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46

第46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5)

第五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5)

患者年仅15岁,属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除漏下症外,表现出面色白,身倦,乏力,便溏等一系列脾气不足的征象,因此治疗上以健脾摄血为原则。针灸处方及中药处方均是围绕此法组方。该病例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中药方中加用了益智仁、川断两味益肾之品。患者仍处青春期,内分泌尚处不稳定水平,中医认为先天肾气不足,因此尽管临床未表现肾气不足征,但治疗时加用补肾的措施,是为妙用。以此类推若针灸处方中加肾俞、肓俞、命门等穴也许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三)殷克敬医案

梁××,女,39岁,西安市碑林区饮食中心站职工。1967年9月2日来院就诊。

主诉:阴道突然大出血一天。

病史:昨日上午十时许,阴道突然大出血,当时流血量多,血多紫黑,伴口渴喜饮,小腹刺痛,而专程来院邀余诊治。

检查:形体稍胖,血色紫黑,口干喜饮,小腹有明显压痛,舌质红,苔淡黄,脉弦数。血压90/140mmHg。

诊断:崩漏

辨证:血热妄行

治则:养阴清热,收敛止崩

取穴:气海、曲泉(双)、大都(双)、大敦(双)、行间(双)。上穴均以泻法施针刺之,每穴施点穴术3分钟。又经连续施术治疗五次后,出血全止,渴热诸症悉除。(引自《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崩漏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此例患者,根据其出血颜色紫黑,口干喜饮,舌质红,苔淡黄,脉弦而数等症,实属血分有热,迫血妄行所致。故取上穴治之,其由是:气海穴为元气之海,施术可益气和营;曲泉穴为肝经之合穴,施术可清肝调经;大都穴为脾经之荥穴,施术可调脾统血;大敦穴为肝经之井穴,施术可清热醒神,固冲止崩,升阳举陷;行间穴为肝经之荥穴,施术可疏肝理气,调经和血,养阴止崩,上五穴相配合用,以症施术,即可清热凉血,还可化瘀止血,准确施展手技还可清热养阴,又能清下焦湿热,故施术后速取奇效。

十、子宫颈炎

李仁述医案

许××,女,33岁,已婚,辽宁大虎山镇铁路工人,1986年10月5日诊。

腰痛如折二年余,带白色稠黏,量多味腥,心悸气短,纳呆,月经尚调,自觉乏力,背酸困乏小腹胀痛,脉沉滑稍数,舌质红,苔黄腻,在地方医院一直按风湿治疗,后经某妇科诊断为慢性宫颈炎,要求用针灸治疗,余用补益脾肾,固冲任,去湿热之法。处方:取穴八髎、三阴交。腰痛配委中穴;小腹痛配气海、足三里;纳差配脾俞、中脘;心悸气短配内关、膻中。用提插捻转刮针手法,调治半月,白带去腰痛愈。[李仁述.针刺治带案.针灸临床杂志,1995;(Z1):72-73]

评析:本案为李仁述治疗子宫颈炎验案之一。李仁述,1939年9月生,辽宁人。大学文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所主任医师。

本案用针刺疗法,八髎穴专治白带,《甲乙经·妇人杂病第十》言确实效验,气海能调任脉,益气理下元虚损;三阴交健腰利湿;脾俞、中脘调胃健脾而渗湿;足三里益后天之本,补脏腑之亏损,又能升清降浊,导湿行滞,加委中则腰痛解,此穴是治腰痛之要穴,但关键在于去带。诸穴共奏益脾肾、去湿热之邪,理冲任,调带脉,带脉失约得解,白带去,腰痛除,病则痊愈。可见临床治病,不论药物疗法,或者非药物疗法,洞悉病源,第一紧要。

十一、盆腔炎

刘炳权医案

方××,女,40岁,干部。1995年7月5日就诊。

主诉:下腹痛半年余。

现病史:下腹隐隐作痛,得温则舒,恶寒,体倦。

体查:舌淡,苔白,脉细。

诊断:盆腔炎。

治疗:小腹部用木盒灸,经灸治20天而愈。[刘炳权.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205]

评析:本案为刘炳权治疗盆腔炎验案之一。刘炳权生平见肥胖。

灸小腹,温通少腹部经脉,而使胞宫得温,温则散寒、祛湿、通经而止痛。

十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汪慧毓医案

患者,女,28岁,已婚,1996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月经来时剧烈腹痛,大汗淋漓,不能忍受,肛门坠胀,月经量少,血色紫暗有块3月余。B超显示:右侧卵巢有4.5cm×5.2cm×4.7cm囊性包块,内见液性暗区。面色晦暗,脉沉细。就诊前曾在浙医大妇产科医院诊断为“内异症”,经抗炎治疗3周,肿块无缩小。

治疗方法: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血海和次髎、三阴交两组穴位,隔天交替,每穴注射1.5m1。

药饼灸:附子、鹿角霜、肉桂、乳香、五灵脂以5∶2∶1∶1∶1比例压面,同时用黄酒调和,做成厚0.4cm,直径2cm药饼,垫纱布,置于关元穴上。隔天灸1次,2个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本病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血海、次髎、三阴交,隔天交替;并药饼灸关元穴。治疗2个月后,痛经消失,B超复查肿块减至3.1cm×3.5cm×2.6cm。复上法治疗2个月,诸症消失,B超复查未见囊性包块。[汪慧毓.水针结合药饼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06):39]

评析:本案为汪慧毓治疗子宫内膜异位验案之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剧烈痛经是由于异位内膜结节释放过高前列腺素所致,而针刺能抑制前列腺素分泌和对抗前列腺素作用,并能提高痛阈,从发病来看,内异症是由于经血倒流和子宫内膜种植所致,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增高,血液呈高凝状态。中医认为本病因体虚,经前产后失于调摄,外感或手术损伤冲任,恶血未净,离经之血即瘀血不能及时排出故诸症丛生。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免疫功能低下,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激素水平低下等皆属肾虚表现。肾主生殖,肾虚不能养肝,肝失条达,肝郁又促进了瘀血的发生发展,故肾虚肝郁血瘀是本病最基本的病机。灸能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提高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功能。药饼灸除一般灸的作用外,又能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发挥药理效应。附子、肉桂、鹿角霜温阳散结;乳香、五灵脂活血散结止痛;水针除穴位刺激外,又有丹参注射液起活血化瘀作用。水针、药饼灸联合作用的结果,不但能够止痛,而且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改善局部子宫微循环,抑制内膜异常增生和出血,消散异位内膜结节而达到治疗作用。

十三、不孕症

(一)王凤仪医案

哈某某,女,35岁,病历号5965。

主诉:婚后11年未孕。

病史:患者婚后11年未妊娠,月经正常来潮,无痛经,无腹痛,在本国曾用多种药物及方法治疗,均未见效,到中国后亦曾经用中西药治疗4个月,效果不显,听说中国针灸很有效,故要求治疗。

检查:发育良好,舌淡苔白薄,心肺未见著变,肝脾未触及,腹无压痛,脉缓。妇科检查:子宫发育不全,两侧附件有炎症改变。

诊断:不孕(子宫发育不全)。

治疗:调理冲任,化痰祛瘀。

取穴:关元、八髎、脾俞、三阴交、胞门、子户、气海、太冲。

操作:毫针刺,用补泻兼施之法,留针30分钟。以上腧穴,每次用2~3穴,每日1次,共针灸15次。1个月后随访已妊娠,1年后随访,生1男孩。(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凤仪治疗不孕症验案之一。王凤仪生平见痿证。

不孕症系指生育年龄,婚后3年而不孕者,多为子宫发育不全,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其次是由于卵巢或精子通路受阻而引起,祖国医学对此记述颇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巢氏病源》有“妇人挟痰无子,子脏寒冷无子,带下结积无子”之说。《诸病源候论·无子候》说:“然妇人挟痰无子,皆由劳伤血气,冷热不通,而受风寒客于子宫,致使胞内生病”。此病人系素体肥胖多湿,又恣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生,气机不畅,胞络受阻,不能摄精,故难成孕,取脾俞、三阴交为理气血而化痰湿;关元、八髎为调冲任而补下焦即怀孕,此外对月经不调、子宫前屈或后倾而不孕者,针灸疗效亦颇佳。

(二)石学敏医案

吴某,女,34岁,工人。初诊日期:2003年9月12日。

主诉:婚后十年未孕。

病史:患者婚后第2年本已怀孕,因工作繁忙,50天行人工流产,自此后虽未避孕,而再难于子嗣,心情焦急,今来就诊。月经14岁来潮,经期3天,周期为24天,量少、色鲜红而淡。

查体: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少泽,发育正常。心、肺(一)。舌红苔少,脉弦尺细。B超示:腹部生殖系统未见阳性体征。

印象:

(1)中医:不孕症。

(2)西医:不孕症。

辨证:患者体虚消瘦,人流术后气血受损,调养不当,阴血之源不足;肾精肾气虚弱,冲任失调,气虚血少,而致不孕症。

治则:滋阴养血调经。

选穴:合谷,三阴交,神门,太溪。

操作:合谷直刺0.8寸,捻转泻法1分钟;三阴交直刺0.5~1寸,捻转补法;神门直刺0.5寸,捻转补法;太溪直刺0.5~0.8寸,提插补法。间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经过:针刺治疗的同时,于每次月经后服用四物汤加减,日1剂,连服10剂。并嘱患者劳逸适度,养心安神。治疗2个疗程后,月经来潮时,色、量正常。又继续针刺3个疗程后,停止治疗,观察半年后来我院复诊,述已怀孕。(引自《石学敏针灸全集》)

评析:本案为石学敏治疗不孕症验案之一。石学敏生平见汗证。

本案不孕症,患者人工流产术后气血受损,肾虚而冲任失调,以致不孕。石氏以滋阴养血调经为法,针药并施而收功。对于某些疑难病,针刺配合药物,常能相得益彰。

(三)田从豁医案

赵××,女性,33岁,北京市人。初诊日期1987年3月。

患者因“婚后5年未得子女”前来就诊。患者诉5年前结婚,婚后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但始终没有受孕。几年来跑过很多大医院,经检查,丈夫身体健康,精子存活率正常,患者本人妇科检查:子宫发育良好,经期5~6天,经前及经期腹痛伴乳胀痛。由于久盼得子未果,所以性情急躁,甚至产生悲观情绪。近一年来已基本放弃治疗,但由于陪其母接受针灸治疗,所以在医生的说服下接受针灸治疗。

诊断:女子不孕症(肝气郁滞)。

立法:疏肝解郁,调理冲任。

治疗:①针刺中极、关元、期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留针30分钟,每周3次,施平补平泻手法。②中药:柴胡12g,白芍15g,当归12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疗效:针药并用治疗一疗程后(10次为一疗程),患者诉经前及经期腹痛及乳胀明显减轻,休息一周后继续第二疗程治疗,此后中药停服,单纯针刺治疗。在接受第二个月治疗时,月经迟迟不来,当时患者对针灸没有信心,所以停止针灸治疗。二个月后患者再次来医院,告诉医生,当时月经不是错后,而是受孕后的生理性闭经。半年后顺产一女孩。(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不孕症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该病例的特点是:没有器质性病变,子宫发育良好,月经大致正常,有正常排卵。由于婚后挂一漏万久不受孕,情绪比较急躁。但接受针灸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由于患者已失望,对治疗未给予太大希望,所以心情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施以针药并用疏肝解郁,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该病例提示我们,在治疗不孕症时,要想方设法令患者放下思想包袱,患者的心情平和,不急躁是治疗不孕的先决条件。

十四、更年期综合征

(一)李影医案

齐××,女,50岁,工程师。1989年5月23日初诊。

主诉:1年来月经前后无定期,情绪不稳。

病史:近1年来月经前后无定期,情绪易波动,脾气急躁,常因小事与人争吵,曾在某院诊治为更年期综合征,药物治疗无效。今日就诊时自诉胸闷胁胀,叹息不止,烦躁,腹胀纳呆,大便不爽,夜寐惊梦,情绪急躁易怒,经期两胁乳房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