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52

第52章 儿科病证针灸医案 (4)

第六章 儿科病证针灸医案 (4)

本组针刺取穴处方,取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通调脾胃,使脾气得输,胃气得降,具有健脾升阳之功;长强穴为督脉络穴,可健脾固肠止泻,具有总督全身阳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功能。天枢穴为大肠经之募穴,能理气消滞,疏调气机,调节胃肠运化与传导之功能;四缝穴为经外奇穴,针刺四缝穴可健脾、益胃、调理肠道气机,分清泌浊,达到止泻效果;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有清热利湿之功效;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具有祛风清热之功;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理气降逆之功;合谷、曲池、内关协同主穴,清除脾胃湿热而止泻。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补脾、散寒除湿之效,为脾虚寒湿型腹泻治疗之配穴,神阙穴属任脉,穴性温补元阳,苏厥固脱,可运肠胃气机,化寒湿积滞,而采用温灸神阙穴方法,可以疏通经络,通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以达到正气充足,阴阳平衡。诸穴共奏,健脾益胃,恢复脾胃之正常运化功能,而取得良好疗效。

七、流行性腮腺炎

(一)王登旗医案

曾某某,男,3岁。1989年8月2日初诊。

主诉:(代诉)左腮部肿痛8天。

病史:患孩发热已8天多,恶心头痛,呕吐,不欲饮食,左腮部及耳下脓肿,压痛明显,局部发红,体温偏高,曾到广西区人民医院诊治,诊断为扁桃体炎。服中药、注射青霉素7天,病证未减,且右侧腮部亦有肿胀,至今发热未退,体温39℃以上。最后请该院儿科主任会诊,诊断为急性腮腺炎。建议停注射青霉素,另开西药(未服)。当天晚上来住处要求针灸治疗。

查体:发育及营养中等,双侧腮腺部肿大,左侧较右侧为大,局部发红,咽部充血。压痛明显,咀嚼困难,发热,体温:39.6℃,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诊断:痄腮(腮腺炎)。

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

配穴:少商、商阳、角孙、下关、翳风。

操作: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用毫针强刺激手法,不留针;然后在少商、商阳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用壮医药线点灸角孙、下关、翳风等穴。

第二天诊,其母代诉:昨晚针灸后,腮肿大减。今天下午热退,两腮腺肿明显消失。1周后随访,患孩于8月3日晚针灸后诸症消失,一直未复发,共2次治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登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验案之一。王登旗生平见感冒。

痄腮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外感风热疫毒之邪,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颊部,络脉壅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耳下腮颊部一侧或两侧漫肿,坚硬作痛。病邪在表,则有发热恶寒,咽部充血,苔薄黄,脉数之症。腮颔乃少阳经脉所过之处,邪蕴少阳经络,故腮肿疼痛,咀嚼困难。

治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法。取督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刺采用泻法。实践证明,针灸治疗本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应用此法共治疗5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大椎穴为督脉经穴,主一身之阳气,此穴又是诸阳之会,故有宣阳解表退热,振奋全身阳气的作用;合谷、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谷、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二穴具有疏风解毒,消退热邪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土穴,有强壮益气之效,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促进气血运行和功能恢复。少商、商阳为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病在脏者,取之井”之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滴,有解表散邪,清热解痛,宣肺利咽、消肿作用。用壮医药线点灸角孙、下关、翳风等穴,更可加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二)杨卫华医案

王某某,男,7岁,学生2001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3日来持续高热38.5℃,两膝部肿痛。症见:两侧腮部漫肿无际,酸胀疼痛,咀嚼困难,食欲不振、面赤、咽红、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脉滑数。诊断为腮腺炎。

治疗:患者坐位,取耳尖、少商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点刺,出针后挤出鲜红血液5~10滴,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每日1次。其中耳尖,如单侧发病取患侧,双侧发病取两侧,少商不管哪侧发病,每次左右都取。取双侧耳尖、少商点刺放血,挤出鲜红血液5~10滴,每日1次。2诊后肿痛基本消除,体温降至正常。共治疗3次而愈。[杨卫华.耳尖、少商点刺放血治疗腮腺炎60例.针灸临床杂志,2003;(10):42]

评析:本案为杨卫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验案之一。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其病因病机为风温之邪以及胃热炽盛所致。发病年龄多见于5~9岁的儿童。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风温为阳邪,最易化热,感受风温,上先受之,胃热积聚不得宣泄,上冲于腮部,经络塞滞,气血流通受阻,积聚成肿块,故表现为双侧或一侧耳下腮颊部漫肿坚硬作痛,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若受邪较重者,则可伴有睾丸轻微肿痛。耳为宗脉所聚,耳部经络与全耳有着广泛的联系,少商为肺经穴,《针灸资生经》曰:“少商治腮颔肿”。故耳尖、少商快速点刺放血,在于通其经络,使“火郁发之”。驱邪外出,邪有去路,郁热肿胀得以宣泄,肿块很快得以消散,而疾病痊愈。另外,因发病多为儿童,治疗当中,容易哭闹,不能很好配用快速点刺放血疗法,操作简单,无副作用,也不需更多的配合。正适合于儿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三)熊银松医案

刘某,男。4岁,患儿发热2天,体温39.5℃,右侧耳垂周围肿胀,边缘不清,触之患儿哭闹,腮腺管口红肿,诊为流行性腮腺炎。由于患儿不配合,故待患儿睡觉后对右侧耳尖穴施灸。

治疗: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病人患侧,右手持1根火柴棒。对准患侧耳尖穴,擦燃后迅速点烧于穴位皮肤上,一点即起,以发出清脆“喳”的响声为准,点灸时有一过性疼痛,局部皮肤轻度灼伤,可不作处理。次日复诊时,体温正常,无感染,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右侧耳垂周围肿胀消失告愈。[熊银松.火柴灸耳尖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0例.中国医刊,1995;(10):47]

评析:本案为熊银松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验案之一。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颌肿、大头瘟”,中医认为风热时毒或湿热蕴结郁阻少阳、阳明之经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塞,散结消肿。《针灸大成》云:“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医学入门》云:“实者之使邪随火气而发散之尸……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而外发,火就燥之义也。”火柴灸火力强而集中,操作快速,一过性温热刺激,借以“温以散之”。引热邪外泄,阳明经脉上循耳前,灸耳尖穴有解毒退热,调通经气,疏泄经脉气血郁滞之功。手足三阳经均连系于耳,阴经则通过它的别支(经别),合于阳经而与耳内通气,故灸耳尖穴对腮腺能起到消热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效。此法有取材简便,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病人痛苦少等优点,适于基层医疗单位在无其他设备时使用。

(四)尹克军医案

患者,男,8.5岁。患儿突然发热,耳下腮部弥漫肿痛2天,以感冒给予口服板蓝根冲剂及银翘片,量不详,继发双侧腮部呈弥漫肿大加剧,疼痛,咀嚼困难,口渴不饮,伴有头痛、呕吐。补体结合试验第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取双侧角孙穴,灸前将两耳尖部角孙穴所处的位置用刀片刮干净,嘱患儿取仰卧位憋气,此时用灯芯草一根,蘸麻油点燃后,快速对此角孙穴点灸,当听到“叭”一声响迅速拿开即可,同时让患儿张嘴调匀呼吸,每穴用同种治疗方法灸1~3次,2次/d,3天为一疗程,并注意隔离。用上法治疗,第2天诉腮部肿痛明显减轻症状缓解,经1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除,1周后痊愈。[尹克军.灸角孙穴专治小儿腮腺炎48例临床观察.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9;(02):63]

评析:本案为尹克军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验案之一。

腮腺炎是冬春季节小儿易于流行的疾病,其主要以发热、腮腺弥漫肿大疼痛为其特征。《疡医大全》云:“时毒痄腮,乃风寒郁热”。《疡科心得集》云:“此风温偶袭少阳,筋脉失和所致”。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行至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邪入少阳,经脉壅滞,气血运行受阻,致耳下腮部弥漫肿痛。点灸辨证治疗,能疏散少阳之经的风邪,运行气血,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无痛苦,患儿易接受,为治疗腮腺炎之良法。

八、小儿惊风

殷克敬医案

钟××,男,7个月,住西安市委家属院。1968年元月22日来院就诊。

主诉:(母代诉)发热3天,继之抽搐。

病史:3天前,给孩子洗澡后,当晚突然发热,次日晨6时许出现抽搐,抽时两目往右斜视,吐涎,抽搐口噤,一日发作数十次,过后如常。经服用退热药不效,故专乘来院邀余诊治。

检查:体质白胖,两目往右斜视,山根青黑,吐涎,抽搐口噤,一个小时内发作四次,持续抽搐约30秒至1分钟,过后如常,体温39.4℃。

诊断:急惊风。

辨证:外受风邪,郁而化热,小儿稚阳不受火迫而致。

治则:熄风清肝,活血解郁。

取穴:人中、百会、头临泣(双)、十宣(双)、太冲(双)、绝骨(双)。

人中、百会、太冲、绝骨四次,均以强泻手法施针刺之,每次留针30分钟。每3分钟行针得气一次。头临泣、十宣均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经连续施术治疗二次后,诸上症状消失。(引自《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小儿惊风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惊风一证,有因风生热者,有因热生风者。因风生热者,乃外风,风胜则热竭,散其风而热自解,所谓火郁发之,此风为本,热为标;因热生风者,乃内动之风,热胜则风旋,清其热而风自熄。所谓热者寒之,此热为本,风为标。

此例患儿,因外受风邪,郁而化热,小儿稚阳不受火迫,故选上穴施术治之,其由:人中穴为督脉、大肠经和胃经之交会穴,百会穴为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两穴相配合,施术可清热开窍,镇惊熄风;太冲穴为肝经之输穴,亦是原穴,绝骨穴为八会穴中之髓会,上两穴相配,施术可清热镇惊;头临泣穴为胆经、膀胱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施术可清热熄风;十宣穴施针刺之,可开泄热闭。上穴相配合,以症施展手技,可使风邪得散,火热得清,则抽搐得止矣。

九、五迟、五软

张遂康医案

林某某,女,5岁,新加坡,1991年12月27日初诊。

其父母代诉:至今患儿两下肢瘫痪,不会走路。患儿1987年4月生,第一胎,体重7斤2两,难产剖腹,产期有缺氧、胎儿窒息史,第3个月发热。第7个月癫样发作,四年来,一直靠西药控制其症状,大小便至今还不能自理,曾针灸、中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

诊见:形体消瘦,神色呆滞,智力低下,右手足瘫痪,颈腰软,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口角流涎,对痛反应迟钝,脉细弱,舌淡苔白。

脑电图:严重节律障碍,颞后和顶区伴有癫病灶,头颅CT:脑室周围、额叶、枕叶脑组织萎缩。MRI脑室扩大包括第3、4脑室,额叶脑积液池、皮质脑沟也增宽,脑白质密质模糊,深部脑核即基底节和丘脑同样不易分辨。

结论:大脑发育迟缓,尤其累及脑白质

诊断:小儿脑瘫(重度新生儿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