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29

第29章 腹痛 (7)

腹痛 (7)

治疗67例,并与胃苏颗粒冲剂治疗的25例作对照观察。表现为中上腹,剑突下或两侧腹隐痛不适,为钝痛,饱胀,嗳气,反酸,消化不良等。碱性药物可暂时缓解疼痛。或有食欲缺乏,疲乏,贫血等。腹部体格检查无特殊异常;胃酸分泌功能可降低或增高。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确诊。

治疗组用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各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浙贝母10克,海螵蛸30克,蒲公英15克,佛手片12克。

腹痛腹胀加神曲15克,青皮6克,延胡索12克;腹泻加广木香10克,山药20克;便秘加大黄10克;失眠加夜交藤30克;疲乏加黄芪30克。每日1剂,水煎服。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胃苏颗粒冲剂,每次5克,每日3次,口服,疗程同上,最多2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痊愈42例;有效22例;无效3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12例,7例。

3.治疗胃脘痛 [赵永强.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分析.中医药研究,2002;18(5):22]

治疗胃脘痛病人73例,治疗用四逆散加味。若肝气郁结者加青陈皮、郁金、紫苏梗、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理气和胃止痛;肝胃郁热者加黄连、丹皮、山栀子、蒲公英等以泻肝清火,和胃止痛;胃气上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半夏、陈皮等理气降逆,和胃止呕;食积气滞者加砂仁、槟榔、蔻仁、莱菔子、焦楂、神曲等化湿和胃;气滞血瘀者加九香虫、失笑散、丹参饮等以行血散瘀,亦可加大黄逐瘀通腑;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白芍、五味子、玉竹等养阴,缓急止痛;脾胃虚寒者加淡吴茱萸、高良姜、桂枝等以温胃散寒。

结果:显效20例;有效49例;无效4例。

4.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 [钱泽全,等.四逆散加味治疗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20例疗效观察.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1):22]

治疗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

治疗组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以多潘立酮(吗丁啉)片口服治疗,2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0%,2组有效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0.39,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和好转19例中,复发2例,复发率10%;对照组治愈和好转14例中,复发5例,复发率36%。

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5.治疗肿瘤疼痛 [汤岳龙.四逆散加味治疗肿瘤疼痛13例.国医论坛,2002;17(1):7]

治疗13例,其中胃癌5例,结肠癌4例,肝癌2例,胆管癌、胰腺癌各1例;9例为术后住院病人,4例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的住院病人。治疗方法是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口服四逆散加陈皮、半夏制剂,方中药物用量均按原方比例严格配制为颗粒剂,每天7.5克,分早、中、晚3次口服。根据体质及服药后反应适当增减剂量,最大量每日15克。

结果:服药2周后,根据病人疼痛、睡眠、情绪、饮食、二便、止痛剂应用情况评判积分。积分>15分者,为疼痛症状消失,全身症状好转,可停用西药止痛药;积分>10分者,为疼痛及全身症状减轻,西药止痛药可减量1/3~1/2;积分<10分者,为疼痛及全身症状好转,仍用止痛药。

结果应用四逆散加陈皮、半夏方后,积分>15分3例,>10分5例,<10分5例。所有接受本方药治疗者均无不良反应及特殊反应。日本汉方研究者认为,方中加入陈皮、半夏可增强其止痛安中,调整胃肠道功能,缓解痉挛,提高痛阈,有助消化、促排泄的功能,可治疗胃肠道各种器质及功能性疾患引起的腹痛、腹胀、大便不畅以及自律神经功能紊乱等疾患。

【研究进展】

1.对胃溃疡及胃肠功能等作用研究 [王梦,等.四逆散提取物对胃溃疡及胃肠功能等作用研究.江苏中医药,2003;24(9):55]

本实验观察了四逆散提取物治疗胃溃疡及对胃肠功能的作用。

方法:采用应激性胃溃疡实验、胃排空实验、小肠推进实验、醋酸扭体实验和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实验来观察四逆散提取物的作用。

结果:四逆散提取物具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胃溃疡作用,能促进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并具有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及增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小鼠入睡数的作用。

结论:四逆散提取物具有抗溃疡、增强胃肠动力、镇痛和催眠作用。

2.对小鼠胃肠运动影响的拆方研究 [胡晨霞,等.四逆散对小鼠胃肠运动影响的拆方研究.中医药学刊,2004;22(5)]

研究四逆散及其拆方组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探讨其组方的合理性。

方法:通过小鼠胃内色素残留率及小肠推进比,观察四逆散及其拆方组对小鼠胃肠运动抑制和亢进模型的影响。

结果:四逆散全方组既能拮抗阿托品引起的小鼠胃肠运动减弱,又能拮抗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胃肠运动加速。

结论:四逆散对小鼠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3.对脂肪肝病人降脂作用的研究 [彭汉光,等.加味四逆散对脂肪肝患者降脂作用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793]

彭汉光探讨加味四逆散对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是将73例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3例给予加味四逆散(由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白蚤休、连翘、柴胡、白芍、丹参、甘草、虎杖等13味药组成)治疗。

对照组30例给予东宝肝泰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总疗程均为2个月。在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血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血黏度。

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77%,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加味四逆散可明显改善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病人临床症状、血脂及血黏度。彭汉光[彭汉光,等.加味四逆散治疗脂肪肝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31]还探讨了加味四逆散在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复合致病因素造成大鼠脂肪肝模型,以加味四逆散为治疗组,脂必妥片作对照,观察加味四逆散对模型大鼠的影响。

结果:模型组大鼠肝重增加,肝脏脂变严重,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

结论:加味四逆散能显著改善上述病理变化,降低TC、TG,升高HDL-C。

六、良附丸

【方名】 良附丸

【来源】 出自清代谢元庆《良方集腋》。

【处方】 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等份。

【用法】 上两味须要各研各储,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立止。

【功能】 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 气滞寒凝证。胃脘疼痛,胸闷胁痛,畏寒喜热,以及妇女痛经等。

【方解】

本方治证为肝气郁滞,胃有寒凝所致。气滞寒凝,不通则痛,故胃脘胸胁诸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行不畅,故可见痛经。气滞宜行,寒凝宜温,治宜行气疏肝,温中祛寒之法。方中高良姜味辛大热,温中暖胃,散寒止痛,且用酒洗,以增强其散寒之力。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且用醋洗,加强入肝行气止痛之功。两药相配,一散寒凝,一行气滞,共奏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功。以米饮汤、生姜汁、食盐为丸者,取其和胃之意。气行寒散,胃气畅调,其痛自止。

【现代运用】

1.现代用法 高良姜9克,香附9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本方治肝胃气痛之偏于寒者有效。这两药的效能,良姜长于温胃散寒,香附长于疏肝行气。一般用量大多相等,取其互相协助,但因寒而得者,良姜可倍于香附;因气而得者,香附可倍于高良姜。”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饮食生泠,胃脘痛甚,形寒喜温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茱萸等以加强温中祛寒之力;偏于气滞,起病于忧恚,胸胁胀闷较甚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木香、砂仁、川楝子、郁金等以增强其行气止痛之力;痛经者,可酌加当归、川芎以和血调经止痛。

2.治疗胆道蛔虫症 [李知文,等.良附丸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30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6):1617]

治疗30例。均由B超检查及大便常规蛔虫卵(+)确诊。

治疗方法以良附丸加味组成:高良姜10克,生香附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茵陈30克,黄柏10克,使君子12克,川椒6克,半夏10克,炒山楂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合并胆系感染者加金钱草30克,生川军10克,芒硝10克;胆管死蛔虫残留者在腹痛消除后原方减川椒、使君子,加郁金20克,牡蛎30克,枯矾6克。6剂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个别3个疗程,急性期不能进食者,可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结果:痊愈27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其中4例胆管内残留死蛔虫,继服原方加减后排除。

3.治疗慢性胆囊炎 [贾瑞,等.加味良附丸治疗慢性胆囊炎58例.内蒙古中医药,1996;S1:102]

治疗58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表现为右胁肋部疼痛,情绪变化时加重,厌油腻。其中45例病人有胃脘痛,喜热饮食;15例伴有泛酸,饮食不佳,脘腹胀满疼痛;55例病人胆囊区压痛明显。

治疗用加味良附丸:香附15克,高良姜20克,郁金30克,柴胡20克,赤芍18克,白芍18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丹参25克,官桂10克,吴茱萸10克,炒莱菔子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川厚朴20克,香橼15克。

伴腹胀者加炒干姜20克,枳实15克,乌药10克,木香15克;泛酸者加煅瓦楞子30克,浙贝母15克,乌贼骨10克;疼痛较重者加川楝子20克,元胡20克;消化不良者加白蔻10克,焦三仙各30克。

结果:痊愈43例;好转15例。

4.治疗慢性胃炎 [李满庆.柴胡良附煎治疗浅表性胃炎45例.陕西中医,1994;15(1):26]

治疗45例,经胃镜确诊。

药用:高良姜8克,香附子12克,柴胡、枳壳、川楝子、青皮、延胡索各10克,白芍、麦芽各12克,郁金9克,甘草4克。每日1剂,水煎服。若气滞甚者柴胡、青皮用量增大;血瘀者加丹参、赤芍;兼湿热者加苍术、黄连;食滞者加莱菔子、神曲;胃阴虚者,高良姜减量,加玉竹、石斛;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加白及、大黄。

结果:治愈30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5.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李世德,等.加味良附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1985;(7):36]

用加味良附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

处方:香附20克,高良姜10克,党参20克,黄芪25克,莪术10克,柴胡15克,半夏15克,吴茱萸5克,茯苓20克,旋覆花20克,郁金20克,延胡索10克,枳壳15克,白芍2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溃疡加海螵蛸15克,儿茶5克,大贝5克;食管炎加黄芩15克;出血加白及15克,三七粉5克。

结果:痊愈30例;好转8例;无效2例。

6.治疗肠粘连腹痛 [邱峰,等.良附丸加味治疗腹腔术后肠粘连引起腹痛22例.吉林中医药,2000;(4):41]

治疗22例,均为腹腔病变术后肠粘连引起腹痛之病人,术后最长2年,最短3个月。

证见:脐周腹痛绵绵,得温则减,时感腹胀,遇寒、情绪波动症状易反复,口淡不渴,舌体较胖,边有瘀斑,苔白滑。

治疗用良附丸加味。基本方:高良姜9克,香附9克,吴茱萸3克,干姜9克,砂仁5克。每日1剂,水煎服。

若阳虚寒甚则加荜澄茄4克;气滞加木香5克,厚朴5克,陈皮5克;气虚加党参18克,黄芪18克;舌有瘀斑加丹参等活血化瘀药。15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显效1例;有效15例;无效6例。

【研究进展】

治疗胃脘痛的研究[刘发,等.良附颗粒治疗胃脘痛的试验研究.中成药,1999;21(8):417]

良附颗粒为由高良姜、香附两味药组成,依药典良附丸成分比例制成的新剂型。实验表明它具有:①抑制大鼠应激性溃疡和阿司匹林致胃溃疡的发生,使溃疡总长度明显缩短;②减小乙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抑制率为28%~57%;③抑制胃肠蠕动,降低胃酸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④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抑制率为21%~29%)和减轻角叉莱胶致小鼠足跖肿胀。作用均强于良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