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1
6181400000030

第30章 大清的后宫(5)

传统的观点认为,慈禧择立载湉为帝,主要是因为载湉年幼,两宫皇太后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大局不变。同治帝载淳崩逝,即将失去操纵清王朝权柄的慈禧重施故伎,为了不做太皇太后,便给自己揽子,这样,最好能够择立一位与同治同辈的幼帝。因为给咸丰帝立嗣,自己仍可名正言顺地再度垂帘听政,保住已有的大权。于是将不谙人事、年仅四岁的载湉从太平湖醇王府接进紫禁城御苑,正式宣布由载湉继承皇帝,改元光绪,意思是缵道光先帝之绪也。这些都是在同治死去的当天完成的,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映出慈禧太后权欲之盛,手段之老辣。载湉成了慈禧的又一个政治工具,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当然,研究者也承认,载淳是其亲妹妹所生之子,与慈禧有血亲关系,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上述传统的观点外,许多人认为载湉不是她的外甥兼侄儿,而是她的亲生儿子。有关载湉的身世,京城大街小巷议论纷纷,有不同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认为载湉是慈禧太后与宫中太监安德海生的儿子。据传闻,太监安德海在入宫前做了假手术,不是一个真正的阉人。安德海入宫之后,善于阿谀奉承,特别是会讨慈禧的欢心,而辛酉政变之时,他又立过功劳,因此,慈禧对他是恩宠有加、言听计从。咸丰帝驾崩之时,慈禧年仅二十多岁,年纪轻轻就守了寡,青春正盛的少妇按捺不住涌动的春情。安德海本来就善于察言观色,他明白慈禧想要什么,便把他是假太监的事情告诉了慈禧。慈禧太后一听,倍感高兴,两人从此打得火热,寝居与共。二人虽然做得非常隐秘,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慈禧和安德海的事很快在宫内传开了。同治帝和慈安太后知道后,对安德海是恨之入骨,慈安也深感日久出事不好办,就与同治帝计议联手除掉安德海。安德海自从与慈禧有了特殊关系,更是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胡作非为。因此,上自皇帝,下至群臣,都想除之而后快。

不久,安德海怂恿慈禧派他去江南采办龙衣,出外行游。不想,清宫有规定,太监不许出宫,否则杀无赦。安德海行至山东境内,被持有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手谕的山东巡抚丁宝桢擒住,并斩立决。慈禧太后听到消息十分生气,怒责慈安太后。慈安话里有刺,说:“妹妹心里应该明白,这么做是为了妹妹好。祖制规定宦官不得出宫,犯者杀无赦!”慈禧一看,把柄被抓住,闹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只好忍痛从长计议了。不久,慈禧才知怀了安德海的孩子,不敢张扬,忍气吞声熬到孩子出世,送给了妹妹。

然而,这个传说并非毫无破绽,安德海于同治八年(1869)被处死,而光绪帝载湉出生于同治十年(1871)八月,慈禧不可能怀孕25个月生孩子。有人称,既然有这个传说,就不能全按常规常理来设想:(一)安德海到底是不是假太监?丁宝桢在杀安德海前是要验明正身的,应该清楚;(二)慈禧惯会欺诈,她能把孩子送给亲妹抚养,毫无疑问,她当然也可以在孩子生年月日上做手脚。真真假假,一时间是很难说清的。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怎么说光绪帝载湉同慈禧都是有血亲关系的。

第二种传说,据说慈禧太后特别爱吃“卧鸡蛋”,每天早上都要吃上四个汤卧鸡蛋。京城金华饭店的卧鸡蛋最有名,慈禧曾命人到金华饭店买回一尝,果然名不虚传,酥软可口。她命李莲英每天为她在金华饭店定做,清晨由金华饭店小伙计把提盒送到宫门,再由李莲英送给慈禧太后食用。时间长了之后,李莲英就让饭店小伙计直接把卧鸡蛋送到宫内厨房。传说有一天,慈禧太后起了个大早,由李莲英陪着在宫内散步,忽然看见一个小伙子手提饭盒匆匆走来。慈禧问李莲英:“他是谁呀?”李莲英回道:“他是金华饭店的小伙计,叫史天明,每天来给老佛爷送卧果的”。慈禧让小伙子走近,仔细打量一番,见他20多岁,长得白净,虽然一身伙计打扮,但掩不住俊秀之气。慈禧立刻就喜欢上这个俊秀的小伙子,吩咐让他侍候进早膳。小伙子也很会来事,做事干脆麻利,把慈禧侍候得很高兴,就被留在宫中侍候太后。卧鸡蛋则由金华饭店改派其他伙计送。结果,慈禧不小心就怀上了小伙子的孩子。孩子生下后,虽然西太后不忍骨肉分离,但身为太后做出这样的事必使自己的权势受到威胁,就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妹妹醇亲王福晋抚养。而这个孩子就是载湉,后来的光绪帝。孩子送走后,慈禧对史天明也腻了,为灭口就命人将小伙计杀死在宫内。

同第一个传说一样,这个传说也有很多地方按常理使人不能信服之处:一是太后、皇帝、后妃的用膳是固定的,不能在外面定做。即使定做,也必须由小太监们去监做护取,怎么可能让饭店的小伙计送来呢?二是慈禧身居宫廷内院,随身伺候的宫女太监很多,每天还要临朝听政,如果怀孕生子怎能瞒过这么多人呢?所以这个传说不可信。但是,反过来说,规矩是人定的,如果人们不去按常理想,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这两个传说与传统说法相比,其说服力相对较差,慈禧究竟源何择立载湉即位,还需要学术界进一步的研究。

珍妃落井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仓皇出逃前夕,珍妃死于宁寿宫外的玻璃井中,但珍妃是否坠井而死,一直众说纷纭。

珍妃,姓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才色并茂,颇通文史,光绪十四年(1888)进宫,后晋封为珍妃。光绪帝与珍妃感情甚好,但慈禧与珍妃一直有嫌隙,后因珍妃支持光绪戊戌变法,受到慈禧太后怨恨,最后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仓皇出逃前夕,将珍妃溺死于宁寿宫外的井中,但珍妃是否坠井而死,一直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珍妃生了天花,慈禧不得已派人把珍妃推下井。这一说法主要来自太监小德张过继孙张仲忱在《我的祖父小德张》一文中的叙述。他转述了小德张的回忆。据他回忆,小德张谈起珍妃时说,当年八国联军进城后,慈禧也来到了御花园旁,在养心斋前换上了便装。各宫妃嫔陆续到来,光绪皇帝也由瀛台过来,换上了青衣小帽。这时,慈禧把珍妃叫来,让她换好衣服一起走。此时的珍妃已被囚禁了整整三年。不大一会,珍妃披散着头发,穿着旗袍来了。老祖宗大怒说:“到这时候了,你还装模作样,洋人进来,你活得了吗?赶紧换衣服走!”珍妃说:“皇阿玛,奴才面出天花,身染重病,两腿酸软,实在走不了,让我出宫回娘家避难去吧!”慈禧不同意,仍然叫她走,珍妃跪在地上就是不走。这就为慈禧把珍妃扔到井里提供了借口,因为珍妃生了天花没体力逃难,投井是不得已而为之……

珍妃第二种说法,慈禧遣人杀害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即将打进北京城,此时珍妃已在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中囚禁六年,就在慈禧仓皇“西狩”前夕,托宫女带信给姐姐瑾妃,让她无论如何想办法留住皇帝在京主持大局。言外之意是可借机摆脱太后控制,收回权柄。谁知所托非人,信件落入二总管崔玉贵之手,转呈给了慈禧。于是慈禧盛怒之下,令其自尽,珍妃不从,才由崔玉贵将她沉入井中。另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等人收拾行装准备逃出紫禁城,珍妃进言说皇上是一国之君,应该留京,太后一怒之下命李莲英将其推入宁寿宫外大井中。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即珍妃究竟因何被囚禁,是因为她“赞襄新政”吗?通过正史野乘,可以得出结论,她之被囚,绝非因为“赞襄新政”。从时间上来说,她之被囚在光绪二十年,而戊戌变法迟至四年之后的光绪二十四年才发生,她虽生长在得风气之先的广州,并受教于文廷式,但思想也不会先进到康梁的程度吧?如果她在光绪二十年即因“赞襄新政”被囚,岂不成了康梁之前驱,吾国思想与革命之启蒙者?珍妃利用光绪卖官鬻爵是事实,但她对慈禧的揽权干政,使光绪不得一展抱负的不满,也是显然的。慈禧之杀珍妃,不是因她“习尚奢华”,“屡有乞请”,也不是因她“赞襄新政”,而是因为她策划使光绪留京。光绪若能留京主持大局,则慈禧“西狩”便成流放,永无回京之望!

第三种说法,珍妃自己投井自杀。这一说法主要来自当事人的口碑资料。据《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书记载,隆裕曾经告诉作者的爷爷,说:“很多人都说是我嫉妒告她黑状,所以老太后派人把她推到井里去了。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被八国联军打败后,洋人军队打到了北京。在完全没有取胜希望的情况下,老太后西行。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因为谁也不清楚这帮洋人最后会干什么,会不会像烧圆明园那样,把紫禁城也烧了?当然西行带不了那么多人,因为人多了就会成为负担。但是因为当时光绪是皇帝,而我是皇后,同时又是老太后的亲侄女,要带也只能带我和皇上走。而其他的一些亲属就地回娘家躲避,妃子们也不例外。可是当时的珍妃非常气盛,不服从老太后的指挥,并当场顶撞了老太后。在那个紧急时刻,珍妃一直对老太后说,‘我是光绪的妻子,我要跟着去。您有偏见,皇后是您的侄女,所以您带她走。所以我也请求你带我走’。这就让老太后非常难堪。从另外一层上讲,本来老太后就对珍妃平日的作为有点不高兴,再加上这些紧急时刻的顶撞,老太后气得脸色发白,直打哆嗦。在皇宫里,大清朝几百年来从来没有人敢于这么顶撞太后,即便是皇上都从来没有过,何况一个珍妃。老太后也是一个非常要脸面的人,所以气得当时抬脚就走,珍妃一直跟着老太后说自己的理由,于是就来到了距离珍妃住所不远处。珍妃这时候还不死心,对太后说,‘我是光绪的妻子,就要跟皇上在一起,不在一起,宁愿死。活着是皇家人,死了是皇家鬼’。老太后一听,就更加生气,本来火烧眉毛的事情,哪还有时间吵架啊。于是就对珍妃说:‘你愿意死就死去吧’。当时离说话的地方不远处就有一眼井,于是珍妃紧走两步,说,‘那既然这样,我就死给你看’。于是直接就奔井口去了。老太后一看情况不对,这孩子跟我顶撞两句,怎么还真的去死啊。于是对崔玉贵说,‘赶紧去拉住她’。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当崔玉贵跑过去的时候,珍妃已经跳下去了。老太后一看没办法了,内忧外患啊,于是没来得及管她,就走了”。

据此,此书指出,珍妃不是慈禧杀的,那些传言都是错误的。其实事情远远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因为慈禧和珍妃都死了,所以人们就随意把一些屎盆子尿盆子都扣到了慈禧的脑袋上。与其他观点不同的是,此书的作者甚至指出,因为珍妃非常有才干,又非常聪明漂亮,所以慈禧非常喜欢珍妃。在慈禧看来,珍妃就是一个年轻的慈禧,这些都让慈禧对珍妃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

珍妃之死无疑是清代后宫又一未解之谜,珍妃之死,正史的记录都语焉不详。野史和口述史料的记录详细,但可信度不及正史,且版本很多。自杀还是他杀至今仍不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