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6179400000020

第20章 大唐历史全面解读(2)

在李渊起兵反隋、夺取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军东征西讨,都建有军功。武德元年(618),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便很少统兵出战。在文才武略上他确实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后李世民担当了平定天下的重任。这样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极高的威望,把握了军权,还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来就对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胁后,担心太子之位不保,于是就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他们多次密谋,想杀害李世民,但没有成功。最后,李世民经过周密准备,在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李建成死于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败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潜在的军事实力也是李建成集团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就京城内的军事力量来说,李建成一方还是占有优势的,除了太子东宫本身的军事力量外,还有齐王府的军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动用。这就是当政变爆发以后,秦王府的军队在战斗中节节败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点,因此抢先发动政变,夺取斗争的主动权。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使李建成缺乏准备,事出仓促,因而在玄武门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群龙无首,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当这些士卒知道首领已经被杀后,马上作鸟兽散,完全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勇气。

李建成之所以失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事后,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过,如果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可见,魏征在政变前曾向李建成提出过具体建议,但被李建成所拒绝。此外,在政变前夕,宫中的张婕妤也向李建成通报了李世民将要发动政变的消息,也没有引起重视。同时,李元吉也建议在这关键时刻,应该勒兵不出,以观局势的变化,但李建成自以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门守将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绝了这些正确的建议。所以说李建成个人素质不如李世民,也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高祖第三子李玄霸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什么

李玄霸(599~614),字大德,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根据《旧唐书》记载:李玄霸幼年时聪明懂事,可不幸早年夭折了,只活了十五岁。当李渊起兵反隋,建立李唐王朝后,追封李玄霸为卫王,谥号“怀”,所以史书上也称他为卫怀王。但是在后人所写的演义和小说中,李玄霸不仅被改名为李元霸,而且被塑造成一个少年豪杰,时称“天下第一英雄”。

清人褚人获所著的《隋唐演义》及《说唐》等小说中,李元霸是一个天生神力、有勇无谋的鲁莽英雄。他先是在太原行宫,与隋炀帝麾下号称“天下第一好汉”的勇将宇文成都比武,结果几个回合,李元霸就把宇文成都打得落花流水,从此一战成名。后来当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横扫各路割据势力和起义英雄的时候,李元霸时常作为先锋出战,以一双金锤打遍天下无敌手,是建唐的第一勇将,为李唐王朝最终夺取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后来逐渐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性格暴躁,杀人无数。最后他竟然以锤砸天,而惹天怒,被落下的自己的金锤击中脑袋打死了。当然,这些小说演义中的故事本子虚乌有,是为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而后人演绎编造出来的。

唐高祖第四子李元吉是什么样的人

李元吉(603~626),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个儿子,小字三胡。隋朝大业十三年(617),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起兵反隋,由长子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统左右两路大军进军关中,而四子李元吉则留守太原。武德元年(618)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兼任并州总管。李元吉生性好动,喜欢狩猎,常对人说:“我宁可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一天不打猎。”他不爱惜百姓,纵容部下欺凌乡里,贻害民田,作恶地方,所以声誉很差,经常受到高祖的斥责。

武德二年,割据朔州的刘武周勾结突厥进攻太原,高祖派右卫将军宇文歆辅助李元吉镇守并州。但李元吉不修武备,不训练士兵,不做防御,整日只顾自己纵欲游猎,宇文歆多次规谏他也不听。结果当刘武周大兵压境时,李元吉见势不妙,就弃城而逃了,使刘武周很快就占领了河东,进逼关中。次年,秦王李世民率军打败刘武周,才收复失地,解除了威胁。自此,高祖再也不让李元吉单独领兵了。后来,李元吉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立有军功,进封为司空。武德六年被授予隰州总管。

武德九年,李元吉和李建成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李世民。李元吉生性残忍,他屡次建议建成除掉李世民。于是,他们先乘高祖出外巡行的时机想发动政变,杀死李世民,结果事情泄露没有成功。后来他们又邀请李世民赴宴,在酒里下毒欲毒死李世民,又没有达到目的。

武德九年,突厥南下犯边。齐王李元吉和太子建成想乘机由李元吉取代李世民统军北上,借此削夺秦王兵权,进而杀害李世民。不料,他们的部下将计划向李世民告密,李世民先发制人,率众埋伏在玄武门,发动政变,一举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了帝位继承权。李元吉被杀后,被追封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刺”,后又改封为巢王,所以历史上通常把他称为“巢刺王”。

《旧唐书》为什么将平阳公主写入了开国功臣中

平阳公主(?~623),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她是窦皇后所生,柴绍的妻子。隋末,李渊在太原将要兴兵起事的时候,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当时都在长安,李渊就秘密派使者召他们前去。柴绍对公主说:“您父亲将要举义旗,为国家扫除患难,我去太原响应他。咱们不能一同去,但我走了,怕于你有后患。”平阳公主说:“你古代竹林应该马上就去,我是个妇道人家,事到临头也容易躲藏,到时一定会有办法的。”于是,柴绍便偷偷从小路前往太原参加起事。平阳公主随即也离开长安,回到在郡县的司竹园老家,大散家财,招募了一支几百人的军队,率先在关中起兵响应父亲李渊。

在司竹园当时还有一支部队,以胡人何潘仁为首。他聚众作乱,自称总管。平阳公主觉得他可以争取,就派家奴马三宝前去说服。结果何潘仁诚心归附,平阳公主收编了这支部队后声势大振,遂率领部下一举攻下了鄂县。接着,她又派马三宝游说长安附近的武装首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与他们联合进攻隋军,以响应李渊入关。

平阳公主率军先后攻克了周至、武功、兴平等地。每到一地,她就发布命令,禁止士兵侵掠百姓,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所以深得民心,百姓纷纷前来投奔,很快就拥众七万。公主派人从小路报信给父亲李渊,李渊知道后十分高兴,立即率军渡过黄河,并派柴绍带领几百骑兵,赶赴华阴,到终南山脚下去迎接公主。不久,平阳公主率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主力会师渭北。之后,公主和丈夫各统领一支部队,建立了自己的战斗指挥机构,共同围攻长安。平阳公主率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攻克长安后,李渊建立唐朝,她被封为平阳公主。因为平阳公主为建立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每次赏赐,都比其他公主优厚得多。

武德六年(623),平阳公主去世。高祖十分悲痛,下诏破例以军礼下葬。负责礼乐的太常以从来无用军乐为女性送葬为由表示反对,高祖说:“过去,公主在司竹园举兵起义时,曾亲自击鼓助威,为唐朝大业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不是一般女人能比的,为什么不可以用军乐送丧?”于是,增加军乐为平阳公主举行了葬礼,以表彰她的功勋。正因为平阳公主在建唐过程中有卓越功绩,所以史臣修纂《旧唐书》时,把她也列入了唐朝开国功臣之中。

晋阳起兵的真相如何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攻克长安,歼灭群雄,建立了唐王朝。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是这一行动的起点,那么其真相如何呢?

有关唐朝的史书,大多说唐太宗是晋阳起兵的关键人物,其父李渊是被迫起兵,是被李世民拉上反隋的大船。根据记载:先是李世民与刘文静密谋,打算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继而世民又派裴寂说服李渊,迫使李渊同意举兵。李渊被描写成一个遇事缺乏主见,胆小怕事的无能之辈。

事实并非如此,早在大业七年(611),隋末农民起义刚刚开始,李渊看到天下即将大乱,就已产生了反隋的想法。大业九年,李渊就曾与隋大臣宇文士及讨论过举兵反隋之事。李渊的妻兄窦抗曾劝李渊乘便起兵,当时李渊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叫窦抗慎言不要泄密。大业十一年,夏侯端也曾劝李渊起兵,李渊同意夏侯端的分析,但仍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也向李渊进献过兵书和符瑞,并劝他尽快举兵,李渊告诉他不要多言,以免泄密,如果将来起事成功,则共享荣华富贵。而且李渊在正式举兵前,一方面大量招揽人才,另一方面又收编了许多农民军。可以说李渊不但是晋阳举兵的首谋,而且为此做了十分周详的准备,这才为后来顺利进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李世民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结交了一批豪杰,招募了一些士兵,在策划举兵的过程中果敢而无所畏惧。但是他并不是晋阳举兵的首谋者,其父李渊老成持重,深谋远虑,是一位富有经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为什么有关史书要把李世民写成晋阳起兵的主要决策者呢?这和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有关。“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胜利,也掌握了修史的权力。在事变中,李世民杀兄戮弟,逼父让位,这种行径与封建伦理格格不入,李世民要为自己辩护,最好的办法便是颂扬自己的功绩,夸大自己在晋阳起兵中的作用。既然连晋阳起兵这样的重大功绩都是由自己做出的,加上自己在统一战争中的功绩,那么在“玄武门之变”中获取帝位也就无可指责、顺理成章了。后来的史书大都沿用了经李世民篡改史实后的说法,于是才产生了谁是晋阳起兵首谋的疑问。

“玄武门之变”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次子李世民与长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宫廷政变。李唐建国,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留在京城帮助李渊处理政务。李世民封为秦王,继续领军进行全国统一战争。由于李世民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先后率军打败了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在统一战争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加上他在晋阳起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李世民的声望是无与伦比的。与此同时,秦王手下聚集了大批谋臣猛将,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因而逐渐萌生了染指皇权的野心。秦王巨大的声望和强大的势力,使得皇太子李建成感到皇位继承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便与其四弟齐王李元吉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王。李元吉之所以愿与太子结盟,是基于下面的考虑:先联合太子打败秦王,然后再将太子一脚踢开取而代之。这样在唐初政坛上便出现了太子(东宫)集团和秦王(府)集团两大势力,随着全国统一战争的基本结束,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与激化。太子与齐王串通后宫张婕妤、尹德妃等,在高祖面前谗毁秦王,高祖对此则态度暖昧,左右为难。一方面,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他不能损害秦王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违背封建正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改立太子。他也曾采取措施试图调解兄弟三人之间的矛盾,但没有任何效果。由于太子与秦王的争斗,在朝臣中也形成支持太子和支持秦王的两大派。

武德九年(626)夏,突厥入寇边防,太子建议齐王率军出征,并要求调秦王府尉迟敬德等将领随行,想乘机控制秦王府精兵,然后谋害秦王。秦王在此危急形势下,决定提前下手。六月四日,通过已被收买的太子旧属常何(玄武门守将),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十人伏兵于玄武门(唐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为全城制高点),以待太子、齐王入宫。太子、齐王当时入朝行至临湖殿,察觉有变,调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李世民从后面追赶并喊他俩停下,元吉在马上张弓欲射秦王,但由于惊慌,三次都不能把弓拉满。秦王张弓搭箭,建成应弦落马,死于非命。元吉被乱箭射伤,尉迟敬德赶上去将他杀死。高祖当时正在宫中与萧璃、陈叔达等划船游乐,听到“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萧瑀、陈叔达劝高祖承认既成事实,立秦王为皇太子,以免祸及自身。高祖不得已,遂下诏立秦王为太子,八月传位李世民,这就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次年正月改元贞观。

“玄武门之变”究其实质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一次宫廷政变,对双方来说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是在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太子被描写成一个庸劣无能,忌功妒能,好色无耻的人物。他屡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迫不得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举兵将其诛杀,把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说成是一场正义的锄奸行动,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唐太宗作为政变的胜利者,自然也就掌握了修史的权力,因此对自己自然要极尽美化,而对失败者则大加贬斥诬蔑。事实上李建成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才能的人物,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也有相当的功绩。还应指出,由于李世民具有比李建成更高的才能,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措施,使唐朝很快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所以他的即位是值得肯定的。由于这个原因,唐太宗发动的这场政变历来就没有引起史家的非议。

唐太宗共有几子?其结局如何

据载,唐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和唐高宗李治。其他的后宫妃嫔生有十一个儿子,分别是第二子楚王李宽、第三子吴王李恪、第五子庶人李祐、第六子蜀王李愔、第七子蒋王李恽、第八子越王李贞、第十子纪王李慎、第十一子江王李嚣、第十二子代王李简、第十三子赵王李福、第十四子曹王李明。

恒山王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自幼聪颖,太宗即位后就被立为太子。贞观九年(635)唐高祖病死后,太宗居丧,承乾受命处理日常政务,颇识大体,很得太宗宠爱。之后每当太宗出游巡狩,就让承乾留守监国。但随着承乾的日益长大,开始沉迷于声色,耽于游猎,挥霍无度。并有谋反的打算,贞观十七年(643),被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不久就死了。

楚王李宽是唐太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但不幸童年夭折。贞观初年,追封为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