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63

第63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17)

第三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17)

4.独角膏将患足用热水浸泡10~30分钟后,取本品适量,用热水浸软后,对准足跟部疼痛处敷贴,粘紧,5天换药1次,20天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可活血通络,散瘀止痛。

5.伤湿止痛膏每晚睡前用热水洗浴后,于足跟局部涂抹扶他林软膏,轻轻揉擦局部几分钟,使软膏经皮肤吸收,待局部干燥后,再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24小时后可揭下,用清水洗净,涂少许爽身粉即可。一般2或3次可明显见效,7~10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活血止痛。

6.速效救心丸速效救心丸5粒,伤湿止痛膏1张,消炎止痛膏适量。将速效救心丸研为细末,与消炎止痛膏混匀,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足跟疼痛处,再用热水袋热熨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2次。外敷膏药每日1换,连续5~10天。若每日用热水泡足后再外敷本品。疗效更佳。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7.大活络丸将患足用热水浸泡10~30分钟后,取本品1粒,压成药饼,而后对准足跟部疼痛处敷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可活血通络,散瘀止痛。

8.小金丹将患足用热水浸泡10~30分钟后,取本品1粒,压成药饼,而后对准足跟疼痛部位敷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可活血通络,散瘀止痛。

传染性疾病应用中成药知识

一、老药新用治足癣

足癣是浅部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本病较手癣约高10倍,占癣病的50%~60%,绝大部分患者是先患足癣,再感染到手部及其他部位,本病南方较多见。足癣患病率高的原因:一是足跖部皮肤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有抑制真菌能力的脂肪酸;二是足跖部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质蛋白成为真菌寄生的营养场;三是足跖部皮肤汗腺较丰富,出汗较多,造成有利于真菌生长的潮湿环境。夏季气侯潮湿,穿着鞋袜,局部环境闷热,脚汗难挥发,更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湿热生虫即真菌感染,湿热下注所为,当以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为治。临床观察发现,一些不治足癣的中成药,外治足癣也显示了明显疗效,介绍如下,供选用。

1.麝香风湿油用药前先用净冷水或温水洗净局部,并彻底将局部及各趾缝擦干,然后用消毒棉签蘸本品适量外擦患处,每日1或2次,用药后最好卧床休息片刻,以防药液流失,连续5~7天。

2.藿香正气水先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洗净患处,擦干,用棉签蘸本品适量外擦患处,至少保持2小时,每日1或2次,对起水疱流黄水者,用药4~8小时后水疱逐渐消失,12小时后渐变为干皮脱落。

3.十滴水先用蒲公英水煎取汁足浴后,擦干,以棉签蘸本品少许涂擦患处,每日3~4次,伴感染者可用本品浸湿纱布外敷患处,每日2次,连续3~5天。

4.风油精每晚睡前用温水洗足后,擦干,用棉签蘸本品少许外搽患处,每天1次,连续3~5天,伴有水疱者先用针将水疱挑破,然后用药棉将流水吸尽,再用棉签蘸本品外搽患处,每日1次,症状较重者可同时配合甲紫龙胆紫或碘酒外涂,一般3或4次即可痊愈。

5.冰硼散每晚用温水洗脚后擦干,视患处面积大小,撒敷冰硼散约2毫米厚,后套上干净袜子,翌晨复用1次。若有小水疱,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放液后再撒敷药粉,一般5~10天即可治愈。

6.紫金锭取本品20片,研为细末,放入500毫升米醋中混匀备用,每晚临睡前足浴后将双足放入,浸泡20分钟左右,每日1次,白天可用消毒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天3~5次,一般7~10天可痊愈。

7.京万红软膏将患处用温水洗净,擦干,用棉签蘸本品适量外涂患处,每天3~5次,裸露患处,一般经过3~5天即可痊愈。

8.洁尔阴洗液取本品30~50毫升,加入温水适量足浴,每日2或3次,连续5~7天。

9.附子理中丸将本品研极细末,加蜂蜜调为膏状或加水调为糊状,涂敷于患处,外以纱布覆盖,每日换药2或3次,经过2~3天即可获愈。

10.桂林西瓜霜局部常规清洗后,予本品外涂,每日1次,一般2~4天即可。

二、中成药可治痄腮

痄腮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简称,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多见,5~9岁小儿发病为多,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很少发病,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炎、脑膜脑炎,但一般预后较好,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湿邪毒侵袭,从口鼻而入,郁阻少阳经络,结而不散,聚于腮部所为。当以清热解毒,疏风散结,软坚消肿,活血止痛为治。观察发现,采用中成药外治本病疗效甚佳,介绍如下。

1.伤湿止痛膏取本品外贴患处,每日1换。治疗20例,经过3~6天均愈。据分析,本品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和活血止痛作用,故外治本病疗效甚佳。

2.六神丸取本品内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4~10粒,小儿每次1~3粒,婴儿不用,饭后温开水吞服,连续3天。同时取本品5~10粒,研为细末,加米醋或白酒少许调匀外敷患处,每日2次。伴有全身症状者可加服普济消毒丸。治疗58例,一般用药次日即可见效,5天内痊愈。或取六神丸30粒,冰硼散15克,青黛30克,芒硝12克,共研细末,加老陈醋适量调为稀糊状,敷于腮腺肿胀处和涌泉穴左侧腮肿敷右侧涌泉穴,右侧腮肿敷左侧涌泉穴,每6~8小时更换1次,直至发热、腮肿消失;可配合内服夏元大板汤夏枯草、玄参、大青叶、板蓝根,治疗45例,均在4天内获愈。

3.冰硼散取本品3克,用少量冷开水拌湿后,敷于腮腺肿胀处,包扎固定,2~3天换药1次。对初起者能控制肿势,已肿者可减轻肿胀疼痛,促使症状早日消退。一般病例用药后5天内即可肿消痊愈。

4.南通蛇药片取本品8~10粒研细,注射用水调糊后外敷患处,每日4次,早、中、晚及临睡前重新调敷。若体温下降,则外涂次数可逐渐减少。一般用药后2天左右,肿胀疼痛即可消失,体温亦降至正常。

5.玉枢丹视病情轻重,取本品2~5片,每日2或3次口服,同时取本品3~6粒研末醋调外敷,每日1或2次,治疗36例,均在2~5天内肿消痛止热退。或取本品10片,胆南星6克,吴茱萸、生大黄各10克,共研细末,每取8克,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双侧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

6.如意金黄散取本品适量,以大青叶捣烂加米醋适量调敷患处,干则以醋适量润之,每日1换,连续3~5天。

7.白降丹将黑膏药摊平,以火柴点本品少许于膏药中心,使膏药中心微见白色即可用量过大则灼伤皮肤,出现大疱,疼痛难忍,而后贴于患处。治疗264例,均愈。

8.中华跌打丸取本品2粒,六神丸10粒,共研细末,醋调为糊状,置于黑膏药上,外敷患处,每日1换,经过3~5天,便可热退肿消。

9.双黄连取双黄连粉针剂适量,加适量鸡蛋清调匀涂敷患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2次,3天为1个疗程,多数用药3次后,症状即可明显减轻,用药1周左右即可痊愈。

10.清开灵取大黄粉、大贝粉各10克,加清开灵针剂适量调匀,外敷患处及双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1或2次,连续3~5天即可。

三、可抗非典的中成药

近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对治疗非典有一定作用的清开灵等8种中成药,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现就这8种中成药的药理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清开灵注射液主要含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黄芩苷、金银花等,可用于热病神昏,卒中中风偏瘫,神志不清,即急、慢性肝炎,乙型脑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以及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该药源于安宫牛黄丸加减,可作为治疗非典的基础药,一般从患者发热用起,直到降温后三五天再停药,即“除热务尽,毒炎并治”。因其还可抗内毒素所致的肺水肿和化学性肺损伤、多脏器功能损害等,故能阻断病情发展,平均用药后3天退热。

2.鱼腥草注射液仅含单味鱼腥草,中医经典称其能“散热毒痈肿”、“治痰热蕴肺”。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菌、抗炎、利尿、镇痛、止血、止咳作用,能提升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血及痰中溶解酶活性。临床主要用于肺脓肿、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妇科炎症等。非典患者高热时将其与清开灵同用,有助于消除肺部炎症及继发感染,加速降温。

3.板蓝根冲剂为单方制剂,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急性腮腺炎、乙型脑炎及传染性肝炎属于温热毒邪证者。

4.新雪颗粒含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牛黄、冰片。用于温热所致的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咳嗽、胸痛等。该方由中医治疗热病“三宝”之一的“紫雪”加减而成,常用于各种热性病如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感冒所引起的高热以及温热病之烦热不退,可用于非典各期患者的退热消炎等。

5.金莲清热颗粒由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玄参组成,其基础方是白虎汤,适用于温病发热等症。动物实验对流感病毒的抑制率为65%,同时有祛痰止咳的效果。临床多用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发热等症。

6.灯盏细辛注射液有效成分为黄酮类,用于淤血阻滞、卒中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口眼斜及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卒中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或视网膜静脉栓塞等。

7.复方苦参注射液处方为苦参、狼毒、当归、土茯苓等,可用于治疗皮肤病及肿瘤。能缓解疼痛、止血、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该药与灯盏细辛同用,有改善非典患者肺部渗出作用。

8.香丹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处方为丹参、降香,有保护心肌清除自由基功能。可用于心脑血管意外、慢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肾功能衰竭等。非典治疗中常以其改善微循环,阻止和扭转多脏器衰竭,并强调“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科技部针对非典治疗的最新研究证实,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和板蓝根冲剂主要针对肺部急性炎症,对肺指数、炎性因子、炎性渗出有明显改善作用;新雪颗粒、金莲清热颗粒主要针对高热症状,退热作用时间长,起效快,降温幅度大于35%;清开灵注射液和灯盏细辛注射液主要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清开灵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对内毒素引起的多脏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专家还特别指出,中药注射液尚存在大分子、色素、过敏以及与抗生素联合滴注产生拮抗等问题,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四、怎样选用治疗腹泻的中成药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而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感受外邪,湿阻脾阳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肝郁犯脾,运化失常,或脏腑亏虚,摄纳失调所为,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及大小肠,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因而调理脾胃,使之功能正常为治疗要点,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油腻之物。中医辨证选用中成药,一般分为以下几型,可选用下列中成药。

1.风寒或寒湿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当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浊为治。可选用藿香正气类口服,如藿香正气口服液或藿香正气水,每次1支,藿香正气丸每次9克1丸,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2粒,藿香正气颗粒每次1袋,藿香正气片每次4片,均每日3次。六和定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保济丸,每次9克,每日2次。

2.湿热或暑湿型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当以清化湿热为治。可选用六一散,每次30克,每日2次,水煎服;时疫止泄丸时疫救急丹,每次1丸,每日2次;香连丸,每次6克,每日3次;紫金锭玉枢丹,每次1~1.5克,每日2次;蒲可欣蒲公英片,每次4片,每日3次;抗菌消炎片,每次4片,每日2次。

3.饮食积滞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秽,泻后腹痛减轻,常伴有不消化物,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当以消食导滞为治。可选用保和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江中健胃消食片,每次3片,每日2次;山楂丸片,每次9克,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