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气血津液病证妙谛
602800000038

第38章 内伤发热 (7)

内伤发热 (7)

在年龄、病程、病情评分上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予苓丹片每次5片口服,3/d,配以泼尼松0.25~0.75mg/(kg·d),晨顿服;对照组予泼尼松0.75~1.25mg/(kg·d),晨顿服,必要时加免疫抑制剂。两组均同时服胃黏膜保护剂、维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措施。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58例,有效53例,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2.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5.治疗肺结核 [丘健明.青蒿鳖甲汤治疗肺结核午后发热6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14(3):18]60例肺结核午后发热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均予青蒿鳖甲汤加味配合西药常规抗痨治疗。基本药物组成:青蒿15g,鳖甲20g,生地黄15g,知母12g,丹皮10g。伴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炙甘草;痰热盛者加黄芩、桑白皮、瓜蒌仁。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结果:显效(服药3~6剂后,发热消失,停药后未再发热者)50例,有效(用药6~10剂后,发热消失,但停药后有复发,需连续用药者)6例,无效(服药15剂以上发热无变化者)4例。总有效率为93.03%。【研究进展】1.化学成分 [赵生芳,张瑞琴.青蒿研究的现状.中国药师,2003,6(11):733—735]青蒿是青蒿鳖甲汤的君药,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两大类。前一类主要是挥发油,由蒿酮、异蒿酮、茨烯、β-蒎烯、β-丁香烯、左旋樟脑、月桂烯、柠檬烯、1,8-胺叶素、γ-松油烯、α-松油醇、反式-丁香烯、异戊烯龙脑脂、γ-毕澄茄烯、揽香烯、β-阿阴里烯、γ-衣兰油烯、顺式-香苇醇、胡椒烯、乙酸龙脑脂、侧柏酮、黄酮-万寿菊黄素、6,7,3’‘,4’‘-四甲基醚等。

其中茨烯、异蒿酮左旋樟脑、β-丁香烯及β-蒎烯约占挥发油的70%。非挥发性成分有表青蒿素,青蒿甲素、乙素、丙素,氢化青蒿素,青蒿酸,香豆素,黄酮豆甾醇,β-谷甾醇,青蒿醇等。2.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及解热作用:[沈映君.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0,278,281,294]青蒿能调节免疫功能,并有一定的降温、消炎、抑菌等作用;知母具有显著的解热、抗炎作用;丹皮也有一定的抗过敏、解热作用;生地黄则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鳖甲则被认为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增加血浆蛋白的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综合起来,青蒿鳖甲汤主要有较强的增强免疫力和解热作用。

(2)抗菌作用:[新文丰出版公司.新编中药大辞典(中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0:1076]知母煎剂在琼脂平板上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霍乱弧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沙氏培养基上,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菌也有抑制作用;乙醚浸膏及在此浸膏中经丙酮处理的结晶对普、拜二氏培养基上的H37RV人型结核杆菌亚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前者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64 000(无血清)或1∶16 000(加血清),后者则为1∶16 000~1∶18 000。根据此种作用,在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上,用含2.5%知母粉的饲料饲食后,对肺部的结核病灶有抑制作用,而小鼠的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如果知母粉浓度提高到5%,则结核(肺部)指数可接近异烟肼的作用,但死亡率较对照组高,可能是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之故。在对豚鼠的实验性结核治疗中,知母显示有治疗效果,肺部病灶较对照组减小一半左右。

四、丹栀逍遥散具体内容参见本书《郁病》中相关部分。

五、清骨散【方名】 清骨散【来源】 出自王肯堂《证治准绳》。《证治准绳·类方》:“清骨散,专退骨蒸劳热。” 【处方】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用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功能主治】 清虚热,退骨蒸,滋阴潜阳。主治阴虚内热,虚劳骨蒸。【方解】 本方治证是阴虚邪伏,真阴渐耗,故见潮热骨蒸,唇红颧赤,困倦盗汗,心烦口渴。治宜内清骨蒸之热,外透伏热,兼滋肾填阴以治阴虚之本,方可收效。本方集清虚热、退骨蒸之药,佐以滋阴之品,使热去而阴复。方中银柴胡味甘微寒,清热凉血,善退虚热而无苦寒之性,为君药。知母滋阴泻火而清虚热,胡黄连入血分而清热;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去下焦肝肾虚热,三药共清阴分之虚火,善治有汗骨蒸,共为臣药。佐以秦艽,辛散苦泄;青蒿芳香,清虚热而善透伏热;鳖甲咸寒,既滋阴潜阳,又引药入阴分,为治虚热常用药,同用为佐药。少用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药物损伤胃气,为使药。

全方汇集清热除蒸之品,重在清虚热而除骨蒸,配滋阴是为清源而设,以使源流两清,浅深共受其治。本方在临证使用时可参考原书的加减法:血虚甚者加当归、芍药、生地黄;嗽多者加阿胶、麦冬、五味子。【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银柴胡5g,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干者加大黄6g;咯血者加生荷叶10g,生柏叶10g;失眠甚者加夜交藤10g,合欢皮20g。2.治疗骨伤科内伤发热 [张根印.清骨散加减治疗骨伤科内伤发热.陕西中医函授,1998,(3):17—18]38例骨伤科内伤发热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创伤所致15例,手术后23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39岁;体温均在38℃以上,发热时间最短者5d,最长者12d,平均8d;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均在11×109/L。均采用清骨散加减治疗。基本药物组成:银柴胡9g,胡黄连9g,青蒿10g,知母10g,地骨皮10g,秦艽18g,丹皮6g。

加减:大便干者加大黄6g;热重者加黄柏6g;瘀血明显者加丹参9g,红花9g。结果:全部患者服用2~3剂后体温均降至正常。3.治疗低热 [孙绍梅.清骨散治疗低热26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4):21]26例低热患者中男6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58岁,最小者18岁;病程最长者2年以内的4例,1年左右6例,1~3个月6例,半个月~1个月10例;间断发热的10例,功能性发热的16例;检查血常规、血沉、测体温等以排除感染性、器质性发热。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治疗。基本方:银柴胡15g,地骨皮15g,胡黄连15g,甘草3g。将药物浸泡30min,先用武火煎,开锅后再用文火煎30min,取汁150ml,二煎取汁150ml,两煎混合,早晚分2次服。

兼心阴虚,如心悸怔忡,手足心热,舌质光红,脉细或促,合用加减复脉汤、天王补心丹;兼肝阴偏虚,如眩晕易惊,胁肋疼痛,脉弦数,加归芍地黄汤;兼脾阴偏虚,如口干欲饮,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质干或生疮,脉细数,加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兼肺阴偏虚,如干咳痰少,声嘶咯血,鼻燥咽干,加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兼肾阴偏虚,如腰酸膝软,咽痛颧红,遗精或脱发,加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结果:痊愈(低热消除,体温正常,自觉症状消失,血象、血沉全部正常)20例,好转(体温37~37.3℃,自觉症状减轻)5例,未愈(体温37.3~38℃,自觉症状未见改善)1例,总有效率96.15%。

4.治疗糖尿病并发肺结核发热 [王元松,王 朔,李文东,等.清骨散治疗糖尿病并发肺结核发热的临床观察.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7(8):1231]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共14例,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15~52岁;患糖尿病时间2~12年,患肺结核时间20d~2年;发热时间14~38d,其中低热12例,高热2例。患者均采取隔离治疗,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按血糖和尿糖监测情况调整餐前胰岛素用量,使患者血糖达到良好控制。同时应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三联的抗结核化疗方案。中药用清骨散加味,药物组成:银柴胡20g,胡黄连15g,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15g,当归、生地黄各10g,甘草6g。随症加减:咳嗽、咳痰者加杏仁10g,贝母10g;高热者加石膏20g,丹皮10g;咯血者加生荷叶10g,生柏叶10g。水煎服,每日1剂,高热者每日2剂。1周为1个疗程。

结果:14例患者体温全部恢复正常,退热天数为3~7d,酌情予以巩固治疗后未再发热。5.治疗阴虚型发热 [刘翠峰,郭雅明.清骨散加味治疗阴虚型低热39例疗效观察.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1):38—39]原因不明的低热患者39例均经现代医学检查,未发现病因;表现为午后或夜间低热,伴手足心热、心烦、口燥咽干、盗汗、大便干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属阴虚内热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5~69岁;病程2~6个月。临床采用清骨散加味治疗,基本药物组成:银柴胡10g,胡黄连10g,秦艽10g,鳖甲20g,地骨皮30g,青蒿15g,知母10g,甘草10g,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10g,砂仁10g。随症加减:盗汗明显者去青蒿,加浮小麦10g、煅牡蛎20g;失眠甚者加夜交藤10g,柏子仁20g,合欢皮20g;气虚者加五味子15g,麦冬10g,黄芪20g。

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20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每日自测体温4次,并做记录,以便观察疗效,忌食辛辣之品,戒烟酒,以免伤津耗阴,加重病情。结果: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87%。【研究进展】1.化学成分 [王英华,邢世瑞,刘明生,等.栽培银柴胡化学成分的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91,8(4):249]银柴胡为清骨散之君药,经理化常数测定、单相色谱及光谱分析等方法鉴定,发现其主要成分为α-菠甾醇、β-豆甾醇、豆甾醇、豆甾-7-烯醇、α-菠甾醇葡萄糖苷、豆甾-7-烯醇葡萄糖苷及银柴胡环肽。 2.药理作用 抗真菌作用:[曹仁烈.胡黄连抗真菌作用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印度胡黄连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豪样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红色表皮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