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
6158800000004

第4章 子产

子产(?~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出身于贵族,曾做过郑国少正卿。他博学多才,极善辞令,在郑国多次内乱中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气质和才干,成功地处理过许多棘手的突发事件。郑简公二十三年(前543年),升为郑国的执政大臣——上卿,即宰相。

一、变法强国

当时的郑国是个小国,位于楚晋两个大国之间,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且内乱迭起,民生凋敝,处境十分困难。子产执政后,基于内政外交的现实,为了国富民强,陆续实施了三项改革措施,即“作封洫”、“作丘赋”和“铸刑书”。

所谓“作封洫”,就是改革过去的井田制。主要做法是:把田地划清疆界,挖沟修渠,承认土地私有,并按亩收税,以限制旧贵族势力侵吞田产。

所谓“作丘赋”,就是改革军赋制度。过去,在实行井田制的情况下,为国家服兵役的人要自己置备军用品;“作丘赋”后,军赋按丘(土地面积)计算,由新的土地所有者来分担。同时还规定:农民有战功的,可升为甲士,担任小官吏,以促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所谓“铸刑书”,就是将刑书铸在金属鼎上,置于王宫门口,让人们都能知晓,并严格按照刑鼎要求去规范自己。所铸的刑书,是子产亲自主持编订的。除包括“作封洫”、“作丘赋”有关内容外,还明确规定:对忠于国事、生活俭朴的人予以嘉奖;对荒唐不法、奢侈浪费的人予以惩罚等等。

这三项措施实行不满6年,郑国便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迅猛发展,国库储蓄显着增多,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社会风气焕然一新。竟出现了“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的局面。

二、除暴安良

也像历史上其他社会改革一样,子产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政也曾一度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早在他“作封洫”之前,除了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私田外,一部分平民也开垦了私田。这些私田在井田制下是不纳税的,而“作封洫”后都要纳税。因此,不仅贵族坚决反对新法,一些平民也反对新法,甚至奴隶阶层的“舆人”也随着反对新法,个别贵族还率领家兵攻打子产。在新政实施一年时,竞有人编了一首《舆人诵》的歌谣来威胁子产。歌词是:

硬逼我把好的衣帽收藏在家,

还把我的田产左查右查;

谁去杀子产?

我一定参加!

对此,子产一笑而已。他说:“只要对国家有益,虽死也要尽力;善政不容中止,我将奋斗到底!”此后,他将传播这类歌谣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顽固到底的旧贵族,一类是对新政还不理解的平民和“舆人”。对前者,他毫不留情,坚决镇压;对后者,他选派了一些勤政爱民又办事干练的人,耐心地向他们做宣传解释工作,并相机帮他们克服一些实际困难,增加经济收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不少平民都变成了中小地主,原来的奴隶也都成了自耕农。他们深刻体会到新法带来的实惠,无不从心眼里感到高兴。他们还共同编了一首与原来《舆人诵》完全相反的歌谣,并争先恐后地四处传播。其歌词为:

我们的子弟,

有子产来教导;

我们的田地,

有子产帮助把产量提高;

若是子产死去,

有谁能像他这么好!

三、广开言路

子产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善意的批评。对此,他总是虚心听取,认真对待。

在他执政之初,有些人常常聚集在乡校中评论国家的政治,有时还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有位名叫然明的人,看不惯这种现象,更担心引起事端,便报告给了子产,还建议他把乡校封闭起来,以免他们扰乱人心。子产却说:人们在空闲的时候去乡校逛逛,议论议论执政者的得失,并不是一件坏事。还表示:大家认为好的,我就坚持做下去;不然,我就改过来。他们正是我的老师啊!

后来,当贵族和一些平民及“舆人”都反对他的“作封洫”时,他除了对个别存心破坏的贵族进行严惩外,对其他人仍是一如既往,让他们将话说出来,他还向其属下解释道:用权势去阻止人家提意见,当然可以立即见效,但这如同用堵的办法去防水,结果会越堵积水越多,一旦大决口,损失更惨重;倒不如用疏导的办法,留个小口子,让水平稳地流到大海去。

为及时了解下情,听到更多的不同意见,子产还专门发布告示:欢迎百姓向他提意见;如果谁提的意见被采纳,还会受到奖励!

子产执政26年。临死时,他对大臣游吉说:“我死后,一定是由你来执政。你最好以德服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立法、执法必须严格。这样,人们就不敢以身试法,这也是为了保护老百姓。”对这一段话,孔子十分赞赏,他认为这是“古之遗爱也”。

据史载,子产死后,举国哀悼,“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消息传到鲁国,孔子也不禁凄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