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神秘探社
6153700000015

第15章 笔记

有人阻挡了我们的调查,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感觉。带子从中间做了一些衔接,就像是一位完美的剪辑师做的工作,就差插入一些广告了。剪辑的地方一共有好几处,片子太长,应该有更多我没有发现,带子从中间被剪掉,前后被拉长,别说普速,慢速之下也难分辨。

在车上打电话给文诗再到凯悦会所的时间也就10来分钟,除去中间去辨认了一下工作人员,那些人也不可能有这么快的速度做这么多完美的剪辑。或者监控录像带在之前本身就已经被做过了手脚,这份拷贝获取的也是作假后的景象?

剪辑是电影电视中常用的手段,去除不必要的镜头,达到上下衔接的完美。这个阻止了我,或者无意中阻止了我的人肯定蛮厉害的,他会出于什么目的呢?会是那个黑衣小伙吗?他能在电梯中躲过老爷子的眼光,悄无声息中在保安严密的监控录像上做了手脚,而且能在不被任何人发现的情况下把笔记放在了石院长家的书房,到底何许人物?

我把弄着手中的独角兽会章,当初石升失踪的时候那本笔记也就随之消失,一般人都会以为在爆炸中毁灭了。可是它又突然出现,不会有其他人能拿到那本笔记,除非是六个人中的一个,石升本人就是最大的可能,怪不得石院长会感觉石升就在他的身边。

但是我看见是一个小伙子,石升如果还在都应该50岁的人,子女都和我一样大了。或者还有其他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拿回笔记,笔记里面根本没有说什么。

我连忙翻出笔记,突然想起几件事,“小妮子,你帮我扫描几张石升的照片,一张拿给四眼哥,看看能不能合出50岁的样子;然后拿一张25岁和一张50岁给大潘,拜托他去市里的公安系统查查。”

然后我开始看起笔记,笔记本扉页里写着“人生的奥秘在于看清你自己的那一霎那!”

这句话也够深奥的,人什么时候能看清过自己呢?我们每天都在议论着这事那事,这人那人,有多少人会去审视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他每天要反省三次,我们现在只是每年写一份总结都还敷衍了事,今年抄去年,去年抄前年。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看清自己,我何尝不想呢?但那也不容易,当局者迷,我们都会主观的认为自己行事的正确性。看来只能用统计物理学原理去找所有认识你了解你的人对你做一个评价,才能得出最后的答案。有人认为看清了自己,其实到最后可能谁也看不清。

笔记记录开始于1985年6月21日,第一天的记录只有一句话:“我看了窗外八分十七秒,最后一刻告诉了我,之前太阳没有毁灭,可是我却迟知道了八分十七秒。”

我们知道太阳光到地球的平均时间大约是8分20秒,但地球公转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最短大约8分10秒,最长大约8分27秒,我可真没闲功夫去算5月份太阳光到我们这个地方要用多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太阳在那刻毁灭,我们要八分多钟后才能知道,这也是狭义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实例。

6月23日,“毋庸置疑,失有时比得更有益。——普劳图斯。”

普劳图斯是古罗马第一个有完整作品传世的喜剧作家,石升还研究这些,真是博览众长。

6月30日,“抬头菩提树,何处觅佛踪。”

7月2日,“今天吃了一碗牛河,倒进太多辣椒,背上冒出了热汗,可不是我心里所想。”

我才看了四篇,就觉得石升写的这么悲观,不过确实是一本乱记,不知道里面到底想表达什么,有些语句都存在问题,捉摸不透,那人送来这笔记意义何在?

中间我乱翻了一通,8月1日:“特洛伊之战,终于打响了,不需要十年,我们只有十个月。”

这一天正好是石升他们正是开始实验的时间,他将实验比喻成了特洛伊之战,只有这段我理解了意义。这本笔记引用了很多名言和典故,希腊神话出现最多,而且天马行空,什么地方的都有。杨阿姨告诉我们石升对哲学好像也蛮有研究的。难道他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有寓意,如同一部圣经密码?

圣经密码最先出自13世纪一位名叫Bachayah的犹太教拉比的著作。20世纪初,这一内容被居住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位犹太教教士MichaelBerWeissmandl发现。并在他死后的1957年,由他的学生将其公之于众。意思就是把《圣经》里面的一些字母以有规律的方式跳跃着重新组合,就能得到很多后来发生的人名和事件。

到了1980年代,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数学家EliyahuRips和物理学家DoronWitstum利用计算机高速计算对比(一套精密的数**算模式),挑选圣经时代以来的32位知名人物,结果发现他们的名字和出生与死亡日期在《创世记》中都是编在一起的。后来他们把整本希伯来文圣经原文去除了所有字间距,连贯成总长304805个字(因为根据传说,摩西从上帝手中接受的圣经就是“字字相连,无一中断”),采用计算机跳跃码方式,在字符串中寻找名字、单词和词组,最终找到了一系列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了《创世记等距离字母顺序解码》这篇论文。

经过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希伯来大学多名数学家验证,以及美国StatisticalScience杂志(InstituteofMathematicalStatistics的机关期刊之一)的三次复核后(他们经过数学分析,证实圣经密码为巧合的可能性只有二十五亿分之一,后来研究人员以更高难度测试,发现为巧合的可能性低至五万兆分之一),于1994年8月,正式发表在了StatisticalScience杂志上。

最新的研究显示,在耶路撒冷希伯莱民族博物馆中发现了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的手稿,这是他在1696年后留下的一大堆论文。在数千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纸上,研究人员看到牛顿尝试用复杂的公式破译所谓的“圣经密码”,并试图计算宇宙的末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通过复杂枯燥的算式,最后在一张字迹潦草的纸上将世界末日定于2060年。同时,他还预言世界末日的到来将伴随着瘟疫和战争的爆发,并预言圣人到时将再次降临地球,他自己可能也将成为圣人之一。

牛顿相信圣经里暗藏着人类历史的预言。在牛顿的晚年,他致力于研究圣经但以理书内的预言,及找寻圣经所隐藏的密码。直到临终时,他仍在孜孜探求却未能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在MichaelDrosnin的研究中,“Newton”(牛顿)的名字被发现在“Gravity”(万有引力)旁,而在另一旁则出现了“BibleCodeNewton”(圣经密码牛顿)的词组。

如果这名同样天才的石升把自己的乱记编成了一部密码,那就真的有够我受了,不过从目前来看,还真看不出这里会有隐藏密码,既然是密码也不会让你随便看出了。于是我随手翻到了最后有记录的地方,就是事故发生当天12月4日的一则记录:“Toseetheworldinagrainofsand,Andaheaveninawildflower,Holdinfinityinthepalmofyourhand,Andeternityinanhour(在一颗沙粒中见一个世界,在一朵鲜花中见一片天空,在你的掌心里把握无限,在一个钟点里把握无穷。)”

这首诗好熟悉,我发誓肯定在哪里看到过。

<a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