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2
6172500000043

第43章 三狱案

唐朝天宝后期,李林甫屡次兴起大狱,或诛杀或贬谪贵臣,手段残忍,无所不用其极。

兵部案

由于妒恨兵部尚书兼左相李适之,李林甫制造了“兵部案”。公元745年,李林甫无端向兵部发难,诬告兵部官员以权谋私,逮捕了大小官员60多人,交给京兆尹和御史审讯。一连审讯几天后,李林甫仍然得不到任何口供,只好交给府法曹吉温处理。曹吉温也非善良之辈,深受李林甫的赏识。他严刑逼供,“或杖打或挤压,哭嚎之声,撕心裂肺”,致使这些兵部大员们个个屈打成招,没人再敢违背曹吉温的意旨,画押招供,互相揭发。李适之是太宗李世民的曾孙,面对李林甫咄咄逼人的气势,此时也束手无策,不得已,便上书玄宗要求外迁。于是,他被罢了宰相一职,出任宜春太守。

东宫案

李林甫还一手制造了“韦坚案”,也称“东宫案”。韦坚是皇太子妃的哥哥,自从原太子李瑛被废、东宫虚位后,李林甫多次劝皇上立寿王为太子,可玄宗没有听他的话,另立忠王为太子。由于新立的太子早就对李林甫不满,李林甫心里也明白,所以他担心将来太子登基后自己早晚要倒霉,就想密谋推翻太子。

韦坚是新立太子忠王的姻亲,担任江淮转运使期间,很有政绩,受到皇上恩宠,又与当朝宰相李适之相处很好,所以李林甫把他看为眼中钉,恨得咬牙切齿。由于时机不成熟,阴险的李林甫要考虑影响,没有直接治韦坚的“罪”,而是采取先拉后打的办法。他表面上对韦坚很好,提升他为刑部尚书,以此麻痹他,接着,派杨慎矜暗里察看他的动静。

恰巧,太子的朋友、边防重将皇甫惟明进京述职,他看到、听到李林甫如此专权,愤愤不平,私下规劝玄宗撤掉李林甫。谁知此事泄露,李林甫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让杨慎矜诬告韦坚和皇甫惟明搞阴谋,当即把他两人收进牢狱,交给京兆府曹吉温审理。因找不出具体的证据,韦坚被贬出京城,皇甫惟明仍回边镇,降级任用。韦坚的弟弟韦兰、韦芝不服,替他的哥哥喊冤,也被贬往岭南。凡是与韦坚有牵连的人都被诬蔑为同党,贬官流放的竟达几十人。

李林甫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一路追杀过去。公元747年,他恳请玄宗,要求分遣御史到各地巡查被贬谪的官员,其用心不言自明。派往岭南路的御史罗希爽自然也是李林甫的心腹,他根据主子的授意,从青州到岭南,对被李林甫贬谪的官员见一个杀一个,搞得沿途郡县人心惶惶。李适之谪居宜春,听到这一消息后忧惧万分,想到自己大祸临头,大呼“惟愿转世不再做朝官!”说完,喝毒药自杀了。他的儿子李普奉迎父亲尸骨到东都,李林甫知道后,阴险地说:“斩草务必除根!”于是派人诬告李普,乱棍打死在河南府大堂上。趁此机会,皇甫惟明、韦坚三兄弟也都被他赐死在外地。因韦坚一直任江淮转运使,李林甫又遣使去江淮州县搜罗韦坚的“罪恶”,甚至连船夫也抓了起来,犯人一时充满牢狱。此案最终还是牵涉到太子妻族,太子整日战战兢兢,惟恐查到自己头上,赶紧上表请求休掉太子妃,才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杨慎矜案

不过最惨的恐怕要算是“杨慎矜案”了。杨慎矜是隋朝炀帝的玄孙,玄宗察访他有才干,授以御史中丞,他因惧怕李林甫,不敢接受。几个月后,李林甫接纳他为自己人时,才敢到任并兼诸道铸钱使。这期间,杨慎矜曾帮李林甫诬告韦坚。不久,又升任户部侍郎。杨慎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渐受玄宗重用。李林甫却不由得妒火中烧,他怕日后难以控制,即使是自己手下的人,也绝不客气。

于是,李林甫与王拱一同谋划,因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便诬告他与周边小国有勾结,家里窝藏图谶之书,反对朝廷,阴谋恢复祖业。为了找到罪证,李林甫诬蔑太府少卿张碹曾经和杨慎矜一起谈论过谶语,将张碹下狱。因确实没有这事,张碹矢口否认。李林甫气急败坏,用铁镣拷住他的双脚,让人抓住他脖子上的枷锁,像拉皮筋一样,用力向前拉拽,身体加长数尺,腰几乎被拉断,眼鼻出血,气绝身亡。

李林甫无奈,又找新的替死鬼,逮捕了一个名叫史敬忠的术士。史敬忠经不起严刑威吓,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了三页纸,承认自己曾与杨慎矜谈论谶语,企图谋反。获得人证后,李林甫又寻找物证——谶书,一时搜查不到,竟派殿中侍御史卢铉将伪造的谶书挟往杨慎矜的老家,说是在老家中发现。李林甫获得“证据”后,马上上报,玄宗即赐杨慎矜自杀,满门抄斩,其他受牵累遇害的达70多人。

在李林甫把持朝政期间,这样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只要威胁到他的利益,都会毫不留情地加以迫害。因此,唐朝官场政治日趋黑暗和腐败,最终导致了天宝危机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