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17

第17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4)

第二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4)

中医认为: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黄芪为重要的补气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言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别录》言其:“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日华子本草》言其:“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本草备要》言其:“益元气,壮脾胃”。凡是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脏器下垂、妇女崩带等一切气衰血虚之证,均可使用,药理分析表明:黄芪富含糖类、胆碱、叶酸及多种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黄芪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对正常心脏有良好的加强收缩效果,对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显著,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皮肤血液循环。黄芪又有持续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当代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古方新用,另制一方“复方黄芪粥”,用于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收效颇著。一般补气升阳多炙用,其他方面常生用。现介绍二则食疗药膳方:

1.补虚正气粥炙黄芪30~60克,人参3~5克或党参15~30克,白糖少许,大米100~150克。先将人参、黄芪切为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沙锅煮沸,再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将一二煎药液合并,分两份于每日早晚同大米适量煮粥,待熟后调入白糖,稍煮即可。亦可将人参研粉,调入黄芪粥中服食。可补正气,疗虚损,健脾胃,抗衰老,适用于劳倦内伤,五脏虚衰,年老体弱,久病消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缺乏,气虚水肿等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2.复方黄芪粥生黄芪、生薏苡仁、糯米各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9克,金橘饼2枚。将鸡内金研为细末备用。先以水60毫升,煮黄芪20分钟,去渣,加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加入鸡内金,糯米及清水适量,煮至粥熟,分二次服食,食后嚼服金橘一枚,每日1剂。可健脾益肾,对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的水肿疗效较高,消除尿蛋白亦有效。此方在肾阳虚、肾气虚弱的情况下使用最为适宜。肾阴虚,脉细数,舌质红绛者,不宜用。

十七、沙漠人参——肉苁蓉

肉苁蓉,为列当科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苁蓉的带鳞叶的肉质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春采者名甜苁蓉,秋采入盐水中浸渍后,名咸苁蓉。甜苁蓉或漂去盐质蒸熟者,名淡苁蓉,又名大芸。

肉苁蓉,是极其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其甘而性温,咸而质润,具有补阳不燥、温通肾阳补肾虚;滋阴不腻,润肠通便治便秘的特点。正因为它补而不峻、和缓,才有苁蓉从容之称。

20世纪末,国际卫生组织意外发现,生活在环境恶劣的额济纳沙漠地区的居民,平均寿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经调查发现,与食用肉苁蓉有一定关系。随着肉苁蓉医药用量的增加和保健饮品的大量开发,野生肉苁蓉资源已供不应求。为保护生态环境,额济纳旗政府已经出台了禁止采挖肉苁蓉、甘草等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并在开展人工种植试验,取得初步效果。

肉苁蓉性味甘、咸、温,入肾、大肠经,有补肾益精、润肠通便之功。肉苁蓉为一味性质温和的补肾阳、益精血药物,主要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以及肝肾不足所致的筋骨萎软、腰膝冷痛及老年虚弱、病后产后津液不足、肠燥便秘等。《本经》言其“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大明本草》言其“治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男子遗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近年来,医药界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肉苁蓉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肉苁蓉含有微量生物碱及结晶性中性物质,确有治疗腰膝冷痛、妇女不孕、神经衰弱、听力减退的功效,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并可作为膀胱炎、膀胱出血、肾脏出血的止血药用。入食时可与大米,或加羊肉煮粥服食,也可与人参泡酒饮服。但肉苁蓉性味辛温,且有通便作用,平素大便溏薄,性功能亢进者不宜服食。其食疗药膳方有:

1.苁蓉羊肉粥肉苁蓉10克,精羊肉100克,大米100克,细盐少许,葱白2根,生姜3片。分别将肉苁蓉、羊肉洗净,切细,先将肉苁蓉水煎取汁,去渣,下羊肉,大米煮粥,待沸后下细盐、生姜、葱白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剂。可补肾助阳,健脾开胃,润肠通便,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腰膝冷痛、小便频数、夜间多尿、遗尿,以及平素体质瘦弱,劳倦内伤。畏寒怕冷,四肢欠温,脾胃虚寒,脘腹隐痛,老人阳虚便秘等。

2.苁蓉狗肉粥肉苁蓉10克,狗肉100克,大米60克,葱、姜、食盐各适量。将肉苁蓉、狗肉洗净,切细;先取肉苁蓉水煎取汁,纳大米,狗肉煮为稀粥,待沸后调入姜末、葱花、食盐等,煮熟后即可服食,每日1剂。可温阳补肾,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妇人阴冷、不孕、白带清稀、形寒肢冷等。

3.苁蓉羊肾羹肉苁蓉50克,白羊肾2对,羊脂200克,荜茇、胡椒、青果各10克,陈皮5克,食盐、葱、酱油、酵母面各适量。将羊肾去筋膜,剖开洗净,中药布包扎好,加清水适量,一同放入沙锅内,先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炖熟,待羊肾熟透时放入葱、食盐、酵母面,照常用方法做羹,食羊肾及羹。可补肾壮阳,温暖脾胃,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之阳痿、腰膝冷痛、肢软乏力、食纳欠佳、胃寒腹痛等症。

4.苁蓉猪肝汤肉苁蓉25克,猪肝100克,调料适量。将猪肝洗净,切片,加水两碗同肉苁蓉共煮至一碗,调味服食,每日1剂。可养肝益肾,适用于肾阳亏损、精气不足之贫血、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等。

十八、补益肝肾话枣皮

枣皮,又名山茱萸、山萸肉,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中医认为,枣皮性味甘、酸而温,入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功,本品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为一味平补阴阳的要药,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头目眩晕,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尿频等。且本品酸能收涩,又有止汗止血之功,对大汗欲脱,女子崩漏,月经过多等亦效。《名医别录》言其“温中,下气,止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雷公炮炙论》言其“壮元气,秘精”。《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药性论》言其“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药理研究表明,山萸肉含苹果酸、没食子酸、酒石酸等,而酸能收涩,故收敛止汗是其又一特点。水煎剂有利尿、降压作用,体外试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于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作用。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但本品酸涩,故命门火炽、脾胃湿热、小便不利者不宜选用。现介绍几则治疗便方,供选用:

1山茱萸15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煮粥服食,每日1剂。可补益肝肾,涩精敛汗,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记忆下降,视物昏花等。

2枣皮、补固脂、肉苁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温肾助阳,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夜尿频多等。

3枣皮、益智仁、沙苑子、海蛸、桑蛸、覆盆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温肾固涩,治疗老年人夜尿频多,淋沥不尽,小儿遗尿。

4枣皮、人参、黄芪、白芍、龙骨各等量,水煎服。可补肺益气,固涩止汗,治疗大汗不止,体虚欲脱。

5枣皮、鹿角霜、茜草炭、炒地榆各等量,水煎服。可温肾固涩,固冲止血,治疗女子月经过多,崩漏等。

十九、健脾益气说二术

二术,是白术、苍术的统称,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对。《本经》记载有术,但无苍、白之分,东汉张仲景伤寒方用白术,金匮方用赤术后人认为赤术即苍术,自此以后才有苍术、白术之分。

苍术,又名茅术、茅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茅术、南苍术或北苍术或关苍术的根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中医认为,苍术性味辛、苦、温,入脾、胃经,有燥湿健脾,祛风除湿之功,本品有较强的燥湿健脾作用,为治疗湿阻中焦的要药,又可祛风除湿,对寒湿偏盛的痹症尤为适宜。《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药品化义》言其“味辛主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痹,山岚瘴气,皮肤水肿”。夏季暑湿为患,肢体沉重,倦怠乏力,食欲缺乏,常用本品可芳香健脾,和胃除湿,可强身健体,增进食欲。但本品辛温,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不宜选用。

白术,又名于术、焦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健脾药。中医认为,白术性味甘、温,入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本经逢原》言其“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益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别录》言其“暖胃消谷”。《珍珠囊》言其“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痢,消足胫湿肿”。凡脾胃亏虚,纳差食少,水肿胀满,表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者,皆可选用。一般补脾健胃多用炒白术,健脾止泻常用焦白术,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常用生白术。

白术与苍术皆为苦温之品,有健脾燥湿之功,为脾胃要药,适用于湿困脾胃,运化失职之食少腹胀,大便溏泻等症。但苍术味兼辛而性燥烈,以燥脾运湿为主,且能发汗散寒。白术味兼甘而性和缓,以补脾益气为主,且能止汗安胎。脾虚之症常用白术,湿盛之症常用苍术。两者常相须为用,以增疗效。

二十、养阴润肺说二冬

二冬,是麦门冬、天门冬的统称,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养阴药对。

麦门冬,又名麦冬、寸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沿阶草,或麦门冬的须根上的小块根,主产于四川、浙江、湖北等地,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分布。中医认为,麦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有养阴润肺,养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之功。本品甘寒入肺,为润肺燥,养肺阴常用药物。《本草纲目》言其“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消瘦短气”。《本草从新》言其“润肺清心,泻热除烦,化痰行水”。《名医别录》言其主“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厥,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大明本草》言其“止嗽,治肺痿吐脓”。《药品化义》言“麦冬色白体润,主润肺,味甘性凉,主清肺,盖肺苦气上逆,润之清之,肺气得保”。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利尿、镇咳、祛痰、强心及抗菌作用,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兔有降血糖作用,并能促使胰岛细胞功能恢复。一般润肺养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多连心用。

天门冬,又名明天冬、天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沿阶草,或天门冬的块根,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分布。中医认为,天冬性味甘、苦、性大寒,归肺、肾经,有清肺降火,滋阴润燥之功,本品甘寒入肺,为润肺燥,养肺阴常用药物,主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咽喉肿痛,便秘。《本草汇言》言“天门冬,润燥滋阴,降火清肺之药也。统理肺肾火燥之病,如肺热叶焦,发为肺痿,吐血咳嗽,骨蒸劳热诸症,在所必须者也”。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的原理,“金”即是肺,清金意即清肺热的意思。临床观察发现,肺肾亏虚,阴液不足,咳嗽咯血等,辨证选用,多可获效。

临床上,二冬均为甘寒清润之品,有清肺养阴润燥之功,两者常相须为用,适用于肺阴不足所致的干咳痰少等。但麦冬功在上、中二焦,不仅润肺,且能养胃清心,多用于肺胃阴虚,心烦失眠等症。天冬功在上、下二焦,既可润肺,又能滋肾,多用于肺肾阴虚之证。现介绍二则粥疗方,供选用。

1.麦门冬粥麦门冬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麦门冬择净,布包,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砂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润肺养阴,养胃生津,清心除烦,适用于肺燥咳嗽,口干口渴,心烦不眠,大便秘结等。

2.天门冬粥天门冬15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将天门冬择净,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滋阴润肺,生津止渴,适用于肺肾阴虚,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等。

二十一、养阴补血说地黄

地黄,是生地黄、熟地黄的统称,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