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6179400000003

第3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2)

玄奘是中印人民友谊的使者,是唐初佛教高僧,是世界著名的伟大旅行家和杰出的古代翻译家。他所以能在交通条件还极其落后的时代,用了十八年时间跋涉五万余里,征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完成了自己的艰巨使命,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具有极其顽强的性格,目标既经确定,就决不动摇,就要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实现它,这种性格是十分可贵的,他的顽强精神和动人事迹,将永远留在中印两国人民的记忆中。

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玄奘圆寂于长安附近的玉华寺,葬于长安兴教寺。生平事迹由其弟子慧立、彦宗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中叶已有关于玄奘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李林甫专权

李林甫,高祖从弟长平王叔良之曾孙,善音律,曾任御史中丞、历刑、吏二侍郎,多与宦官结交,时武惠妃爱倾后宫,二子寿王、盛王也因母而得帝宠异。开元二十二年(734)李林甫通过宦官告知武惠妃“愿保护寿王”,武惠妃德之,阴为内助,得拜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三年(735),以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李林甫面柔而有狡计,又厚交宦官、嫔妃,能伺上动静,出言相奏,甚合主意。

李林甫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均以母失宠而有怨语,驸马都尉杨洄告之武惠妃,妃泣诉于上,玄宗大怒,谋于宰臣,欲罪之。张九龄日:“陛下三个成人儿不可得。太子国本,长在宫中,受陛下义方,人未见过,陛下奈何以喜怒间忍欲废之臣不敢奉诏。”①玄宗不悦,林甫初无语,待退下后对得宠之宦官说:“此主上家事,何必向外人。”②自此,日毁誉九龄于帝前,终致代九龄为中书、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贬九龄为荆州长史。不久,玄宗又用林甫言,废太子瑛,贬鄂王、光王为庶人,封李林甫为晋国公。

开元二十五年(737),废太子瑛和武惠妃均死,储位虚空,李林甫对上曰:“寿王年已成长,储位攸宜。”玄宗曰:“忠王仁孝,年又居长,当守器东宫。”③欲立忠王玛,又犹豫不决。高力士乘间问其故:“得非以郎君未定耶?”上曰:“然。”对曰:“大家(指玄宗)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④上遂立玙为太子,林甫以立太子非己意,遂有戒心,欲阴查事端以倾太子。

韦坚以皇太子妃兄,在朝中身居要职,李林甫密令御史中丞杨慎矜监视韦坚的行动。正月十五,皇太子出游,与韦坚见面相谈,慎矜知之,奏上。玄宗大怒,以为不轨,罢免韦坚,后又寻故赐坚自尽。杨慎矜权势渐大,李林甫又忌之,遂推荐王鉷为御史中丞,以为心腹。王缺诬奏杨慎矜左道不法,族灭其全塞。天宝六载(747),李林甫又唆使洛阳别驾魏林告陇右、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说他曾云与忠王同养宫中,情深意好,想拥兵佐助太子。玄宗不信,曰:“我儿在内,何路与外人交通?此妄也。”⑤

李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凡以为上所厚者,必设法结交,然位势相逼时,辄以计去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天宝三载(744)唐玄宗纳原寿王妃杨太真于宫中,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玄宗对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说:“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无事,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⑥玄宗不悦,高力士自此不敢深言天下事。

林甫更加有恃无恐。天宝四载(745)李适之任左相,林甫为右相,二人争权,林甫深恶之。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改日,适之奏于圣上。玄宗问李林甫此事,林甫却曰:“臣父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育。”⑦圣上听之,认为林甫爱己,适之则虑事不周,遂疏远之。

开元、天宝年间,常有边关大将入朝为相者,李林甫志欲专权,杜绝出将人相之源,对玄宗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⑧于是哥舒翰、安禄山得为节度使,终导致安史之乱。

杨国忠以椒房之守入朝,位至中司,权倾朝列,引起李林甫妒忌。时南诏犯边境,李林甫奏请国忠赴镇,临行,玄宗安慰说:“卿暂到蜀郡处置军事,朕屈指待卿,还当入朝。”⑨李林甫十分不悦。不久,林甫病危,玄宗召国忠还京,国忠谒林甫,林甫流涕日:“林甫死矣,公必为相,以后事累公。”⑩遂卒。

后,杨国忠诬奏林甫与蕃将阿布思同构逆谋,上信之,诏夺林甫官爵,废为庶人,子孙、亲信、朋党亦遭流贬。

注释

①《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

②《通鉴纪事本末》卷三○《李林甫专政》。

③《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

④《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一《李林甫专政》。

⑤《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

⑥⑦《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一《李林甫专政》。

⑧⑨《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

⑩《通鉴经事本末》卷三一《少林甫专政》。

安史之乱

唇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治所幽州,今北京城西南)起兵反叛。

安禄山本是营州(今辽宁朝阳)杂种胡人,初名轧荦山。其部落破散后,外逃,冒姓安,取名禄山,因懂蕃语,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充当经纪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用他为捉生将。安禄山用诈诱捉契丹人,每次带数人外出,总能捉几十名契丹人回来,屡建“战功”,逐步提升,终为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

唐开元二十四年(733),安禄山征讨奚、契丹叛军时,因轻敌冒进,大败。张守琏奏请斩之,宰相张九龄为严肃军纪,判处安禄山死刑。唐玄宗听说安禄山精明强干,下令释放。张九龄力争: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据我观察,他非良善之辈,不杀必留后患。玄宗不听劝谏,赦免了他。

开元二十九年(741),安禄山厚赂玄宗亲信,得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两蕃(指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第二年,又被授予平卢节度使。唐天宝三载(744),以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过三年,又兼任御史大夫。他每岁必以奇禽异兽、珍玩贡献朝廷,又竭力迎合玄宗所好,百般逗趣,以博其欢心。安禄山体胖,腹垂过膝。一次,玄宗指其腹问:“这肚子里是什么东西,怎么这样大?”他马上回答:“无有他物,只有一颗对圣上的忠心。”又一次,入宫,见玄宗与杨贵妃并坐,便先拜见贵妃,后拜玄宗,玄宗问何故,对日:“胡人先母而后父。”帝、妃皆喜,于是,安禄山认贵妃为母。

当时,常有以有功之边将人仕宰相者。中书令李林甫欲谋相位,设法杜绝边帅入相之路,他一边排挤颇有战功的朔方等四镇节度使王忠嗣,一边在玄宗面前竭力推荐安禄山,认为胡将无文化,不大可能入京为相,玄宗正担心边将谋反,于是听信李林甫,命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并赐与铁券①。玄宗又为安禄山在京师造宅第,不限财力,穷极富丽,并以金银为筹(音旁,竹笼)、筐、笊篱等。

安禄山在范阳北修建雄武城,对外说是为御敌,实则内贮兵器,广积谷物。又养同罗、奚、契丹降兵降将八千人,号“曳落河”(壮士);有家僮百余人,一以当百;畜养战马数万匹,多聚兵器,阴谋叛乱。天宝十载(751),安禄山率三镇六万兵马进攻契丹,大败,全军覆没,玄宗却仍宠信有加。

第二年,李林甫死,杨国忠为相,安禄山蔑视之,二人矛盾极大。杨国忠屡次对玄宗说安禄山要谋反,玄宗不以为然。天宝十三载(754)春,杨国忠又对玄宗说安禄山必反,又云“召必不至”。玄宗派人召之而至,在华清池见驾,对玄宗哭诉:“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彼杨国忠欲得杀臣。”②玄宗安慰他,并更加信任。从此,人人皆知安禄山必反,却无人再敢在玄宗面前提及此事。

天宝十四载春二月,安禄山派人入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宰相韦见素对杨国忠说:“禄山久有异志,今又有此请,其反明矣。明日见素当极言,上未允,公其继之。”③二人力谏,上不听。

安禄山与孔目官太仆丞庄严、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秣马厉兵,伺机反叛。十一月,安禄山诈为敕书,召诸将矫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④遂发所部兵及同罗、契丹、奚等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大军,在范阳发动叛乱。

玄宗得知安禄山确实反叛,才仓促布署防御:封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派他去东京(今洛阳)召募兵士,十天得六万人,拆断河阳桥(今河南孟津县北),以防止叛军由此渡黄河,调任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为户部尚书,以朔方右厢兵马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新设立河南节度使,管辖陈留(治浚仪,今河南开封市)等十三个郡,任命张介然为节度使,从内府拿出钱币,在京师募兵十天,得十一万人,号“天武军”,都是市井子弟,任命皇子李婉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丽人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军东征。十二月初,高仙芝率兵五万,出关屯守陕郡,以宦官边金诚为监军。

安禄山从灵昌渡黄河,兵临陈留城下,此时张介然到陈留才数日。安禄山叛军攻城,陈留太守开门投降,张介然和近万名将士遭杀害。安禄山引兵攻荥阳,守城士兵闻号角声,惊得纷纷坠城,陷荥阳,杀太守崔无波,气焰益加嚣张,以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向东京进发。封常清所率皆为新募士卒,未受过训练,在武牢与安禄山对抗,兵败。安禄山陷东京。封常清率余众至陕郡,与高仙芝合兵一处,退守潼关。叛军追至潼关,攻城不下,退屯陕郡,宦官边金诚向玄宗进谗言:“封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陆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⑤玄宗遂令就地将封、高斩首,高仙芝临刑大叫:“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⑥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当时染病居家,唐玄宗任命他为兵马副元帅,命他率兵八万讨伐安禄山。这八万人多是新兵,加上一部分河西、陇右的镇兵、西北边境上十三个部落的蕃兵,以及潼关高仙芝旧部,计十几万人,号称二十万。玄宗让这支由病将统率、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去攻取东京。

安禄山攻潼关不下而归,于天宝十五载正月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年号圣武。

河北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平原北)太守颜真卿起兵讨伐安禄山。河北十七郡起而响应,归顺朝廷,安禄山仅剩下范阳、卢龙、密云、渔阳(今河北北部)、汲、邺(均在今河甫南部)等六郡。

安禄山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各带一万人马分两路攻打常山。颜杲卿顽守四天,昼夜拒战,终因粮尽矢绝,兵败城破。叛军杀害了一万多军民,抓获了颜杲卿,押送洛阳。颜杲卿大义凛然,痛斥安禄山,惨遭杀害。颜真卿募勇士万人抗敌,邻近诸郡纷纷响应,杀死安禄山所派守将,共推颜真卿为盟主,派兵收复魏郡(今河北大名县西)。二月,河东节度使、原朔方军将领李光弼率朔方军万余人、太原郡弩手三千出井陉(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攻克常山,收复其九县中的七个县,安禄山守将史思明仅据九门、藁城两县与李光弼对峙。四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出井陉,在常山与李光弼会合,集汉、蕃兵十余万,与史思明大战。史思明败逃,唐军追拔赵县(治今赵县)。史思明奔博陵,收集散兵数万人,旋即又败于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在东京分出骑兵两万人,又从范阳派出郡兵一万人,与史思明残部会合,约五万人,其中同罗、曳落河兵占五分之一。六月,郭子仪、李光掰在嘉山(今河北曲阳)大破史思明,斩首四万,捕获千余人。史思明坠马,徒步奔回博凌,李光弼追至,围城,军威大震,范阳和洛阳之间联络被隔折。

哥舒翰带兵守潼关,玄宗和杨国忠疑其按兵不动,别有他图,于是召募万余人屯于灞上,以各哥舒翰有变。玄宗令哥舒翰进攻陕洛,哥舒翰奏称叛军利在速战,官军利在坚守。郭子仪也奏请引兵攻范阳,而认为潼关大军不可轻率出征。杨国忠又怀疑哥舒翰图谋自己,向玄宗进谗言,派出一个个宦官催促哥舒翰出关。哥舒翰无奈,拍胸恸哭,只好引兵出关,存灵宝县西遇埋伏,大败,哥舒翰为一反叛蕃将诱捕,解送洛阳。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叛军入潼关。玄宗、杨国忠带领杨贵妃姊妹,诸皇子及一些随从朝官、宦官、卫兵逃出西京(长安)往蜀地避难。郭子仪、李光弼闻潼关失守,遂放弃河北,退入井陉,李光弼守太原,郭子仪去灵武,河北诸郡皆陷史思明之手。安禄山进入西京后,叛将们沉迷于酒色,争权夺利,士气大衰。

玄宗一行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将士又累又饿,皆怒气冲天,以杨国忠勾结胡虏谋反为借口,追杀之,并杀了他的妹妹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军士围驿,玄宗闻声问何故,左右答曰杨国忠谋反。玄宗出驿门慰军,令收队,军士不从。玄宗使高力士问之,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回奏:“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⑦玄宗尢法,乃命高力士引贵妃至佛堂,缢杀之。留太子李亨讨伐安禄山,玄宗入蜀,至成都。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肃宗即位时,身边文武官员不满三十人,想平定叛乱无从着手,于是请来好友李泌,任命为元帅府行军长史,共议国事。不久,郭子仪率精兵五万到达灵武。李泌为肃宗献计说:“贼之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今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则思明、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守忠、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两军絷四将也,从禄山者,独承庆耳,愿敕子仪勿取华阴,使两京之道常通,陛下以所征之兵军于扶风,与子仪、光弼互出击之,彼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我常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来春复命建宁为范阳节度大使,并塞北出,与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阳,覆其巢穴,贼退则无所归,留则不获安,然后大军四合而攻之,必成擒矣。”③肃宗甚以为然。

唐至德二载(757)春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即帝位,派遣尹子奇率兵十三万人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真源令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六千八百人,日夜苦战,杀敌两万余。三月,再败尹子奇。五月,尹子奇再围睢阳,张巡等率五十骑突人敌营,射中尹子奇左目,败走。七月,尹子奇复征兵数万,再攻睢阳,城中粮尽,以茶纸、树皮为食。八月,城内死伤之余,仅剩六百人。张巡令南霁云突围至临淮(泅州,在今江苏盱眙北水下),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援。进明不肯发兵,尹子奇知睢阳援绝,围之益急。城陷,张巡、许远、南霁云先后遇害。张巡守睢阳,大小四百余战,杀叛军十二万人。

时史思明围太原月余不下,安庆绪命他退守范阳。二月,肃宗到风翔。李泌主张先取范阳,以求彻底消灭叛军,肃宗不听,决定先取两京。从河东召回郭子仪,任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兵攻打长安。五月,郭子仪为安守忠所败,退保武功。郭子仪劝唐肃宗派人至回纥部求援。九月,回纥怀仁可汗使儿子业护率精兵四千余至凤翔。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率朔方镇兵及回纥、西域兵计十五万,大破叛军,收复了西京。叛将安守忠、田乾真率败兵逃出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