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36

第36章 呕吐 (7)

呕吐 (7)

2.对胃动素的影响 [徐小玉,等.小半夏汤对胃动素的影响.国医论坛,2002;17(4):45]

胃动素的分泌可受迷走神经的调控,故血浆胃动素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肠道运动的功能状态。化疗可明显升高人体血清胃动素水平。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顺铂可以使小鼠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增高,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小半夏汤对正常小鼠血浆胃动素无显著影响,而对模型小鼠,可明显降低其血浆胃动素水平,提示小半夏汤止呕机制可能与其对抗胃动素升高有关。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3.小半夏加茯苓汤对呕吐的实验研究 [许 红,等.小半夏加茯苓汤对家兔实验性呕吐作用的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8;20(2):56]

许红曾进行过小半夏汤对家兔实验性呕吐胃电变化影响的研究,发现小半夏汤对胃黏膜有明显保护作用,使其对引起呕吐的刺激因素减轻了敏感性,对中枢性呕吐亦有抑制作用.许红还用相同的方法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各种原因引起之呕吐的机制进行探讨。许红用传统致吐剂CuSO2(硫酸铜)灌服家兔制作呕吐模型。使用Ag-AgCi(银-氯化银)圆盘电极引导清醒家兔体表胃电,通过多功能放大器在二道生理记录仪上记录基础胃电波,并设正常对照组、造模组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Ⅰ、Ⅱ、Ⅲ组,进行用药前后胃电变化观察。

结果表明:小半夏加茯苓汤能有效抑制CuSO2(硫酸铜)引起的家兔胃电变化,其止呕效应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中枢和外周的化学感受器而实现的。

本实验结果证明:小半夏加茯苓汤对外周性和中枢性呕吐都有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即小半夏汤加茯苓一味药组成,两方均出自汉代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均为治疗“心下有支饮”而设,两方证治类同,病机均为停饮上逆而致呕吐。从原文看,前方呕吐而不渴,后方呕吐而有“眩悸”之证。停饮危害似比前方略重,故除用半夏、生姜两味辛散痰饮外,再加健脾利水之要药茯苓一味以增祛除水邪之力。现代将以上两方扩大应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之呕吐,临床疗效确切。

三、藿香正气散

【方名】 藿香正气散

【来源】

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藿香正气散,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处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汗出,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能】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

本方所治霍乱吐泻,乃由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生。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湿浊内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上吐下泻,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方中藿香用量偏重,是取其本品芳香辛散,善散暑湿表邪,微温能醒脾和胃,开泄中焦,化湿而不燥热,能解郁行滞,理气止痛,长于止呕,无论寒热虚实诸呕恶证,均可应用,故本方以其为君药。配以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以化湿浊;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其化湿;生姜、大枣调理脾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风寒得解而寒热除,湿浊可化,气机通畅而闷痛消,胃肠协调而吐泻止。如《医方集解》云:“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散,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皮,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茯苓、白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藿香90克,紫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0克,炒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桔梗、炙甘草各60克。为散剂,每服6克,用生姜、大枣汤送服。现多制成丸剂、酊剂、或汤剂。汤剂用量按病情酌定。

加减应用: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而解表散寒之力略逊,若欲取汗应加盖衣被。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其解表;肝郁脾虚者酌加柴胡、郁金、太子参;肝胆湿热者酌加茵陈、金钱草、大黄;瘀血阻络者酌加赤芍、丹参;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

2.治疗急性胃肠炎 [胡静珠.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急性肠胃炎56例.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77]

治疗5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口淡,舌苔白腻或黄腻。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WBC(+~)]。

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藿香20克,白芷15克,生姜10克,紫苏10克,茯苓15克,半夏曲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大枣2枚,苦桔梗10克,甘草10克。热邪盛者,可去白芷、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等温燥之品,酌加青蒿、佩兰、荷叶、西瓜翠衣之类。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

结果:痊愈41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

3.治疗夏季急性肠炎 [诸葛丽敏.藿香正气散治疗夏季急性肠炎临床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3):18]

治疗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以藿香正气散汤剂为主:藿香15克,佩兰15克,川厚朴6克,白芷9克,姜半夏12克,青皮6克,陈皮6克,茯苓12克,大腹皮6克,生甘草3克,红枣15克,紫苏9克,桔梗6克。若畏寒发热明显者,加荆芥、防风;湿盛者,加薏苡仁、扁豆花。每日1剂,水煎服。若脱水严重可配合输液治疗。对照组用诺氟沙星(氟哌酸)胶囊0.2克,每日3次,严重者加庆大霉素针16万U加入液体中静脉点滴,同时给予静脉补液。均3天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治愈39例;好转8例;无效3例。对照组分别为25例,15例,10例。

4.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李雄亮.藿香正气散合戊己丸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3):1921]

治疗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两组病例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期间停服其他一切药物。

治疗组:用藿香正气散合戊己丸加减:藿香10克,苏梗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20克,白术20克,厚朴20克,白芍30克,香附20克,神曲20克。

脾胃偏寒者加吴茱萸10克,黄连6克;肝胃热甚者加黄连10克,吴茱萸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对照组:用甲氰咪胍片0.4克,每日3次,硫糖铝片1.0克,每日3次,庆大霉素片8万U,每日3次。以上2组均4周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治愈90例;好转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2%。HP消除率占86%,HP根除率为70%。对照组分别为60例,28例,26例。总有效率占73%。HP消除率为62%,HP根除率为32%。3年后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治疗组复发14例,占16%,对照组复发18例。占30%。

5.治疗妊娠恶阻 [南万青.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妊娠恶阻33例.四川中医,1998;16(11):33]

南万青用藿香正气散治疗妊娠恶阻33例,均为中度及重度呕吐。经服药1剂后症状减轻,4剂后痊愈者23例;2剂后呕吐减轻,6剂后痊愈者8例;2例服药后效果不详。

【研究进展】

对肠平滑肌的影响[周雪仙,等.藿香正气丸(水)对肠平滑肌的作用.中成药研究,1984,(5):18]

周雪仙的实验表明,本方能显著抑制离体兔肠平滑肌的自发运动,如本方作用时间短,肠管自发运动尚能恢复,若作用时间超过5分钟,肠段的自发运动即不能恢复。对于水杨酸毒扁豆碱或氯化钡所致的肠管痉挛,本方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维持时间长,换液后仍能继续起作用。兔或犬的载体动物实验,本方于十二指肠给药可对抗静脉注射毒扁豆碱所致肠管的痉挛性收缩,减低痉挛强度,缩短痉挛时间,并能缓解其所致腹泻及肌肉震颤。这些结果提示,本方可能是通过阻断M受体而产生解痉效果,且其与M受体之结合也较牢固。由于离体肠管试验当于浴槽加入妥拉苏林并不能阻断本方的抑制作用,提示本方的上述效果不是通过α受体而起作用的。

四、香砂六君子汤

【方名】 香砂六君子汤

【来源】 出自《古今名医方论·卷一》。

【处方】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七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木香七分,砂仁八分,上加生姜二钱。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 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 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症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方解】

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脾不运化,饮食入胃,胃难受纳,故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脾主升清而运化水湿,脾胃虚则升降失常,水液不得运化,故气虚肿满。本证虽为脾胃之虚所致,但虚中有挟实之候。在补虚之中又要祛实。本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四君子汤,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加陈皮、半夏,为六君子汤,有理气燥湿的作用。再加木香、砂仁,故名“香砂六君子汤”,更加强理气化滞的作用,且茯苓与半夏、砂仁为伍,一者渗湿,一者燥湿,一者化湿。本方主要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人参3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2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生姜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若脾阳不振,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若胸膈痞满者,加用枳壳,厚朴以行气宽胸;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加用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加党参改用人参,加黄芪、大枣;若肾阳不足,腰膝酸软,加附子、肉桂、吴茱萸。

2.治疗慢性胃炎 [庄 柏.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100例.中国中西医脾胃杂志,1999;7(1):59]

将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1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60例。其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110例。治疗组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木香、茯苓、白术、黄连各15克,砂仁、甘草、陈皮、半夏各10克,党参、蒲公英各20克,生北芪30克。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4个疗程。对照组常规使用猴头菌片,维酶素片,维生素B6片,嗳气恶心者加吗丁啉及其他对症处理。

结果:治疗组痊愈57例:好转30例;无效13例。对照组分别为28例;17例;15例。HP阴转情况:治疗组71例转阴者53例(74%);对照组39例转阴者5例(13%),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3.配合洛赛克治疗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 [董建华,等.香砂六君子汤配合洛赛克治疗十二指肠溃疡96例.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0):462]

治疗共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64例。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病病史及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均经过胃镜确诊。

治疗方法:对照组每日早晨空腹吞服20毫克奥美拉唑(洛赛克)胶囊,连服4周;治疗组每日早晨空腹吞服20毫克奥美拉唑(洛赛克),同时加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神曲15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4周。胃脘冷痛,四肢不温者加吴茱萸、干姜;吐酸者加海螵蛸、煅牡蛎;疼痛剧烈难忍者加白芍、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