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34

第34章 呕吐 (5)

第4章 呕吐 (5)

蓄饮的呕吐,一般是呕痰呕水,不常呕食,而且也不是天天呕,而是呕出一些宿水宿痰之后,再过一段时间,又蓄到一定程度,再重新呕吐。这样的呕吐,容易使人和其他原因所致成的“反胃”—如癌瘤等相混淆,往往抓不住病因,掌握不了重点,以致药不对证,缠绵难愈。因此还要掌握痰饮呕吐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反胃之间的鉴别法。

痰饮呕吐,往往在将呕的前几天,口渴贪饮,饮不解渴。这是痰饮积蓄到一定程度,影响消化道腺体分泌功能的缘故,是将要出现呕吐的先兆。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的呕吐,呕后常感觉到口中多少有些干渴,这是因为呕吐会耗伤胃中津液的缘故。痰饮呕吐,呕后痰饮虽然去了,口中不干不渴,像未曾呕吐一样,这也说明是蓄饮。这是痰饮未曾全部呕出来,而且呕吐之后,水饮又继续浸渍人胃的缘故。

先渴后呕,或者呕吐之后反不渴,以及胃脘痞硬、头晕眼花、心慌心跳等症伴随呕吐而出现,都证明是水饮,用前面所讲的小半夏汤止呕,再加入一味茯苓把陈旧的积水渗出,这个方子就叫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12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水煎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蓄饮是很有效的。但是,有些比较顽固的蓄水证,渴而呕,呕后又渴,又饮水,又呕又渴,反复不已,这说明水饮不是呕一两次就呕尽了。水饮既然顽固难除,单靠小半夏加茯苓汤就不行了,还需要在除水的方剂中加上能促使胃吸收水饮的药物——如白术,才能彻底治愈。如古方中的猪苓散就是这样一张方剂。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

以上共研成细末,每次温开水冲服10~15克,每日服3次。上述的这些治疗蓄饮呕吐方,都是一些常用药,简单方,平淡无奇。正是由于平淡无奇,容易被人瞧不起,致使本来不是难治的一些病,却去追求大方、怪方、贵药、怪药,结果越治越重,或弃而不治,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

五、颜正华治疗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经验 [张 冰,等.颜正华教授治疗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经验介绍.新中医,2004;36(12):7—8]

颜正华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药教学与临床6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有较深造诣。

反流性胃炎、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胃液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或食管,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的病理过程。中医学无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应归属于胃脘痛、反酸、胸痛、呕吐等范畴。

1.疏肝和胃

胃脘、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胀闷不适,常见诱因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逆犯胃。肝主疏泄,以条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脾升胃降,肝气条畅,乃相因相用。肝胃一荣俱荣,一伤俱伤,生理上互相促进,病理上则互相影响。颜教授临床将肝胃失和归纳为三种原因:一是多数病人先有精神刺激,脘腹不适随即出现。即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致脾胃升降失调,出现“木不疏土”。症见:脘腹胀痛、烧心、纳差、呃逆。二是肝气横逆,脾胃失和,浊气上逆,即“木横克土”。症见:脘腹胀痛窜及胁肋、反酸、呕逆、嗳腐。三是饮食失节,脾胃失健,升降失枢致肝失条达,即“土壅木郁”或“土虚木贼”。

症见:食少纳呆,胃脘隐痛、胀闷,泛酸,呕恶。因此,反流性胃炎、食管炎主要病机不外肝胃失和。治疗关键是肝胃同治,各有所重。颜教授擅用理气疏肝、通降和胃,肝胃同调法。选择药物忌刚宜柔、升降相因,药性以轻灵、流通见长。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柴胡、香附、川楝子、佛手、香橼疏肝解郁,条达肝木;以陈皮、木香、赭石、旋覆花、甘松、绿萼梅、谷芽、麦芽、枳壳降胃逆、通腑气、调脾胃;重用白芍15~30克配甘草,缓肝急,柔胃阴,与理气药相辅相成,缓解肝胃上冲之逆气。此外,可据症调整左金丸之黄连、吴茱萸比例,有效抑制反流。如肝郁化火用黄连、吴茱萸6∶1,寒邪盛则1∶6,寒热不明显3∶3。或以黄连炒吴茱萸,也可用海螵蛸、锻瓦楞子以加强制酸效果。

2.通腑降胃

腑气相通,以降为和,通肠腑降胃气,事半功倍。颜教授认为反流现象是胃气夹肝胆浊气上逆所致。胃乃六腑之一,胃气上逆不仅与肝郁密切相关,与腑中浊气不降亦相关。治宜舒畅肝气,通降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胃浊降则脾气升,中焦枢转得利,肝胃协调,诸症则消。反之,则影响脾脏升清,且横窜致肝失疏泄。凡肝胃不和、脾胃不和或胆胃不和,均应在疏肝调气中辅以通腑降浊,使中焦气机顺畅,还胃受纳之功。颜教授治疗伴便秘者,常用瓜蒌、决明子、当归、郁李仁、枳实、槟榔、大黄等,不囿于攻下或润下,辨证灵活用药,驱浊外出。

3.活血治胃

颜教授临证善于观察病人气血,他认为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疗效与气血运行通畅与否直接相关,只注重理气而失察脉络血行,则会延缓病情恢复。反流性胃炎病人病程日久,久病入络,气血失和,瘀血阻滞;又因肝气郁结,气滞血停,血瘀胃络,气血相因相果,使病症加重难愈。临床常见病人胃脘痛持久、顽固,入夜尤甚,均为气滞血瘀所致。理气勿忘活血,治胃勿忘活血。常配川芍、赤芍、白芍、丹参、延胡索、失笑散、当归、大黄、乳香、没药等,根据瘀血之轻重选用药物。

六、孙喜才对化疗胃肠道反应的治疗经验 [何群英,等.孙喜才教授对化疗胃肠道反应的治疗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1):58]

孙喜才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中西医结合贡献奖”,是全国第3批、陕西省第2批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学验俱丰,擅治脾胃病,每获佳效。

1.病因病机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临床常见。孙教授认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归属中医脾胃病如呕吐、反胃等病证范畴,辅以中药治疗能有效减轻或消除胃肠道反应,使化疗方案能按计划顺利进行。孙教授认为此病症的病因与外感、内伤、饮食失节关系不大,主要与脾胃虚弱有关。由于化学药物攻伐太过,攻邪伤正,导致脾胃虚弱,胃气大伤,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故见食欲极差,恶心,呕吐等症。临床表现常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脾胃虚弱,木侮于土,故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造成肝旺、脾虚、胃实。肝旺乃肝郁气滞,肝气化火,肝气横逆,肝阳上亢,肝阴不足;脾虚乃脾气虚,脾阳虚;胃实乃食积,痰湿。

2.辨证施治

(1)疏肝、和胃、健脾,选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基本药物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

柴胡、白芍重在疏肝理气。柴胡味苦微辛,性微寒,入肝经,为疏肝解郁之要药,柴胡量大则散,量小性升,孙教授常用量为12克,取其散,意在疏理气滞;白芍性味酸甘,柔肝止痛,敛阴和营,二者配伍一散一收,颇符合肝的生理特性,因为“肝者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郁怒易于伤肝,肝郁易于化火,火为阳邪,易耗伤阴血,治疗上“火郁发之”,用柴胡辛散疏泄,白芍酸收柔肝养血。陈皮、半夏重在和胃理气,因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胃气以通降为顺,治胃恒求通降,半夏性味辛散温燥,入脾胃经,最善燥湿化痰,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呕,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半夏曲之分,孙教授喜用清半夏,取其和胃降逆燥湿止呕;陈皮性味辛温入脾胃经,善于理气燥湿,气行液行,二者配伍降逆理气燥湿。党参、白术重在健脾益气,党参性味甘温入脾胃经,健脾益气,为补益脾胃之要药;白术性味苦甘温入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党参、白术、陈皮、半夏配伍组成又体现了孙教授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学术思想,如升降同调,虚实同理,实为治胃之要旨。

(2)临证加减

①根据病人的主证不同,偏重于加强或和胃或健脾或疏肝。②根据病人临床主要以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胃气不降、胃气上逆最为突出,施治过程中,注意加强和胃降逆,除基础方中的陈皮、清半夏具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外,还要根据病因病性寒热痰湿的不同进行加减。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属寒,属寒者加砂仁、生姜;属痰饮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一般不选用,因将其加入中药汤剂中,外观棕色略泛红色,造成病人主观上不适或拒服;属湿者加用苏梗、佩兰,一般不选用藿香,因其味重,病人口服不容易接受。饮食入即吐多属热,属热者加用炙枇杷叶、竹茹;如有食滞者加用焦山楂、麦芽、鸡内金。③由于化疗药物对病人的胃肠道攻伐严重,恶心、呕吐伤津耗气,胃气大伤。剥脱苔时常可见,加用养阴生津的玉竹,麦冬;食欲极差者加鼓动胃气的葛根。④脾胃虚弱明显,益气健脾时,注意虚不受补,益气健脾药物如黄芪、党参用量宜小,少用或不用,次选配伍运用理气药如陈皮、木香等。⑤选药时注意药物的味道和不要引起胃肠道恶心呕吐的药物,如燥湿的苍术,消食的莱菔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