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6160800000076

第76章 大千世界篇(1)

超女粉丝称谓的由来

网络语言“粉丝”,从2005年开始流行。电视娱乐节目中,网络上,平时朋友聊天时,总有人说某某明星的粉丝。其实“粉丝”就是“fans”的英文谐音,“fans”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

另外,还有“PK”,全称为“PlayKilling”,意为对决。例如,某某PK某某。等等。还有,“玉米”一词也流行起来,李宇春的歌迷,追随者,称为“宇春迷”,简称“宇迷”,谐音“玉米”。

2005年超女FANS团的起源是从成都决赛之后。2005年超女第一个拥有庞大FANS的是周笔畅,广州赛区结束后,半数以上的人支持她,而她的FANS当时并没有明显的称谓。

在广州赛区结束之后,随着成都决赛的兴起,原来的笔迷开始分化,一部分成玉米,一部分成了凉粉,一部分成了盒饭。三家FANS团名称的由来得感谢当时着名的盒饭萧竟,此人大力推动三家FANS的联合,提出了着名的成都小吃论,玉米凉粉盒饭因为简单明了得以迅速流传,成为大家认可的称谓。

与此对立,长沙的笔迷集团也迅速作出了反应,形成了着名的三宝联盟,但是笔迷一直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黄雅丽FANS的荔枝称号又多少带有模仿成都小吃的色彩,从一定程度淡化了联盟本身。

2005年超女的FANS并非是刻意追求这些名称的。许多东西都是在不断的竞争与学习中取得的。玉米因为这个名字就选定了黄色做自己的基调,凉粉选择了蓝色,荔枝选择了红色,笔迷选择了绿色则是因为时间确定的太晚多少有些被动。

追星族的由来

“追星族”一词,起源于1974年至1976年之间的台湾,当时的媒体把“跟随”歌星凤飞飞的一群青少年,称为“追星族”。这些青少年,为了追星,常常逃课、旷工,专门成立一个组织,规定18岁以下不准参加,但很多人虚报年龄,混进这个组织。凤飞飞到哪里演唱,他(她)们就跟随到哪里,给凤飞飞呐喊、造势。这种“怪现象”,被媒体称为“追星族”。

“发烧友”的由来

“发烧”来源于英文“迷恋,爱好”的中文音译。一般指某些行业或某些活动与物品的爱好者,正常情况下,发烧友的意思就是共同爱好者,可理解为同志。一般情况下,只有对某些行业或某些活动的爱好和熟悉程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会被认同为发烧友。比如足球发烧,篮球发烧,未到达一定的了解程度,自称发烧友会被人讥讽、嘲笑。

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一群为挚爱而追求的人群出现——发烧友。后来“摄影发烧友”、“汽车发烧友”等等比比皆是,可提到“发烧友”一词,绝大多数圈外人都会联想到“音响发烧友”。不错,音响是最早让一些人痴迷起来的,好像是“发烧”一词的源头,它真正的乐趣是在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从艰辛而充满乐趣的器材发烧兼并具有深刻文化渗透,对艺术欣赏的软件发烧。因此作为一个真正的“音响发烧友”,的的确确是不简单,外人看似“神经质”的举动,其实每一位烧友都是很“自私”地乐在其中。

“另类”的由来

另类是个英文引进词——Other。Other在英语里是其他、另外的意思,后来常来形容某人的怪异。另类是年轻人的事,是率意直为,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酷毙了,帅呆了,是靓,是爽,是怪,是胆大妄为,是现代的新潮和荒诞,是传统的否定和背叛。把它当成时代的伴生物,是人性的彻底解放;把它当主流生活的边缘,是放纵和异端。

染发的由来

染发起源于古埃及,当时是在植物当中提取染料,附着在头发的表皮。植物性染膏的染发效果不自然,颜色单一,一般是红色,但不会伤害身体。

罗马妇女为使头发变淡,把木灰、生石灰和纯碱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刺鼻的染剂。她们还喜欢用一种蚂蟥制成的头发增黑液,是把蚂蟥与酒和醋一起泡在陶罐中腐变60天制成的。在德国的魏斯巴登温泉,日尔曼人把氧化铝、赭石、朱砂与肥皂混在一起制成一种叫“撒瀑”的物质用来洗发,把头发染成红色。

罗马帝国衰亡以后,美容秘方东传到君士坦丁堡。那里的土耳其妇女把一种树的果实研磨成细粉,然后与油揉合在一起再与白铅混合,制成一种增黑黏膏。

在文艺复兴时期,为使头发脱色,妇女们使用一种硼砂和硝石的混合剂,或者使用白羽扁豆、荆豆、藏红花、明胶、毛蕊花、药与水一起熬成的液体。为拥有金黄色的头发,她们把头发铺展开涂上木灰和草药配成的膏体。贵妇们还常坐在太阳下,把头发晒成红铜色。

15世纪,头发脱色的配方非常保密。那些配方中包括蜥蜴脂肪、燕子粪和熊骨灰,还使用藏红花、硫磺、明矾和蜂蜜。这些配方并不是都很安全。1562年,意大利莫德纳的马里纳洛博士曾写过一篇论文,提醒脱色剂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头皮会受到严重损伤,发根会被破坏,头发会脱落。”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发现了过氧化氢,并于1860年首次被拿破仑二世的情妇科拉·泊尔使用。

1859年,伦敦皇家化工学院的一位德国教授威尔海姆·霍夫曼正在进行煤焦油提取物的研究,他的一名学生威廉·亨利·泊克试图合成奎宁,结果制成了一种黑泥膏。他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用乙醇去稀释这黑泥膏,结果泥膏变成了紫色。这个发现致使用来染织物和头发的不退色染料的产生。我们今天使用的合成染发剂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1983年人类又研制出金属性染发膏,金属性染膏颜色较少,而且长时间使用会造成金属性色素沉淀,使头发变得干硬,难以处理,颜色中带金属光泽,视觉效果极其不自然。

中国文献中较早记载染发的历史人物,是公元1世纪的王莽。他68岁时册立淑女史氏为皇后,当时他已“皓首白须”,但为了掩盖自己的老态,特把头发和胡须都染黑了,《汉书·王莽传》称他是:“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

博客的由来

中文“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log,其实是Web和Log的组合词。Web,指WorldWideWeb,当然是指互联网了;Log的原义则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合在一起来理解,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虽然在大陆早些时候或者台湾等地,对此概念的译名不尽相同(有的称为“网志”,有的称之为“网录”等等),但目前已基本统一到“博客”一词上来。该词最早是在2002年8月8日由着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提出来的。博客也好,网志也罢,仅仅是一种名称而已,它的本义还是逃不过Weblog的范围。

其实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链接、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只是记录着blog个人所见、所闻、所想,还有一些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互联网的由来

互联网又叫ARPA网,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为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开始时只连接了4台主机,这便是只有4个网点的“网络之父”。

到了1972年公开展示时,由于学术研究机构及政府机构的加入,这个系统已经连接了5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主机。

1982年ARPA网又实现了与其他多个网络的互联,从而形成了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互联网。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巨资,建造了全美五大超级计算中心。为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共享超级计算机的设施,又建立了基于IP协议的计算机通信网络NFSNET。最初的NFS使用传输速率为56Kbps的电话线通信,但根本不能满足需要。于是NFS便在全国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他们与超级计算中心相连,最后又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连起来,通过连接各区域网的高速数据专线,而连接成为NSFNET的主干网。

1986年,NFSNET建成后取代了ARPA网而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早期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互联网只对少数的专家以及政府要员开放,而以NFSNET为主干网的互联网则向社会开放。

婚姻介绍所的由来

婚姻介绍所起源近代的欧美国家,在美、英、法、澳等国比较盛行。经过约100多年的发展,欧美的婚介所设施比较完善,其中的工作人员通常经验丰富,有时还有一些婚恋方面的专家来兼职向征婚者提供指导和咨询。在日本,婚姻介绍所更为普遍,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的规模很大,拥有几万名会员。他们的管理、运作制度完善,采用的介绍方式也灵活、多样。

我国的婚姻介绍所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的。其最初和征婚广告相似,是为解决大龄未婚男女的婚配而建立的。当然现在已经吸引了各阶层、各年龄层次的单身人士。其中也有白领或高学历者。在我国,婚姻介绍所被分成官办和民办两类。官办的婚姻介绍所,主办单位主要是妇联、工会、团委等。民办的婚介所在近年来发展迅猛。

名片的由来

“名片”的产生,可追溯到我国古代。那时人们在竹片或木片上面刻名字、官职等用于拜谒等场合,称为“刺”。后来发明纸张,又在纸上写上姓名等,称为“帖”。明清时官场拜谒用红纸书写衔名,称为名帖。传入日本后,在日语中名片叫“Meixi”(名刺),“名刺”两汉字就是那时从我国语言中移植过去的。

圣诞卡的由来

相传圣诞卡始于1844年。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和阿拔太子在伦敦的温莎堡里庆祝圣诞节,邀请王族儿童入宫参加宴会,请柬上印有祝贺的词句。欧洲人从此纷纷仿效,用这种写上祝贺词的卡片来互相祝贺圣诞和新年。

第二种说法,在1843年,在英国有个叫亨高尔的青年,在一家雕刻店当学徒。圣诞节时,他因为忙,没时间给家人和朋友写信道贺,便切了一些白纸片,请一位很有名的画家,画上一家人坐着欢度圣诞的情形,又在纸片中央写着祝贺词:“恭祝圣诞,并贺新年!”寄给亲友。以后他又和那位画家合作,按照原样印了1000张,除了他们自己留着用100张之外,其余的都以1先令的价格卖出。从此以后便有了圣诞卡。

圣诞卡片从早期的单色印刷至今日的“色音”俱全,不但是收卡者大饱眼福,而且还大饱耳福,一张张会发出声音的圣诞卡使整个佳节的气氛更加的浓厚。

还有一种说法,早在1842年的圣诞节,英国的传教士蒲力治,用一张卡片,绘了一幅耶稣诞生的图画,并且写了两句:“祝您圣诞快乐,新年平安。”然后把这张卡片,寄到远在非洲传教的好友。亨利考尔爵士看到以后,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就请画家毛厄里设计制作了一张卡片,赠给一位亲近的友人。据说这张圣诞卡画的是一幅美丽的家庭圣诞欢乐图,在画的一角,还写着:“祝您有个快乐的圣诞节,和愉悦的新年。”

1864年,英国的阿尔巴特亲王特别推广这件事,就印制了1000张圣诞图画的圣诞卡,开始发售。到1865年,印刷的圣诞卡,大量销售了。首先是由德国绘画彩色的石版工厂印制以后,运送到英国去,正式发售。再从英国传到世界的各地,于是寄送圣诞卡的风俗,渐渐流行起来。当初圣诞卡的寄送,只通行在基督徒之间,到了20世纪初,普遍风行,不论是不是基督信徒,以圣诞卡向亲友祝福,和恭贺新年。

贺卡的由来

远在宋代,我国就有了互相投递“拜年帖”的风气,这实际上已是贺年卡的雏形。

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贺年卡已经风靡全国了。1991年,邮电部发行的邮政贺卡——有奖明信片《壬申猴年》,这是将中国邮票图铭由“中国人民邮政”改为“中国邮政”的第一套邮品。

后来,贺卡的花样越来越多,有音乐的、立体的、弹簧的、连环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街舞的由来

街舞最早起源于美国纽约,是爵士舞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它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组合而成,极富变化。并通过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的,各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既注意了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了组成各环节各部分独立运动。因此街舞不仅具有一般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弹性、增强韧带柔韧性的功效,还具有协调人体各部位肌肉,塑造优美体态,提高人体协调能力,陶冶美感的功能。

时装模特的由来

“模特”是法文“模型”的音译。1573年意大利修道土桑·马尔科用木头及黏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模特儿,用于推销衣料和时装。这种模特儿很快传到了法国和荷兰。但是木制的“模特儿”不会动,不便招徕顾客。于是,许多店主便在自己身上披上各色花布或穿着新式服装进行兜售,生意顿时兴隆起来。

巴黎一家年轻的服装店的店主,是一位光彩夺目的姑娘。她身着时装的举止,吸引了众多的顾客,也深深地打动了一个叫查尔斯·沃尔特的英国商人。沃尔特与这位女店主闪电般地结了婚,然后把她带到英国,让她代替原来的木头“模特儿”。随着伦敦的沃尔特时装店第一个真人时装“模特儿”的出现,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纷纷效法,并沿至今天。

“美容”的由来

“美容”最初起源于古希腊,是装饰的意思。考古学家发现,公元前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各种饰物,如钻孔石、兽骨、兽牙等,妇女曾有染甲、涂唇、描眉等痕迹,这些都是人类最早进行美容的印证。

我国自商朝时期就有施脂、敷面历史,其后多有记载、描述,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就写道:“施朱则太赤,敷粉则太白。”在汉代以前就有穿耳戴环的记录。

在欧美很早就出现隆乳术,最初是使用液体石蜡进行乳房内注射,但因为并发症多,常常在最后导致乳房切除。后来发展了自体组织移植,如真皮脂肪移植,局部皮瓣、肌皮瓣转移丰富了隆乳内容。1963年,乳房假体隆乳又开始应用于临床,开辟了隆乳新时期。虽然1992年美国FDA公布硅凝胶乳房假体可能对人体有害,曾一度使隆乳术遭到质疑,但是美国整形学界广泛、深入的研究说明硅凝胶乳房假体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隆乳术就一直得到普遍的应用,迄今全世界已有数百万计的妇女接受假体隆乳。

烫发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