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葬经
616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魏晋时期,随着朝野上下笃信风水,风水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相墓闻名的术数家,这是风水术正式形成的标志之一。当时闻名的风水大师有郭璞、管辂、陶侃、韩友等。而尤以郭璞为后世风水术士所崇拜,被奉为风水术的祖师,其所著的《葬经》一书则堪称风水第一书。

郭璞生于公元276年,死于公元324年,是继管辂之后最富传奇色彩的术数家。

郭璞字景纯,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末年,避乱至江东,初为宣城太守殷佐的参军,后任著作佑,因母丧去职。以后在任王敦记室参军期间,因不附王敦谋反,而被杀害。

据《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少年时即好经术,博学多才,词赋写得很好,冠绝一时。但为人质朴,讷于言论。

郭璞热爱阴阳算历,听说有个郭公精于卜筮,就前往求学。郭璞从之就学后,郭公授郭璞《青囊中书》九卷,“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禳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在现存卷佚浩繁的风水术著作中,有两本书旧题为郭璞所著。

一本为《青囊海角经》,全称为《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内容驳杂,文笔也不统一,正文之下,又有注文,明显非一人所作,学术界疑其书及注俱为明后伪郭璞而辑录成篇,不足为论。

另一本为《葬经》,又称《郭璞葬书》,后人尊崇其书,易名为《葬经》。

《葬经》是否真为郭璞所作,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此书始见于《宋史·艺文志》,而《晋书·郭璞传》列举其著作颇详,未提到《葬经》,《随书·经藉志》、《旧唐书·经藉志》均无著录,故可能为后世风水术家托名于其祖师而作。

但就《葬经》的内容及用语习惯看,它属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还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例如,明代的宋濂、吴沉对《葬书》为郭璞所作,就深信不疑。

宋濂在为《葬经》写的序中说:“窃尝读之,真确简严,意非景纯不至,实堪为相地之宗也;”吴沉的序亦云:“吾知景纯之书,百世之所不能废也,景纯盖亦传述古人之遗法而笔之乎?呜呼,以景纯之书,明白简易,为子孙者家置而诵之,岂不足以尽送终之礼!”

《葬经》诚如吴沉所说,明白简易。全书虽仅两千余字,并且只是专论阴宅术,但却提出了一系列风水术最基本的观念和原理。

“风水”一词即出于《葬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这可看作是对“风水”的定义,并提出了风水理论的核心观点:“生气”说。《葬经》即以“葬乘生气”为总纲,阐述五行之气的行止与生者之间的福祸关系,它提出的“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萌”,“气感而鬼福及人”等观念,都是风水术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葬经》提出的“三吉六节说”、“形势说”、“五不葬说”、“四灵说”,也都是是风水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中国哲学的“元气说”认为元气分阴阳,阴气上腾为天,阳气千凝为地,阴阳二气相交,化生五行,生化万物,乃至于人。风水术家推衍元气论,建立了“生气说”。

《葬经》说:“百年幻化,离形归真。精神入门,骨骸反根。吉气感应,鬼福及人。”葬死人,就是为了让死人凭借地里的生气,生气化成五行之气,在地里流行,就可滋养种子使万物萌芽生长。人孕育生长时,也是由父母的精气生成筋骨血肉,由天地精气化为精神,总之是由生气聚成的。所以人死之后,形体归地,而元气独运游于天,因而可感应子孙。人气地气交通论,生气感应论,是阴宅、阳宅乃至整个风水术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