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6163800000100

第100章 林则徐(5)

广州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前惟一对外开启的门户,禁烟是一场与英国不法商人甚至是英国政府之间的较量,虽然林则徐在当时对于西方的了解还处于最初的阶段,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本质和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还没能洞悉、明了,但在国之门口与英国人就缴烟、具结、惩凶等问题进行交涉和斗争可能会引起“边衅”,他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早在林则徐到达广州的那一天起,就一刻也没有忽视对国防的加强。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和水师提督关天培的协助下,林则徐深入调查了广东地区的水陆形势和军事布防,认为位于东莞县的虎门要塞,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珠江口外的重要门户,也是广州的屏障,扼守虎门是保卫广州及将敌人阻之于国门之外的关键所在。由于清政府政治的腐败及经济的窘迫,致使军备废弛。军事设施简陋,虎门要塞的状况令人堪忧。虽有关天培的几年苦心经营,陆续添筑了几座炮台,但比照其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仍然不能让人放心。林则徐来到广州,便在关天培原先筹划建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扩建。当时,在虎门共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位于海口的沙角、大角炮台,东西对峙,隔海相望,严密监视着海面;第二道是镇远、威远、靖远、横档等炮台,其中靖远炮台属于新建,安放了60门大炮,是虎门海口炮台中火力最强的一座;第三道是大虎山炮台,为虎门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三道防线,遥相呼应,在第二道防线的武山和横档之间江面最狭窄的地方,还安置了两道铁链和木排。经过林则徐的精心筹划,层层布防,虎门要塞称得上固若金汤了,只要作战时指挥得当,上下一致,互相配合,是可以克敌制胜的。这种防御措施,是与林则徐的守战战略相一致的,仍属于传统的防守方略。

有了炮台,还需有新式大炮来装备。原来的大炮炮身小、蜂眼多,炮简易炸裂,而且射程短,甚至缺乏瞄准器,更新势在必行。林则徐组织力量,赶造出5000斤至8000斤重的多门大炮,又派人到澳门、新加坡购买葡萄牙和英国制造的新式大炮二、三百门。不仅为新修筑的炮台配备了大炮,而且对老炮台的旧炮进行了更换。这样,虎门要塞各处新旧炮台的防卫力量就大为改观。

整顿广东水师,增强海上防卫力量,是林则徐备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则徐来广东后,先后往这一带调防兵勇共有8000多名,以中路防线为重点,兵力配置达5100多名,其中虎门兵勇3000名,澳门兵勇1300多名,尖沙咀兵勇800余名,另有1000多名机动。数量增加了,如果纪律不严,操练不勤,也难保证御敌能力的提高,林则徐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对水师的整顿是从处分玩忽职守的将领,购买、自造船艇,加强军事操练等几个方面同时入手的。还在虎门销烟期间,林则徐就严厉地处分了不重视海上巡防的南澳镇总兵沈镇邦。海门营参将水师提标左营游击谢国泰等人,同时裁撤老弱兵勇,增添精壮新兵。为了提高水师战斗力,他从广东、福建各地招募了一批船只,又派人搜集国内外各种战船的资料、图式,按照欧洲和越南的造船式样,修造了七、八艘新船。后来,还向美国商人购买了一艘900余吨的商船,将其改装成兵船,配备外国新式大炮34门。关天培奉林则徐命令,认真负责广东水师的训练。他号令严明,指挥得当,水师将弁不畏劳苦,日演夜习,一段时间以后,原来纪律松弛、缺乏训练的广东水师,经过林则徐、关天培的努力整顿,严格操练,已成为一支能攻善守的海上防卫力量。

虽从各地调来一些水师,但相对于漫长的海岸线,处处驻防仍是难以承担。为了抗击外国侵略者,保护疆域的完整、国家的安全,林则徐从封建的雷池中越出了极为可贵的一步,提出了“民心可用”的主张。林则徐无论是入仕之前,还是入仕之后,始终将眼光兼顾百姓,他所采取的每一项施政方针也几乎都曾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那防洪工地上劳动群众的积极参与、虎门海滩旁大众对他销禁的欢呼与支持,时时鼓舞着这位封建的士大夫,如今。面对英国军舰随时可能的侵略,他自然地想到了这些爱国护家的普通人,决定从沿海各地的渔民、渔户中招募水勇5000名,以弥补正规军之不足。招募告示贴出后,广州附近的群众应募者络绎不绝。水勇组成后,立即进行军事操练,特别是练习深夜火攻敌船的战术。这些人自小生活在水边,不怕惊涛骇浪,现在又掌握了杀敌的本领,更是勇猛异常,锐不可当。林则徐指示,如果英国侵略军开进内河,人人都可以动刀杀敌。一时间广州众志成城,严阵以待。当然,林则徐是个封建官员,由于阶级立场的限制,他对人民群众的发动和依靠不可能是完全彻底的,但较之“防民胜于防寇”的投降派,他这种依靠民众进行民族战争的信念是难能可贵的。

林则徐虽是文人,却并不是军事的门外汉。基于自己对中英双方在军事上的优劣长短,他制定出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的依据是:英国侵略者船坚炮利,善于海战,是其所长,但路远师劳,给养困难,是其所短;中国方面则相反,弱点是船旧炮少,不利海战,优点是在本国与敌人交手,兵源、粮饷充裕。根据这一情况,敌人急于在大规模海战中速战速决,而我方则适合持久作战。要战胜敌人,就必须扬长避短,避免与对方在海上正面交锋,激发军民爱国热情,以逸待劳,扼守海口,断其接济,围困敌人于外洋,持久作战,不懈不怠,直到最后打垮侵略者。与此同时,也要利用敌人远离本国,战舰漂泊海上,我方便于进行近攻的有利条件,组织水勇乘船火攻。可见,“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方针,并不是单纯的防守,而是在立足于守的同时,捕捉有利时机,灵活机动地袭击敌人。这个作战方针是在对客观情况进行充分论政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深入细致,调查研究,针对客观实际,切实解决问题是林则徐一贯的作风,内政外交,莫不如是。尽管他对英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并且不免有过高估计清军的力量,过低估计英军实力的倾向,但他能够认识到在海上敌强我弱的基本事实,具体分析侵略者的长处和短处,据以制定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在当时一般的封建官吏是无法企及的。

与此同时,林则徐还组织人员搞译有关重炮操作的资料,搜集制造火炮的书籍,仿照外国战船样式试制新式战船,购买外轮改装成战船,交给广东水师驾驶操练,掌握先进的技战术,以改变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状态,提高反侵略战争的作战能力。这些事实表明,他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萌芽,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伴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已注入了新的内容。

1840年6月28日,英国远征军在蓄谋已久之后封锁珠江海口,悍然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由于林则徐在广东沿海的认真备战,有效地阻止了英国侵略军对这里的进攻,英军不得不避实就虚,掉头北犯。7月6日,攻占定海,8月9日陈兵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提出赔偿军费、偿还烟款、割让岛屿等无理要求。虚骄的道光帝对外慑于英舰的威胁,对内轻信主和派的谗言,改变了抗英的态度,命令畏敌如虎的直隶总督琦善与懿律谈判,以重治林则徐、邓廷桢,赔偿烟价为条件,换取英军从大沽退兵南返。9月17日,任命传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林则徐奉命前往广东禁烟时大家的担心不幸被言中。

虽然处境险恶,前途堪忧,但林则徐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继续坚持抗英斗争。他增调战船、火炮,选配兵丁壮勇,亲赴波涛汹涌的狮子洋校阅水师的战略演习,准备乘英国舰队主力尚未返回广东之际,主动出击。与此同时,他还向道光呈上《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用事实说明如果不能以武力制服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的英国侵略者,必将后患无穷;建议清廷制造坚实精致的船炮,坚决抵抗侵略者。但此时的道光已在投降派的谗言下将抵抗派视为眼中钉,竟把这些卓越见解斥责为“无理,可恶”,“一片胡言”。10月3日,又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莫须有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身在宦海,情系国家,皇上昏庸,爱国有罪,这是林则徐的悲剧,更是近代中国的悲剧,在当时特殊的时间、空间里,这似乎有它的必然性。林则徐被撤职的消息传开,广州人民无不哀惋痛惜,他们纷纷自发地来向林则徐辞行送别,给他送来靴子、伞、香炉、明镜等礼物,并在颂牌上书写着:“恩留粤海,泽遍南天”等字样,赞扬他厉行禁烟、抵御外侮的英雄业绩和爱国赤心。

1840年12月4日,琦善接任两广总督。他一意孤行,大量裁撤防兵练勇,拆除江府暗桩等防护设施,不做任何战守准备,只希望早日与侵略者握手言和。当时,以戴罪之身滞留广州的林则徐,在个人蒙受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仍然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辞辛劳地奔走于珠江各要隘,详细察看地形,向广东巡抚怡良提出加强内河设防的具体建议。1841年1月7日,英国乘虚侵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下旬侵占虎门要塞。林则徐积极参加广州城的防御工作,自雇水勇千人,准备抗击入侵广州之敌。并在给长子林汝舟的信中,满怀激愤地痛斥琦善裁兵撤防,一意主和,以致军心懈怠,导致作战失利的行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由于琦善在与英国谈判时丧失原则,一让再让竟然答应割让香港,赔偿战款,道光帝将琦善撤职,再派亲信大臣奕山去广州指挥作战。林则徐曾对奕山抱有希望,积极向他提出作战建议,并“戴罪”请战,要求亲往前线,去收复定海。但奕山既无能,又狂妄,拒不理睬林则徐的建议,致使战机一误再误,战争陷入了无可挽回的败局,而林则徐则成了投降派的替罪羊,被撤职流放,踏上了远遣新疆的漫漫征程。

1841年7月14日,林则徐离开日夜操劳的抗敌前线开始启程,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十分复杂,既有对投降派的怨愤,更有对战争结果的惋惜,而面对现实,他想得更多的则是如何做一个“荷戈西戍的老兵”,有生之年为多难的祖国再做些贡献。途经镇江,林则徐稍事停留,与前来送行的好友魏源进行了彻夜长谈,话题仍不离国计民生,江山社稷。分手前,他把在广州译编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委托他以此为基础,广泛收集资料,编撰介绍各国历史、地理情况,魏源果真不负重托,几经努力,完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工作,为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行至扬州,林则徐又把自己收藏的《炮书》钞本付刊,热切希望其对改进中国的铸炮技术有所裨益。路漫漫,情依依,林则徐行程千里,情洒一路,放不下的,是对祖国的责任,割不断的,是对民族的热爱。

此时,因开封祥符地段的黄河决口,滔滔洪水淹没了河南、安徽所辖的6府10多个县。清政府情急之中,改令林则徐转赴河南,协助钦差大臣王鼎办理河工。9月下旬,林则徐及时抵达祥符六堡工地。他一到现场,便不避艰险,不辞劳瘁,督率民工抢堵缺口。在那紧张抢险的日日夜夜,他仍然抽暇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苦心探索抵御外国侵略者的方略。因为此时他已被剥夺了上疏的权利,所以只能在与门生故友的通信中阐述自己的感受和战略思想。在一封给门生的信中,他阐述了建立强大水军的必要性。他说,侵略者的船舰忽南忽北,来去自如,而我国濒海口岸众多,防不胜防,如能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水军,就能遏制敌舰的猖狂活动,不至于处处被动挨打。在给友人吴嘉宾的信中,他强调作战应“奇正分用”,而在鸦片战争中,那些前线统兵的将领,却往往只知“将各队聚集一处,无所谓明诱暗袭诸法”,指挥十分笨拙,成为导致作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还指出:在打了败仗,士气受挫之后,如不寻求出奇制胜之法,就更难战胜敌人。他还严厉批评清政府临时从内地征调“客兵”至海防前线仓促应战做法,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于战争毫无裨益,“即调数万之客兵,亦不过只供临敌之一哄”(来新夏《林则徐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