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气血津液病证妙谛
602800000062

第62章 厥证 (6)

厥证 (6)

(4)增强心肌收缩性:[白 刚.中药方剂研究与应用大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18—319]用离体兔心乳突肌观察本药对心肌基本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药可明显增大心肌收缩幅度,加药5min时即达到高峰,可维持30min以上,振幅平均增大8%;进一步加大剂量,对其收缩振幅无明显影响;对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无明显影响。拆方研究表明: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但其作用不及全方,且可导致异位性心律失常;甘草无强心作用,但升压作用较明显;而干姜则强心升压作用均不明显。三药合用,强心升压作用强于各单味药,且能减慢窦性心率,降低附子毒副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组方的合理性。(5)调节免疫作用:[李 飞.方剂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15]四逆汤中各单味药均可阻止激素引起的血清IgG水平下降,显著提高IgG水平;全方对正常机体和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T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并能使后者达到正常对照水平;对B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有明显协同作用。因此,四逆汤既可作用于细胞免疫,也可作用于体液免疫,这可能是其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机制之一。

(6)防治血管损伤:[薛迎生,王景峰,聂如琼,等.四逆汤对兔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4):603—608]建立兔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模型,用四逆汤(SND)进行干预,电镜观察中膜和内膜增殖和凋亡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超微结构特征,用α-actin标记VSMCs,并检测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素E(cyclin E)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计算增殖和凋亡指数。84d两组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损伤段血管的狭窄程度。实验发现SND治疗组中膜、内膜VSMCs增殖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细胞凋亡持续时间较长,到术后14d达高峰,以后才逐渐下降;术后84d两组血管造影显示治疗组损伤段腹主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表明四逆汤能有效抑制VSMCs增殖,诱导其凋亡,减轻血管损伤后的狭窄程度。

3.其他 (1)关于四逆汤的毒性作用:[谢 鸣.中药方剂现代研究(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397]本方(附、姜、草用量之比为4∶3∶3)的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5.821±0.599)g/kg,口服LD50为(71.78±6.84)g/kg。熟附片口服给药LD50为(17.42±1.024)g/kg,与本方相比两者相差4.1倍,甘草或干姜与熟附片共煮,可使附子毒性大为降低,毒性降低与所含生物碱含量关系不大。(2)附子、干姜配伍规律研究:[陈建萍,谭红梅,吴伟康,等.四逆汤方药对缺血心肌的影响.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19(2):120—121]实验研究表明:单纯附子对改善冠脉流量未见明显影响,而附子加干姜则可明显改善冠脉流量(P<0.05);对心肌收缩力影响也呈现同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附子、干姜两药配伍比例不同,对离体大鼠心冠脉流量及心肌收缩力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单味附子与附子加干姜对缺血心肌中超氧化物转化酶(SOD)、丙二醛(MDA)的作用与此对冠脉流量的作用相似,即前者不如后者。

(3)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陈建萍,谭炳炎,吴伟康,等.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3):16]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研究表明:附子与甘草在配伍使用时较佳的方法为先单煎然后再混合,附子、甘草所含成分在同煎可能会发生络合作用,生成络合物,形成沉淀而被滤出,而含有这种络合物的药汁再进入胃肠道以后可以在胃酸或消化酶的作用下,发挥生理作用效应,进而增加疗效,同时减低附子中乌头碱的毒副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单味药物的作用远不及药味之间的配伍运用。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生物碱与甘草酸所产生的沉淀在体内环境中缓慢释放,从而维持其血药浓度。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其药味之间作用与其成分的关系不一定是正比例,而在体外不起作用的成分进入机体以后可能转化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而发挥药理效应。(4)甘草作用分析:[廖 晖.四逆汤中甘草作用的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01,12(3):271—272]①解毒作用。拆方研究发现: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含量降低;与干姜配伍时,乌头碱含量升高;随甘草用量的增加,乌头碱含量减少。

当三药合用时,干姜也有类似甘草的解毒作用,并且甘草、干姜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因此须掌握好二者剂量的搭配,以充分发挥解毒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附子中乌头碱的毒性是否降低与甘草酸的加入无明显关系,说明甘草并非是通过甘草酸直接作用于乌头碱而产生解毒作用,可能的解毒途径为:甘草与附子同煎,乃至四逆汤全方通过煎煮,使乌头碱含量下降,整方的毒性降低。②佐助作用。附子有强心升压作用,但易引起异位心律失常,而配伍干姜、甘草组成四逆汤后,既保留了强心作用,又因心率减慢和避免心律失常而使心搏出量增加。而单味甘草既可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又有明显的升压作用,故能佐助附子的强心升压作用。③清除氧自由基。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对氧自由基有明显的淬灭作用,并且在四逆汤拆方研究中发现,3个单味药抗LPO的作用是有明显差异的,其中附子、甘草组与缺血组心肌丙二醛含量均有显著下降。④免疫调节作用。免疫药理学发现,四逆汤能降低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小鼠淋巴细胞内和血浆中cAMP/cGMP的比值至正常水平,即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有研究认为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相似之点,是一种直接作用;也有研究认为是一种间接作用,即甘草次酸抑制了肾上腺皮质甾醇类在体内的破坏。三、安宫牛黄丸【方名】 安宫牛黄丸【来源】 出自《温病条辨》。《温病条辨·卷一》:“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不比上条时有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组成】 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珍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金箔衣。【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3g),金箔为衣,蜡护。每服一丸,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金银花、薄荷汤下。成人病重体实者,每日二至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所致厥证。

【方解】 《温病条辨》称安宫牛黄丸为“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之方也”,为清热开窍的重要方剂,凡神昏谵语属热邪内陷心包,痰热闭阻者,均可使用。方中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麝香为精血之香,有开窍醒神之效,共为君药。犀角主治百毒,善清心凉血解毒;黄连泻心火,栀子泻心与三焦之火,黄芩泻胆、肺之火,助牛黄清心包之火;郁金、梅片(按冰片,洋外老杉木浸成,近世以樟脑打成伪之,樟脑发水中之火,为害甚大,断不可用)、雄黄石,合麝香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达到芳香辟秽、通窍开闭,共为臣药。上述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与芳香开窍药配合,是为凉开之方的配伍特点,“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佐以珍珠、朱砂、金箔镇心安神,以除烦躁不安。使以蜂蜜和胃调中。诸药组合共奏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功,疗效确切,使之成为流传后世之名方。【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牛黄、郁金、黄芩、犀角、雄黄、黄连、山栀、朱砂各30g,冰片、麝香各7.5g,珍珠15g。

将牛黄、犀角、麝香、冰片研细;朱砂、珍珠、雄黄分别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黄连等四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与水制成水蜜丸,阴干;或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每服1丸,每日1次。2.治疗感染性高热 [廖碧娥.安宫牛黄丸在儿科感染性高热的应用.中国中医急症,1999,8(2):93]33例儿科感染性高热患者,均住院,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4岁;病程最短1d,最长15d;上呼吸道感染并高热惊厥18例,重症肺炎5例,病毒性脑炎5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败血症3例;中医辨证属气分高热者18例,营分高热者5例,气营高热者10例;24h内体温在38.8~39.5℃者10例,39~40.5℃15例;伴抽搐、谵语、昏迷18例,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15例;白细胞小于4×109/L 10例,(10~26.5)×109/L 18例,正常范围5例。

全部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予抗炎、抗病毒、解热、止惊等对症治疗方法,其中败血症选用广谱协同的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抗感染;中医则按年龄用安宫牛黄丸伴温开水送服,6个月用1/4丸,1~2岁用1/3丸,4~6岁服1/2丸,昏迷患儿用胃管注入,3~4h后重症重复1次。疗效标准:显效为服药后抽搐10~20min内停止,发热半天下降;有效为抽搐30min内停止,体温1~2d内下降;无效为抽搐反复,3d内仍高热不退。结果: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显效18例;重症肺炎、病毒性脑炎中均显效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化脓性脑膜炎有效1例,无效1例;败血症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1例。3.治疗小儿脑系疾病 [陈天祥.安宫牛黄丸救治小儿脑系疾病举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13(1):19—20]作者用安宫牛黄丸救治特发性偏瘫、高热惊厥、急性病毒性脑炎窒息等小儿脑系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各举1例均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