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50

第50章 儿科病证针灸医案 (2)

第六章 儿科病证针灸医案 (2)

治疗:针刺四缝穴。取穴方法: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刺法;常规消毒后用26号毫针刺入约1分深后出针,出血或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黏液,每日1次,每次刺1侧,两手交替,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药物。治疗1~3个疗程观察疗效。经治疗3次后,体温由38.5℃降至37.5℃,夜间咳嗽减轻,每次咳嗽仅数声。鸡鸣样回音减弱,咳痰已爽,食欲增加。治疗8次后体温降至36.5℃,咳嗽、鸡鸣样回音均消失,无腹胀及呕吐痰涎现象,二便如常。舌下溃疡痊愈,指纹色淡红,在风关内,舌苔薄白。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8.5×109/L,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痊愈出院。[徐振华.针刺四缝穴治疗百日咳46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6;(02):17-18]

评析:本案为徐振华治疗小儿百日咳验案之一。

百日咳,中医称为顿咳。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回声为特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且易出现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百日咳杆菌侵入呼吸道后,附着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上繁殖,使纤毛彼此黏着聚合,妨碍纤毛摆动。细菌毒素还可使纤毛麻痹,使呼吸道上皮细胞空泡形成,细胞核破裂和溶解。支气管黏膜广泛炎症,黏液分泌增多,纤毛被损害影响黏液的排除;以致黏液持续刺激支气管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剧烈的持续性咳嗽。

中医认为,百日咳是久咳损伤脾肺之气所致。小儿脾气虚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脾失健运,水湿不运,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便可出现咳嗽痰多。针刺四缝穴能起到健脾益气、消积导滞之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气健则肺气宣降功能正常,痰邪自去。诸症悉除。

三、小儿咳嗽

(一)李国旭医案

刘某,男,2岁6个月,1989年3月20日诊。症见咳嗽痰白,咳痰不爽,咳有痰声,低热,鼻塞流清涕,头汗多,夜卧不安,精神不振。查体温37.8℃,咽部微充血,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滑,指纹浮红。诊断:外感咳嗽。治宜宣肺通窍,清热祛痰。

治疗:取穴。三间。刺法:毫针直刺,稍捻转,不提插,进针0.3寸,留针30~60分钟,每10分钟稍捻转1次。每日1次,针刺双侧,4~5天为1疗程。治疗1次而愈。3日后随访,其母告知,患儿自针后咳嗽止,体温恢复正常。[李国旭.针刺三间穴治疗小儿外感咳嗽112例.中医研究,1997;(04):50]

评析:本案为李国旭治疗小儿咳嗽验案之一。

咳嗽是小儿外感后的常见症状,因外感风寒或风热,邪束肺卫,肺失清肃、壅遏不宣而致。《针灸大成》记载:“三间穴主治,胸腹满,气喘,伤寒气热,身寒结水。”张颖清的《生物全息诊疗法》记载:“三间穴在第二掌骨穴位群的肺穴,其主治肺、心、胸、气管下段、支气管等所发生的病变。”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体会到,三间穴确有明显的镇咳作用,部分病例有针到咳止之效。但临床上只适用于外感咳嗽无明显感染者,若出现肺部感染必须配用抗菌药。

(二)姜英医案

李某,男,3岁,1994年7月2日初诊。其母代诉:咳嗽、咳痰伴发热、鼻塞、咽痛3天,口服先锋Ⅳ及止咳糖浆后,体温降至正常,但仍咳嗽,咳痰,为白色黏痰,夜间尤甚。查体:T36.8℃,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性细湿啰音。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粗。舌淡苔薄白,脉浮。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为外感咳嗽。

治疗:取肺俞、风门穴,内伤咳嗽加脾俞穴,外感咳嗽加大椎穴,用小号火罐闪火法拔上述穴位,以罐内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准。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1次,咳嗽症状明显减轻,3次诸症消失,告愈。[姜英.背俞穴拔罐治疗小儿咳嗽50例.中国针灸,1997;(10):631]

评析:本案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姜英治疗小儿咳嗽验案之一。

小儿咳嗽,无论外感、内伤所致之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者,皆可发生咳嗽,在临床中小儿以外感咳嗽多见。《童百问》云:“然肺主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微者咳嗽”。治疗上应以疏通肺气为主。而拔火罐具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等作用。《本草纲目拾遗·卷二》中对火罐的效果阐述到:“罐得气,气于内,即牢不可脱,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小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在取穴上,以少而精为原则,肺俞、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背部腧穴,主一身之表。特别是肺俞穴为肺脏精气输注之处,在解剖上与肺脏属同脊髓节段分布。有人报道针刺肺俞穴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改善通气功能。因此取肺俞配风门施以拔罐共奏疏通卫气、温通肺络之功,以达宣肺止咳化痰之效。

四、小儿流涎

杨景柱医案

孙某,男,1岁。患儿于7个月时患鹅口疮,治疗痊愈后流口水不止,至今已5个月,曾服助消化药,亦无效果。有人说。一岁以后自然痊愈。现已1岁,仍流口水不止,每天用5~6块手帕均湿透。患儿精神好,发育正常,因口角处不停淌下涎水而致下颌微红,舌质淡润苔薄白。诊断:流涎症。辨证:脾虚湿盛,宜健脾除湿,用针刺治疗。

主穴:地仓透颊车。

治疗方法:由地仓穴进针后,针尖向颊车穴方向平刺,深度为地仓与颊车联线上的1/2~2/3。得气后做45°小幅度捻转,共30转出针,急闭针孔。5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再进行第2疗程,2个疗程无效者不再针治。

治疗经过:针1次后流涎明显减少,针3次后流涎停止,1个疗程痊愈。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杨景柱.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流涎症103例.陕西中医,1990;(12):551]

评析:本案为杨景柱治疗小儿流涎验案之一。杨景柱,1943年出生,河北保定人,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科联医学专家委员,河北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委员,河北中医杂志编委,保定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保定市等级医院评审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毕业于河北中医业校,1977年毕业于保定业余医大。自1959年随当地儿科专家张幸愚学习,精于儿科,尤其对治疗儿童腹泻、肾病、癫等有较深的造诣。善用针药配合的方法治疗疑难病症。取得市级科研成果5项,其研制的“薯蓣止泻膏”治疗婴幼儿腹泻有较好疗效。参与编写专著1部,在国家级刊物刊登论文8篇,在省级刊物刊登论文28篇,在国家、省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26篇,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6次。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穴,系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阳跷脉之交会穴。颊车,属足阳明胃经穴。二穴均有调整脾胃功能之作用。脾开窍于口,胃之经脉挟口环唇,脾虚不运,胃经湿盛是小儿流涎症的主要病机,针足阳明经之地仓透颊车,恰起健脾化湿之功,故可治小儿流涎症。

涎水即口腔之唾液。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通过导管排入口腔。流涎症即是唾液腺分泌过于旺盛的结果。小儿唾液腺遍布口腔黏膜深处,有唇腺、舌腺、颊腺、腮腺等,大的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腮腺是最大的唾液腺,呈三角形,位于耳的前下方,相当于颊车穴部位。下颌下腺较腮腺为小,卵圆形,在下颌角之前下颌体的内面。针地仓透颊车可直接刺激腮腺。下颌下腺、唇腺、颊腺等唾液腺,采用小幅度捻转的弱刺激手法,可以起到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使过旺之分泌趋于平衡而流涎自愈。

五、小儿厌食

(一)田从豁医案

刘某,男性,1岁6个月。初诊日期1997年11月25日。

病史:患儿系早产儿。8个月出生后即食纳不香,经常哭闹,大便经常排出不消化的奶瓣。目前患儿食纳差,只饮用酸奶,不吃辅食,大便日1~2次,不成形。

望闻切诊:发育迟缓,行走需人扶助,只会发“妈妈”等几个单字,面色萎黄,声低音微,哭闹不休,腹胀。

诊断:中医厌食症(脾胃虚弱,元气不足)

西医小儿厌食证

治则:健脾和胃。

治则:首取四缝点刺,沿督脉及膀胱经捏脊、梅花针叩刺,灸神阙。

疗效:2诊后,患儿精神好转,夜晚不再哭闹,喂食时不费力;4诊后,患儿饮食量增,主动要求进食。6诊时面色已有光泽。可少量增加辅食。共治疗10次,患儿饮食佳,可正常进食奶及少量辅食。(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小儿厌食验案之一。此患儿因先天禀赋不足致肾之元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失健运,日久脾胃虚弱。治疗以健脾和胃为法。以四缝健脾消食和胃,神阙温中健脾,和胃止泻,督脉及膀胱经振奋阳气,健运脾阳,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整体调节,使患儿脾胃强健,达到健脾和胃之效。

(二)黄迪君医案

魏××,女,3岁,父核工业研究所干部。1993年10月5日因纳差1年余,初诊于黄教授。

患儿一岁半患麻疹并发肺炎,病后体弱多病,纳食减少,常服山楂丸、多酶片、儿宝及中药汤剂等,以致厌食、畏药。查:患儿形体瘦弱,面色白,神倦懒言,舌淡苔薄白滑,脉细弱。诊断:小儿厌食证。辨证为脾胃虚寒型。治则:温阳益气,健运脾胃。黄教授施以指压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提捏夹脊穴7遍,艾条灸(温和灸)百会、气海、中脘、足三里,各1分钟,间日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3次后食欲增加,每餐能食一两面食或一个鸡蛋之类,精神好转。疗程完,食欲、食量复常。

10月17日再诊:指导家长进行上述治疗三次后,家长在家每天为患儿施术一次,疗程完复诊。

10月29日三诊:患儿食欲、睡眠正常,面色红润,舌脉正常,继嘱家长坚持为患儿做艾条法与捏脊法治疗,间日一次,疗程完复诊。

11月9日四诊,患儿活泼欢喜,体重比治疗前增加6公斤。嘱家长为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其健康成长。

随访至今,已上初中,很少生病,饮食、睡眠等一切正常。(引自《黄迪君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