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53

第53章 泄泻(1)

第7章 泄泻(1)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泄泻是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以夏秋两季多见。西医中由胃、肠、肝、胆、胰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胰腺炎等引起的腹泻。泄泻总病机为:脾虚湿盛,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泄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肾有密切关系。

泄泻是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大便次数增多,一般为每日3次以上,粪质稀烂;或大便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状;或完谷不化。伴随症状多见于腹胀、腹痛、肠鸣、食减等。诱发因素为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起病或急或缓;或有反复发作史。诊断本病时需除外某些生理性习惯性便次增多,此类病人粪质并不清稀。另外应除外症状性泄泻,如痢疾、霍乱所致的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

泄泻治疗要点:以运脾祛湿为治疗总则。暴泻以祛邪为主,重用化湿,佐以分利。久泻以扶正为要,健脾为重点。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一般使用止涩药的原则是:湿热不清不涩,里急后重不除不涩,滑脱者,方可止涩。慢性泄泻不可漫投分利,以免更伤正气,造成泄泻不止。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泄泻的定义与病机

1.《内经》称为“泄”有骛溏、濡泄、洞泄、飧泄、注泻、注下。

(1)骛溏:又称为鸭溏,是指泄泻便如鸭粪,属寒。

(2)濡泄:又称为濡泻、湿泻,是指因湿气伤脾所致,症见泻下如水或大便每日次数多而溏薄,苔腻,脉濡,治宜化湿和中,用豆蔻散。

(3)洞泄:有二种含义。一即为濡泄;其二为寒泄,症见食已即泄,完谷不化,治宜温中,用附子丸。

(4)飧泄:又名水谷利,因脾胃气虚阳弱或风、寒、湿、热诸邪客犯肠胃所致。症见泄泻完谷不化。

(5)注泻:指便泻如水之状,多见于湿泻、寒泄、热泻。

(6)注下:即注下赤白,属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