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2
6172500000035

第35章 李隆基发迹

被人们寄寓了希望的李隆基登上王位,开创了另一个盛世。

远大的抱负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亲孙子,唐中宗的侄儿,他的父亲李旦当时被封为相王。景龙二年(公元708年),身为临淄郡王的李隆基被派离京城,担任潞州别驾。当时潞州大都督府的府衙(今山西省长治市)。李隆基虽然只在潞州呆了一年半的时间,但这一段经历对其一生至关重要,可以说李隆基正是由此发迹而登基皇位的。

李隆基在潞州时,刚刚20岁出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常与同僚、朋友们在一起纵论天下,挥斥方遒。在其潞邸的后花园,有一座“德风亭”(旧址在今长治市府上街),这是取《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之意而建的。亭西有条辇道直通游岭(今牛岭),岭上也建有一座“看花梳洗楼”。李隆基常和当地名士及幕僚、契友们一起在此赏景赋诗,谈论国事。据说每谈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绩,他就仰天长叹,似有无限感慨;而一旦人们话及当朝的唐中宗、韦后时,他只是微微发笑,不置一言。这说明经历过武则天酷吏政治的李隆基,在政治上城府很深。但他毕竟是个有志青年,每当酒酣之时,便情不自禁地离席起舞,吟唱起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现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李隆基在潞州的时间虽短,但已显露出他的政治才能,史书记载,他在潞州任上颇有德政,礼接士大夫,爱护百姓,很受当地人民称道。

人们的希望之光

当时朝政昏暗,朝野都很沉寂,在黑暗中等待希望之光的出现,潞州当然也不例外。皇孙李隆基的出现,他的远大抱负和杰出才干,使他身边的人们似乎看到了唐朝的希望。于是,他们开始附会各种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来为李隆基将来当皇帝制造舆论。据记载,他到潞州不久,就出现“月重轮”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月晕”,人们就附会说这是“瑞之大兆”。当地还传说,九月初九重阳节,李隆基与同僚到壶关(今山西壶关)羊头山去游玩,人们望见那个方向有紫云出现,光彩照日。有一天,在李隆基内寝的墙上,忽有蜗牛篆成“天子”二字,他看见后,十分惊惧,立即除掉,但不几天又出现了。这些所谓的符瑞,有的是人为编造,有的是牵强附会,在今天固然不会相信,但在当时却起到了为李隆基夺取皇位做舆论准备的作用。

第二年,李隆基回京参加完“祀南郊”大典后,便再没有回潞州,而是留在长安,暗中蓄养“才勇之士”等待机会。公元710年,荒唐的韦皇后竟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企图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制。这种大逆不道的行径,激怒了朝野上下,李隆基抓住时机,联合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高级将领钟绍京、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发动兵变,夺取玄武门,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做了皇帝,这便是唐睿宗。没过多久,睿宗就宣布传位于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登上皇位的唐玄宗李隆基,首先铲除了骄横跋扈的太平公主,锐意进行政治革新。他先后任命贤能的姚崇、宋璟为宰相,辅佐他整顿朝政,革除积弊。开元年间,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史称“开元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