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
6152000000068

第68章 李时珍(4)

李时珍不幸逝世,蕲州百姓陷入了万分悲痛之中,闻讯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被安葬在雨湖南岸的土耳地,与其父李言闻的墓紧紧相倚。随着《本草纲目》书的广泛流传,人们更加景仰这位医药之圣、民族精英,歌颂他的不朽业绩。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专款将李时珍与夫人吴氏的合葬墓以及他的父母李言闻与张氏的合葬墓修缮一新,并建造了一系列碑、亭、塔等纪念性建筑物,塔前雕刻着李时珍的半身塑像。墓门用花岗石砌成,横梁上镌刻着“科学之光”四个大字。1956年2月,一代大师郭沫若先生为修建李时珍墓亲笔题词:

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八九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并在碑文附注中写道:

李时珍乃十六世纪中国伟大医药家,在植物学研究方面亦为世界前驱。

1963年12月14日,郭沫若先生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后再度挥笔为李时珍题词:

李时珍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在药物学中尤其有特出的成就。他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近两千种,具有总结性与创造的特色,使中国医术得以推进,人民健康有所保障。他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科学家中一位显着的人物,当永远向他学习。

李时珍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李时珍用以栽培药物的“红花园”已开辟为“李时珍药圃”,并在李时珍随父施诊的玄妙观遗址上建起了一座新型的“李时珍医院”,门上方刻印着郭沫若先生的墨迹——“蕲春县李时珍医院”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一切都说明李时珍的名字已经根植于人们心底,将随民族大运永生!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医药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他一生还着有十多部医学着作:

《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

《脉诀考证》;

《命脉考》;

《李濒湖氏时珍脉诗》;

《李濒湖脉学诗四言举要便谈》;

《五脏图论》;

《三焦客难》;

《蕲蛇传》;

《天傀论》;

《濒湖医案》;

《濒湖集简方》。

李时珍是一位才思敏捷、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名医。

李时珍不仅是一位医药学家,而且也称得上是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爱看《尔雅》,熟读过四书五经,笃好诗歌文学,崇拜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和苏东坡等人,文学功底相当深厚,留下的作品有《诗话》、《唐律》和《艹过所馆诗》。他的文学才能在《本草纲目》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让人读起来脸炙人口,毫无枯燥之感觉。

《本草纲目》一书是李时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方走访,反复考察,字斟句酌,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先后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改,历时27年才完成的一部医药学巨着。全书共计52卷,190余万字,收入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动物药444种,矿物药275种,其他药79种。与旧“本草”中最完善的《证类本草对比,新增药物374种。书中插入1160幅绘图,附有药方11096首,是一部融理论与实用性于一身的科学着作。

王世贞万历十八年(1590年)写的《本草纲目序》,高度评价了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李建元于万历二十四年(1590年)十一月进呈绪皇上的《进本草纲目疏》,概要介绍了《本草纲目》全书的主要内容。书前还附有《本草纲目总目》,便于查阅。

《本草纲目》的第一卷和第二卷为“序例”,首先列举了主要参考书目“历代诸家本草”。有《神农本草》、《桐君采药录》、《雷公药对》、《李氏药录》、《吴氏本草》、《雷公炮炙论》、《唐本草》、《药性本草》、《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海药本草》等41种。并开列了《黄帝素问》、《天宝单方》、《太仓公方》、《扁鹊方》、《华佗方》等277家“引据古今医家书目”,还有《易经注疏》、《吕氏春秋》、《战国策》、《汉武故事》、《神仙芝草经》等440家“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真正体现了作者“上自坟典丁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的博采众长的着述原则。

《本草纲目》的第三卷和第四卷是《百病主治药》,介绍了适用于117种疾病的药物,如:风寒性咳嗽可用麻黄、细辛、白前、百部、干姜、蜀椒、桂心、蜂房、鲫鱼、白鸡等;痰湿性咳嗽宜服半夏、天南星、玄胡、旋覆花、莱派子、橘皮、厚朴、桑白皮和雄黄等。他所列举的这些药物的功效已得到中医学界的充分肯定。

《本草纲目》从第五卷开始到第五十二卷结束是全书的正文,李时珍把所见所知的1892种药物分成十六部,即: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体附着物等。其中水、火、土、金石前四部为矿物药,草、谷、菜、果、木五部为植物药,服器部为日用品物,虫、鳞、介、禽、兽、人六部为动物药。每一部又都分为若干门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和杂草九类,“木部”分为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六类。每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品种,全书总计1892种。作者在分类时遵循“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原则,对全书来说,“部”为纲,“类”为目,对每一部来说,“类”又为纲,“种”为目,对每一类来说,“标名为纲,列事为目”,使人读起来“博而不繁,详而有要”。这种科学的药物分类法详而不乱,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堪称当时世界一流。

《本草纲目》不仅在医药学领域里成就卓着,而且在地质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和气象学等学科均有贡献。李时珍所列的各种矿物药多半都是现代工业原料。他介绍了各类矿物质的主要产地、开采方法,提炼技术及鉴别手段等。这些知识不同于今天的机械化工业文明,多半是人工操作。他在谈到开采铅矿时讲,“铅生出山之间,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但必须注意安全,“其气毒人,若连至数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他在介绍提炼技术时说,金属需要冶炼,石膏类的东西可以采用沉淀的方法,属于盐类的则可以重新结晶。

李时珍鉴别矿物多采用“比色法”,方法简单但不易把握分寸。他说金子“七青、八黄、九紫、十赤”。意思是鉴别金子的成色可以看颜色,含金量70%左右的呈青色,80%左右的呈黄色,90%左右的呈紫色,24K的则呈金红色。这种方法虽然不够准确,但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草纲目》一书内容宏富,药理深刻,融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身,是一部划时代的巨着。

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渗透着毕生的心血。

这部应用价值极广的医药学着作得到了人民的青睐。“金陵本”问世以后,由于发行数量太少,价值昂贵,所以很多人竞相传抄刊刻。到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江西按察司又刻印一遍,称为“江西刻本”。它和“金陵刻本”一样发行范围极其有限,仍旧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这两种版本价值最高,尤其是“金陵本”,直接依据李时珍的第一手资料翻刻,图样逼真,错误较少。目前仅有7部存世,其中5部流落在国外,在国内的2部已作为善本珍藏。

自“金陵本”问世以来,国内翻印和转刻《本草纲目》多达50余次。明朝崇须十三年间年),钱蔚起先生重新修订过,对“金陵版”的植物药图和某些附图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正,但弄巧成拙,有很多不当之处。清朝末期的张绍棠先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再度重校刊本,也对“金陵本”的绘图作了个别改动,形象逼真,看起来比较方便。新中国建立以后,出版界又多次请名家校点,几度发行,真正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李时珍《本草纲目》不仅在国内医药学界享有盛誉,而且其国际影响更加令人瞩目。从17世纪初期开始,陆续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及欧美等地,先后被译成日文、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和英文。

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本草纲目》传人日本,立即引起日本医药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多次翻印。1714年,书林含英豫章堂正式刊行了由稻若水先生校阅的《本草纲目》。尽管日中两国文字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但研究起来仍然难度较大。公元1783年,日本的小野兰山先生费时多年终于将《本草纲目》译成日文,题名为《本草纲目译说人共计20册。1929年,白井光太郎先生依据“金陵本”再度全译《本草纲目》,称为《国译本草纲目》。

清朝顺治十六年(1647年),波兰人卜弥格(MichaelBoym)慕名专程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题名为《中国植物志》,并于1659年在欧洲名城维也纳正式出版,推动了西方植物学的发展。

雍正十三年(173年),法国人都哈尔德(DuHalde)摘要将《本草纲目》译成法文。

咸丰七年(1857年),第一部俄文译本《本草纲目》问世。1866~1884年间,曾经担任俄国驻北京大使馆医官的毕理斯乃德先生又把《本草纲目》的植物部分用英文公开发表,译着名也叫帅国植物志》。作者指出:“《本草纲目》为中国本草学之名着,有此一书,足以代表。”并赞扬李时珍“不愧为中国自然科学家中最卓越的一个,他的《本草纲目》是出类拔萃的,而后的本草没有能超过他的”。

公元1928年,德国人达利士(Dltasch)将《本草纲目》译成德文,共计14册。

从1929年以后,陆续出版了十多种英文版的《本草纲目》,据行家鉴定,最好的当数伊博恩(B.E.Read)的译本,翻译得比较准确。

英国当代着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无疑地,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李时珍予以高度评价。随着刘文木《本草纲目》的广泛发行,李时珍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李时珍一生执着追求,在医药学领域辛勤耕耘,耗尽毕生心血。写出了医药巨着《本草纲目》。一生所着有《濒潮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决孝证》、《命脉考》、《李濒湖氏时珍脉诗》、《李濒湖脉学诗四言举要便谈》、《天傀伦》、《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造福于华夏及至大半个地球。尽管他一生平凡,但做出了惊天动地的生绩。他在生前并没享受应有的荣耀。四百年来他的英名已载入史册,在医学界永放异彩,奉为至尊至爱的圣贤,被誉为“中国药圣”。

(赵强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