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1
6185300000012

第12章 嬴政独治天下(1)

在秦王政亲政之际,他毫不犹豫地扫除了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势力集团,实现了独治天下的愿望。

嬴政的“峥嵘”面目于此开始显露。

嬴政的早年身世与其个性形成的关系……

治理河道一、谜一样的早年身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秦始皇帝,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年轻的时候曾作为秦国与赵国互换的人质,被送到赵国,在那里,见到了吕不韦的姬,因十分喜爱就娶其为妻,生下始皇。始皇是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出生后,取名为政,姓赵。政13岁那年,庄襄王死,政即位为秦王。其时,秦国已兼并了巴、蜀、汉中;越过宛地而占据郢,在那里设置南郡;又北上收取了上郡以东的大片土地,设置河东、太原、上党郡;向东扩张至荥阳,灭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设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食洛阳10万户。吕不韦招揽宾客游土,意欲兼并天下。李斯投在吕不韦门下做‘舍人’。蒙骜、王龅、麃公等为将军。秦王政年少,即位后就将国家大事委托给大臣。”(白话今译)

以上是司马迁对嬴政出生和即位时的情况所做的一个极其简略的记载。在这段164字的文字后面,司马迁又用了270字,依然十分简练地叙述了秦王政元年至八年的秦国大事。但是,只字未提秦王政。

因而,对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亦即嬴政亲政那年以前有关嬴政的情况,后世所知极少。

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早年身世,又由于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一段记录,而被搞得扑朔迷离。《吕不韦列传》说:

“吕不韦与邯郸城里一位姿色绝美而又善舞的姬同居,知道她有了身孕。子楚(即庄襄王)跟吕不韦喝酒,见到那姬后十分喜爱……(吕不韦)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就将那姬献给子楚。那姬隐瞒了自己已有身孕,过12个月,生下儿子嬴政。子楚遂立那姬为夫人。”(白话今译)

这段可视为对《秦始皇本纪》有关始皇出生情况所作的补充,似乎透露出一个极其惊人的消息: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对此,后世的研究者看法不一。于是,秦始皇的生身之父究竟是谁,就成为一个谜:秦始皇的早年身世亦被涂上神秘的色彩。

除以上所引,《史记》能为了解秦始皇早年身世提供线索的,还有《秦始皇本纪》中军事家尉缭对秦始皇的一段评述: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准:鼻子。膺:胸。末两句意谓:居俭约之时易以谦卑,而一旦得志,也容易啖食人。)

据此,学医出身的现代史学家郭沫若曾做如下分析:

“这所说的前四项都是生理上的残缺,特别是‘鸷鸟膺’,即现今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豺声’是表明有气管炎。软骨症患者,骨的发育反常。故尔胸形鼻形都呈变异。而气管炎或支气管炎是经常并发的。有这三种征候,可以得出软骨症的诊断。因为有这种生理上的缺陷,秦始皇在幼时一定是一位可怜的孩子,相当受人轻视。”(《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说秦始皇幼时受人轻视,当然是有依据的:

1.当年秦、赵两国交恶后,子楚即随吕不韦逃回秦国,而嬴政母子则寄居在赵国。既然是寄人篱下,嬴政母子就难免受人轻视,甚至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忍气吞声地生活。

2.嬴政后来回国,并继承王位,但身为太后的母亲(即那位邯郸姬)却长期与吕不韦、嫪毐(音涝矮)私通,欲火炽盛的她,自然很少给予嬴政以母爱。

故而,郭沫若又做进一步的分析:

“这样身体既不健康,又受人轻视,精神发育自难正常。为了图谋报复,要建立自己的威严,很容易地发展向残忍的一路。……‘少恩而虎狼心’,便是这种精神发展的表征。”

郭沫若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对秦始皇所作的分析,或许有助于我们认识秦始皇,特别是秦始皇个性如何形成。

概而言之,幼年时的秦始皇,身处异国他乡,为人冷视,备受生活的艰辛,以至在生理上留下缺陷;回国即位后,孤寂的心灵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滋润,而母亲的所作所为,又滋长了他仇视和嫉恨的心理。这一切,对他日后形成孤僻、多疑、独断、残忍的个人品性,和征服一切、占有一切的强烈欲望,有很大的关联。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感,往往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嬴政亲政后的表现和所采取的统治方式,有必要联系他早年的身世加以分析。

二、雍城加冠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嬴政21岁。按照秦制,他该亲政了。在这之前,他还需经过一个加冠和佩剑的仪式。

加冠,在古代中国是自西周以后就确立了的一项重要礼制。当时的人认为,士人20岁才算成年,才能取别名“字”,才可以任职当官、生养子女。所以,在20岁时需举行隆重仪式,届时由长辈为其戴上特制的帽子,称为“冠礼”。而国王的冠礼,则意味着从此以后,年轻的国王就要走到前台,执掌大权,亲临朝政。

佩剑,乃秦国特有的礼制。在当时,剑为表示身份、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佩剑的。对于成年人佩剑,秦国历史上一直有十分严格的规定,比如,直到公元前409年(秦简公六年),才允许“吏初戴剑”。至于国君,也只有在举行了冠礼以后,才能郑重地将剑佩在身上。

四月,已到法定亲政年龄的嬴政从咸阳抵达雍城(在今陕西省风翔县城南)。雍城地处关中平原的西端,是秦人的发迹地。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元年)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二年)的294年间,秦国的国都一直在此。后来,秦都东迁至栎阳,继而又迁至咸阳。但雍城并未废弃,秦国的一些重大典礼,如祭祀祖先,都到雍城举行。历代国王及后妃死后,也大都葬于此地。

巳酉日,嬴政在雍城举行了隆重的加冠和佩剑的典礼。

然而,仪式甫毕,悠扬的雅乐声似乎还在耳畔萦绕、回荡,咸阳方面就传来了嫪毐发动武装叛乱的消息。

三、平定嫪毐之乱

有关嫪毐的来历,《史记·吕不韦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秦王政年少,太后时常悄悄地与吕不韦私通。……始皇帝一天天长大,太后依然淫荡不止。吕不韦恐怕祸及自己,就私下求大阴人嫪毐到自己门下作‘舍人’。……”(白话今译)

嬴政母亲原为吕不韦在邯郸时的旧情人。庄襄王(子楚)死后,身为太后的她,独处后宫,寒衾孤枕,遂与吕不韦鸳梦重温。然而,随着嬴政一日日长大,吕不韦不能不对与太后私通产生顾忌。为了摆脱沉湎于淫乐的太后的纠缠,吕不韦想出一计:给太后献上“大阴人”(可能是指特别精于房中术的男子)嫪毐,以替代自己,从而使自己得以脱身。

吕不韦得到嫪毐后,就故意向太后说起此人。太后闻知,果然想要嫪毐来陪伴自己。

但嫪毐与吕不韦不一样。吕不韦身为仲父,容易进出后宫,可嫪毐有何理由出入后宫?

吕不韦与太后商议后,以罪判嫪毐受宫刑,又买通行刑者,仅拔去嫪毐的胡子眉毛,随后将其送入宫中,侍候太后。这样,假宦官嫪毐就常随太后左右。“太后私与通,绝爱之。”而吕不韦则从太后的卧榻旁抽出了身子。

太后与嫪毐恣意淫乐,并生下儿子。为避人耳目,太后经常徙居雍城。雍城,这座经过近300年经营的秦国旧都,其气派远比后来兴建的咸阳要大。据现代考古学家在雍城遗址发掘出的遗物判断,雍城宫殿建筑远优于统一前的咸阳,不少装饰均为咸阳所无。值得一提的是,雍城在生活设施上相当齐备,不仅有繁华热闹的“直市”(即商场),还有储藏冰块的“凌阴”,即冰窖。据对这个“凌阴”遗址的测量,其容积达190立方米。这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地下冰窖,可供特权阶层消暑之用。在雍城,太后与嫪毐放纵于声色,尽情地享乐。

在太后的指使下,嫪毐被封为长信侯,赐予山阳之地(今太行山东南)作为衣食租税的领地。以后又将河西的太原郡(今太原市附近一带)封给嫪毐,更名毐国。

渐渐地,嫪毐不满足于从太后那里得到赏赐,而是抓住一切机会攫取权力与财富,处处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在毐国修建了宫室、苑圃,置备了马车、华服,还蓄养了数千名家僮,1000多个舍人。在宫中,“事无大小皆决于嫪毐”。

嫪毐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迅速崛起,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可与丞相吕不韦相抗衡的势力集团。其时魏王欲改善与秦国的关系,孔子的后裔子顺为其出谋划策:“如今秦国全境上下都在说:‘某某是嫪氏一边的人,某某是吕氏一边的人。’可见,秦国上层形成了吕不韦和嫪毐两派,这连一般百姓都清清楚楚,大王何不利用这个矛盾呢?”子顺建议拉拢嫪毐,从而与秦联合(《战国策·魏策四》)。由此反映出嫪毐权势之盛、名声之大。这大概是嫪毐的荐举人吕不韦所始料不及的。

随着嬴政渐届成年,嫪毐与嬴政之间的潜在矛盾趋于明朗。嫪毐知道,自己身为宦官,干政问事实属违制。至于与太后私通,更不会为嬴政和宗室、大臣所容忍。于是,他就着手篡夺秦国的最高权力。

被嫪毐网罗的死党,包括:

卫尉竭,卫尉,官名,为负责宫廷守卫的官员,即皇家禁军的指挥官。如此要害的部门被嫪毐控制,可见其危害性有多大。

内史肆,内史,官名,为掌管京畿行政和军事的长官。这也是可以对国王的人身安全起重大影响的官员。

佐弋竭,佐弋,武官名,主弋射。与卫尉竭同名。

中大夫令齐,中大夫,官名,掌议论,供国王顾问、咨询。

在嬴政去雍城加冠前不久,有人告发:嫪毐并不是阉人,常与太后淫乱,还生有儿子,都藏匿着;嫪毐正策划废掉秦王政;另立他与太后所生之子为王。秦王政当即下令追查嫪毐及其阴谋。

嫪毐狗急跳墙,趁嬴政赴雍城行冠礼之际盗用秦王御玺,征调县卒、卫卒发动武装叛乱,企图杀害秦王政。

接到报告,嬴政迅即派左丞相昌平君和昌文君率兵从雍城赶赴咸阳,嫪毐叛军尚未离开咸阳。就被雍城开来的秦军包围。经过一场激战,叛军被斩数百人,其余四处溃散。嫪毐等在混乱中逃逸。

秦王政回到咸阳,对平定叛军有功者按功劳大小拜爵。宫内宦者参加平叛战斗的,也都拜爵一级。嬴政又下达命令:“凡能生擒嫪毐的,赐钱一百万;击毙嫪毐的,赐钱五十万。”

到九月,嫪毐及其死党全部被捕。嫪毒与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20余人,或被枭首,或被车裂,并遭族灭。对于上述主犯的“舍人”(即门客)以及参与叛乱的,罪轻者处以“鬼薪”之刑(罚作劳役,为官府砍柴),其余则被夺爵流放。

初掌朝政的秦王嬴政,以其临危不惧的气概和刚毅果断的作风,彻底平定了嫪毐之乱。

四、清除吕不韦集团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秦始皇)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坐,即连坐。吕不韦因嫪毐叛乱而受连坐,被免去相国一职。

《史记·吕不韦列传》则载: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事连相国吕不韦。”

很清楚,秦王政在处置嫪毐势力集团的同时,也向吕不韦开了刀。具体时间,据《秦始皇本纪》,是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亦即平定嫪毐之乱的次年。而据《吕不韦列传》,秦王政在“九年四月”赴雍城加冠以前,已开始调查嫪毐的罪行和种种劣迹,并牵连到吕不韦。由《吕不韦列传》可以理解,为什么在镇压嫪毐的叛乱活动中,秦王政起用了在史籍中很少留下事迹的左相昌平君和昌文君,而没让声名赫赫的右相吕不韦出马。

吕不韦为何受牵连,《史记》没有明言,但从《史记》的上下文以及当时秦国的具体情况看,答案似乎不难寻找:

1.假宦官嫪毒是吕不韦一手炮制出来的;

2.秦法规定,任人不当者,要受处罚,作为嫪毐的荐举人,吕不韦当然难辞其咎;

3.或许,吕不韦与太后私通一事也已败露。

总之,《史记》告诉人们,吕不韦是受连坐而被罢相的。兴许,当初秦王政正是如此宣布的,而司马迁不过是做了一个实录。然而,事情却远非如此简单。在秦王罢吕相的背后,实在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我们将放在下面再谈。这里,还是先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将秦王政如何处置吕不韦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