音如,浸湿),入火不熟(熟,音弱,焚烧),陵云气,与天地长久”。求神心切的秦始皇信以为真,自称“真人”,并宣布从此不再称“朕”。

方士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蒙骗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竟然也连连相信方士们的胡说,表现得愚蠢之极。

可是,神仙和长生药毕竟是不存在的,谎言也终有被戳穿的一天。按秦法规定,所献之方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士们变得惊恐起来。

一日,卢生与另一方士侯生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说道:“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自以为自己是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人物。他贪于权势,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由他裁决,丞相诸大臣都不过是按他的旨意行事而已。始皇只信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而官员们惟恐得罪始皇而丢掉俸禄,因而没人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卢生、侯生虽然以行方术为生,行为荒诞,言语不经,但他们对秦始皇和秦王朝的批评,却又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卢生、侯生料定前程凶多吉少,便趁早逃之夭夭。

听到这一消息后,秦始皇大为震怒。他说:“吾召集了那么多的文学方术之士,想以此兴太平。而方士要寻求长生不死的奇药。时到今日,韩终不告而辞,徐市等耗费巨资,却始终得不到奇药。对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可他们却还诽谤我。吾派人调查,还得知在咸阳的诸生,常常散布妖言以乱民心。”秦始皇遂令御史把咸阳诸生全部捉来审问,诸生互相告发,这样查出“犯禁者460余人,皆坑(活埋)之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就是著名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长子扶苏见父皇大施淫威,就加以劝谏:“天下初定,远方的庶民尚未和顺,诸生都诵习、效法孔子的言行,今父皇以重法予以惩罚,臣恐怕天下会不安。请父皇明察。”专横跋扈的秦始皇哪里听得进这一番忠言,立即命令扶苏北赴上郡,去担任正在那里戍边的蒙恬军队的监军。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坑儒”的前一年,秦始皇还曾下“焚书”令:凡秦记以外的史书和非博士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后若有再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若知而不检举的,与之同罪;命令下达30日内不焚书的,受黥刑并罚4年筑城劳役。

“焚书”和“坑儒”,在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七、余论:秦亡之鉴与民本思想的重新提出

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非但没有使自己坐稳江山,反而导致了空前强大的帝国在极其短促的时间里土崩瓦解。这无情的事实,令后人警醒。

人们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重新提出了民本思想。汉初的思想家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从秦末大起义认识到,人民有力量支持一个政权,也有力量推翻一个政权。所以,“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适(敌)也。呜呼,戒之哉,与民为敌者,民必慎之。”贾谊重新张扬起“民本”的旗帜,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新书·大政上》)这就是说,民可以决定国家的安危,可以决定君主的威辱,还可以决定官吏的贵贱,一切都决定于民心的向背。

这种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古代高度膨胀的皇权,无疑构成了一种极重要的制约因素。任何统治者若想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就不能不对此给予某种程度的注意,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检点。这正如唐代李世民在教诫太子和诸王时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小心,别让人民的水,翻了君主的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