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01

第1章 胃痛 (1)

第1章 胃痛 (1)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因其病变位于中脘,心口之下,故胃痛在古代文献中也常称为“心痛”或“心腹痛”“心胃痛”,民间也俗称“胃口痛”或“心口痛”。胃痛病名始见于《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唐代孙思邈将胃痛病因证治归属于“九种心痛”,后世医家多宗“九痛”之说,金元时期丰富了胃脘痛的病因证治,明清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正讹纠偏,使胃痛的辨证治疗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关于胃痛的病名、部位、疼痛特点及致病原因

1.《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

这是最早提出胃痛的病名及伴随的症状。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顺。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可因食物在胃肠的停滞,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甚则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浊气在上,则生胀。”若胃气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最早对胃痛的病变部位进行了准确的描述。

3.《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4.《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凝溧且至,非时水冰……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

以上两条提出了寒邪侵入人体是引起胃痛的原因之一。若外感寒邪,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胃;或饮食生冷,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寒邪停留。因寒邪凝结,阻滞气机,故收引作痛。其痛多暴作,疼痛剧烈而拒按,并有喜暖恶凉,苔白,脉弦紧等特点。受寒深则寒凝加重,故其痛也增;得热寒散,其痛可缓。

5.《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最早论述了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是导致胃痛的一个常见原因之一。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或食物生硬难化,超过了机体的消化能力,停积于胃脘,可损伤脾胃。胃伤则胃气壅滞,脾伤则脾运失职。故食滞胃脘,阻滞气机而胃脘部胀痛拒按,胃气上逆而为嗳腐、呕恶;进食则积增而痛著,吐后积减则痛缓。

6.《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

7.《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之发……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数为后,甚则心痛,胁,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肿身重。”

以上两条最早和较全面地概括了痰湿所致的胃痛腹胀之证,也是胃脘痛的常见证型之一。本证多因嗜饮酒浆,暴饮湿盛,伤及脾胃;或居处卑湿,或冒雨涉水,或天时湿盛,致水湿中阻而致胃痛。

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心下痛论治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小建中汤所主之证,均系虚劳所致,此言虚劳,即指中焦虚寒,阴阳不和。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不得温煦,寒主收引,故脘腹时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脾虚则失生化之源,而无水谷之精以濡养脏腑,四肢百骸,致生虚劳里急,心悸而烦,甚则虚劳发热等。

东汉医家张仲景所创立的小建中汤为甘温补虚代表方剂,用于虚劳病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者为宜,使用时以胃脘时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滑等为辨证要点。本方之“甘温除热”,是对阴阳失调所致的虚热,每因劳累后发作或加重,伴神疲肢冷者,亦常应用。若里寒重,可改桂枝为肉桂,或加花椒,气滞者加木香,便溏者加白术。

本方加黄芪名为“黄芪建中汤”。应用于小建中汤证兼阳虚发热,自汗盗汗,四肢倦怠,神疲短言等症。

3.《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上条文论述了少阳证兼有阳明里实热证所致的胃脘部胀满、疼痛,临证时用大柴胡汤治疗。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合小承气汤去厚朴,并加芍药组成,是以和解少阳为主,轻泻热结之方。

4.《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近,大建中汤主之。”

本条文论述了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寒邪凝滞中焦,气血不通,阳气不布,胃失和降所致的脘腹剧痛且冷,四肢厥冷,呕不能食等症,用大建中汤治疗。本方有温中散寒,降逆止痛的作用,且温中散寒之力较强,常用于虚寒性胃痛、腹痛、呕吐、虫积、疝瘕等。以脘腹剧痛且冷,痛不可近,舌淡苔白滑,脉细紧为辨证要点。

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之说

《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

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所说九种心痛应该是引起九种心痛的原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云:“九痛丸:治九种心痛。”,所以九种心痛之说从汉代即有之,但张仲景有方无症。张仲景其九痛丸方药组成为: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一两,干姜一两,吴茱萸一两。方中附子、巴豆散寒冷而破坚积;狼牙杀腹中之虫,而主胸下积癖;吴茱萸温肝止痛,专主心腹冷痛;干姜温中守而不走;人参理中气而补胃气。合而用之,共奏“温中散寒,开结逐瘀,杀虫止痛”之功。临床多用此方治疗寒积,蛔厥和顽痰冷饮,瘀血结聚而致胃脘及心腹疼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从组方来看九痛丸只能治疗虫积及寒积心痛。

四、陈无择《三因方》痛在中脘,非心痛也

《三因方·九痛叙论》:“夫心痛者,在方论则曰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若真心痛,则手足青至节,若甚,旦发昼死,昼发夕死,不在治疗之数。方中所载者,乃心主包络经也。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鬲于中,食饮遁疰,变乱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治之当详分三因,通中解散,破积溃坚,随其所因,无使混滥。依经具录诸证,以备治法云尔。”

早在宋代陈无择已认识到胃痛非心痛,所谓的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若甚,旦发昼死,昼发夕死,则为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同时还认识到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劳逸为本病的致病原因。这与现代的认识完全一致。

五、李杲《东垣试效方》心胃痛、脘痛之说

金代·李杲《东垣试效方·心胃及腹中诸痛论》:“夫心胃痛及腹中诸痛,皆因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言得炅则止,炅者热也。以热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脏位有高下,治之者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于心包络也。前人以良姜、菖蒲大辛热之味末之,酒醋调服,其痛立止,此折之耳。真心痛者,寒邪伤其君也,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脘痛者,太阴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类主之。”

金代医家李杲提出由于寒邪所伤的部位不同,分别有厥心痛、真心痛及脘痛,列举了相应的治法。提出了由于中气不足,才使寒邪乘虚客之而致病的理论。

六、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瘀血作痛

《丹溪心法》:“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

元代医家朱丹溪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致气滞不畅,血流滞涩,久而成瘀。瘀血阻于胃络,不通则痛。瘀为有形之邪,其疼痛特点为痛有定处,夜间较重。若瘀伤脉络,血不归经,则呕血便黑。治疗上可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

七、朱丹溪《丹溪心法》心痛即胃脘痛之说,对后世造成混淆 《丹溪心法》:“心痛即胃脘痛。”

朱丹溪提出“心痛即胃脘痛”之说,可能是受《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以及二者病变部位接近的影响而提出,对后世造成了混淆。

八、王肯堂《证治准绳》心与胃各一脏,心痛非胃脘痛

《证治准绳》:“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历代方论,将二者混同叙于一门,误自此始。”

明代医家王肯堂认为胃脘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但胃痛非心痛,《内经》把胃痛归于心痛之内,并与真心痛又有区别,心腹痛是指从胸部到腹部的疼痛,这是部位的概念。它又可以分为胸痹心痛、胃心痛与腹心痛。胸痹心痛即相当于现代的冠心病心绞痛,胃心痛即胃脘痛,腹心痛即腹痛。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心腹痛门》中分别列了心痛候、心腹痛候与久腹痛候,这说明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九、万密斋《保命歌括》当心而痛者有三病:胃脘痛、脾疼、胸痹

《保命歌括·心痛》:“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故经云胃脘当心而痛。时人未知此义,见其痛在心所,乃呼为心痛也。其在当心而痛者有三病:曰胃脘痛,曰脾疼,曰胸痹。当各求之。胃脘痛者,腹胀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脾疼者,心下急痛,食则呕,腹胀善噫。胸痹者,喘息咳唾,胸背痛。《金匮》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明代医家万密斋认为胃脘痛非心痛,当心而痛者有三病,即胃脘痛、脾痛及胸痹。胃脘痛与脾疼二者有一定的联系,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而胸痹是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的名称,包括了以前的“卒心痛”、“厥心痛”及“真心痛”的称谓。

十、张景岳《景岳全书》胃脘痛非心痛,以理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