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2
6172500000040

第40章 后宫争宠

昨日送梅今送荔,后宫的明争暗斗永无休止。

如火的贵妃

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骊山行宫遇到了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一下子被她的美艳和娇媚所迷惑,从此再也不能放下,至天宝四年八月,终于册立杨玉环为贵妃。自从杨玉环进宫后,梅妃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逐渐降低,杨贵妃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如果说梅妃像一株清雅高洁的梅花,杨玉环则以其丰腴娇艳取胜,宛如一株艳丽富贵的牡丹,两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十几年面对孤芳自赏、淡雅恬静的梅妃,不免有些意兴阑珊;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性感的体态充满了逼人的诱惑,还有她那热烈的情感、媚人的眉目、活泼的性格,就像一团炽热的烈火熏灼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深深地吸引着原本充满活力的玄宗。于是杨贵妃与梅妃开始了后宫中的明争暗斗。

杨贵妃像一团火,使唐玄宗为之心惑神迷。而且杨贵妃还招来了她的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以及八姐秦国夫人,她们简直就是四株奇香异花,环绕在唐玄宗四周,粉白黛绿,奇幻万千,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感受到了一种新鲜而强烈的刺激,终日与她们周旋嬉闹,无暇顾及朝政,更没有精力来管上阳东宫的梅妃了。

皇帝也惧内

然而,过度的香艳又让人思念淡雅的好处。又是梅花绽放的季节,唐玄宗漫步梅园,睹花思人,心中暗生一丝悲凉,这天晚上借口身体不适,没去杨贵妃宫中,独宿在翠华西阁。夜深人静,梅妃淡雅的身影像一阵清风似地拂入他的心头,于是密遣一贴身小太监用梨园戏马到上阳东宫驮梅妃前来叙旧。见到略带惊慌的小太监,梅妃有些吃惊地问道:“既然是陛下宠召,为何要深夜暗中而来?”小太监嗫嚅地回答:“想必是担心贵妃娘娘知道。”梅妃对此大惑不解,心想:“堂堂一国之君,为何如此怕于她?”

虽然梅妃觉得心中窝囊,但又不忍玄宗久等,还是梳洗打扮了一番,乘马来到了翠华西阁。两人一见,恍惚觉得分别了一个世纪,梅妃更见消瘦而益显清雅,玄宗也比过去略显苍老,一双旧日鸳鸯又相拥在一处了。玄宗轻怜蜜爱,梅妃关切知人,说不尽地缠绵悱恻,不知不觉就相拥坐谈到了金鸡报晓。朦胧的晨光中,阁前突然闪现出金步摇翠,紧随着一阵环佩叮哨,内侍惊报:“贵妃娘娘已到阁前,如何是好?”

唐玄宗闻报一阵惊慌,连忙穿衣起身,抱着梅妃,把她藏到屋内夹墙中。杨贵妃不待宣召,推门而入,劈头问玄宗:“梅精在何处?”玄宗假装若无其事地回答:“不是在上阳东宫吗?”杨贵妃接着狡黠地说:“何不宣来,我们一同到骊山温泉享乐一番!”玄宗不知如何对付了,只好支支吾吾,最后索性装聋作哑。然而一贯骄泼的杨贵妃决不善罢干休,柳眉倒竖,勃然大怒道:“肴核狼藉,御榻下有妇人金钗,枕边留有余香,这夜是何人为陛下侍寝,欢睡到日出还不视朝,陛下可去面见群臣,妾在这里等陛下回来。”

唐玄宗见她如此放肆,有些恼羞成怒,拉上锦被面朝床里又故意睡去,悻悻地说:“今日身体不适,不能视朝!”杨贵妃眼看事情闹僵,拿出看家本领,装痴卖娇,哭闹了一番,然后愤愤地回娘家去了。玄宗心里不乐,暗想:“堂堂一个位极至尊、富有四海的大唐天子,竟然受制于一个泼辣的小妒妇,可悲可叹!”此时,梅妃心里也是这么想:“皇帝召幸妃子,原本是名正言顺的事,何苦深夜密召,现在又躲躲藏藏,像是犯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罪过,究竟是怕什么呢!真的要是当面锣、对面鼓地闹开,又能怎么样呢?”然而,她这位英武绝伦的皇帝丈夫,居然这样惊慌失措,可见对杨氏惧怕之深,实在让她又怜又恨。杨贵妃走后,唐玄宗和梅妃都觉得兴味索然,玄宗翻身睡去。梅妃在小太监的护送下,匆匆返回冷寂的上阳东宫。

新人与旧人

玄宗一觉醒来,已经日上三竿,身边不见了梅妃,一问才知是小太监把她送走了,一股无名的怨气猛然迸发出来,怒气冲冲地命人将小太监推出斩首。可怜这个尚未成年的小太监,在杨贵妃与梅妃的爱情争夺战中,莫名其妙地成了牺牲品。

梅妃独居上阳东富,整日无精打采,郁郁寡欢。这天黄昏,忽闻岭南有驿使到来,梅女妃猛然精神一振,以为是像往日上一样,岭南刺史万里迢迢呈献梅树。但久久不见有人来上阳东宫禀告,经打听才知,是呈献荔枝给杨贵妃享用的,因杨贵妃嗜食荔枝,所以岭南派人以竹筒盛着新摘的荔枝,快马飞骑火速送到长安。昨日送梅今送荔,前思后想,怎不叫梅妃黯然神伤,身世浮沉,方知人情冷暖,今非昔比,梅妃不由得泪满衣襟。杨贵妃回娘家不久,唐玄宗不堪思念,派特使把她接回宫中,这次送来的荔枝,也是特地为给她消气的。

冬尽春回,翠率楼上一片花团锦簇,唐玄宗正在这里召见远道前来进贡的扶桑国使者。贡品中有许多晶莹绚丽的珊瑚与珍珠,看得唐玄宗眼花嘹乱,这时忽然想到了梅妃,又已是许久不曾顾及她了,于是命左右密封一斛珍珠赐给梅妃,是旧情难忘,也是一种怜悯和补偿的心意。梅妃此时已是心冷至极,突然见到赐品,委屈与怨恨同时涌上心头,连同涌上的还有她清高孤傲的品性,竟然冒着忤旨之险,断然拒绝接受赐品,把珍珠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同时附上诗一首:

柳叶蛾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玄宗见诗怅然不乐,杨贵妃在一旁则添油加醋,说了许多风凉话。玄宗对此百般感慨,觉得诗意幽怨,情意颇深,于是让梨园子弟谱上乐曲,在宫中演唱,名叫“一斛珠”,后世的“一斛珠”曲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春去秋来,梅妃在上阳东宫已经度过了十年寂寞岁月,常常对花临月,悲叹流光易逝、青春不再,她不知道玄宗的心目中,是否还有她梅妃的一丝影迹。一天,她特地把高力士找来寻问,高力士劝慰道:“皇帝绝对忘不了梅妃,只是碍着贵妃娘娘的面,无可奈何罢了!”既然皇帝旧情不忘,梅妃心中也就又萌生了一线希望,慎重地对高力士说:“我听说汉代陈皇后遭冷落后,幽居在长门宫,曾以千金买通司马相如,为她作了《长门赋》献给汉武帝,武帝见赋动情,陈皇后因而又重受恩宠。今天难道就没有像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子吗?我也不惜千金,请您为我找一位这样的才子,作赋以感动皇上可以吗?”

爱情战场上的败北

在这场爱情的争夺战中,杨贵妃那一方是人多势众,风头正盛,而梅妃这边则人单势薄,眼看已败下阵来。俗话说“树倒猢狲散”,虽然梅妃是高力士一手选拔出来的,但在梅妃失势的时候,他也不愿再站在梅妃一边而得罪贵妃娘娘。碍着情面,高力士不便拒绝,因而顺水推舟地说:“一时之间,没有合适的人选,娘娘文才绝世,远胜汉代陈皇后,为何不自作一赋献给皇帝呢?”

梅妃觉得他说得在理,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心中确实埋着许多感慨需要陈述,于是微笑点头,回房中苦苦构思,写成一篇《楼东赋》。赋写成后,梅妃又用心誊正,派人送给唐玄宗。唐玄宗看完《楼东赋》,回忆起如烟的往事,嗟叹良久,更想起梅妃的许多好处,不由地对她心有愧意,连续几天愁眉不舒。杨贵妃知道这件事后,竟气愤地奏称:“梅精江采苹,竟敢借赋宣泄不满,惹怒陛下,实应赐死!”玄宗颇不耐烦地说:“她无聊作赋,用来抒发心中积郁,通篇毫无谎言狂语,怎么能赐死?”

梅妃苦心经营的《楼东赋》,原本已触动了玄宗的爱怜之心,但经杨贵妃的搅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了。梅妃在上阳东宫企盼着《楼东赋》给他带来些命运的转机,但终究是石投大海,只是开头时泛起些轻微的涟漪,并没有产生预期的震撼效应。就这样,受宠一时的梅妃,再也敌不过风骚霸道的杨贵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