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602200000043

第43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2)

第五章 妇科病证针灸医案 (2)

痛经之症,原因甚多,先贤朱丹溪曾有“将行作痛者,气之滞也;行后作痛者,气血虚也”的论述。盖妇女善病肝郁,木失条畅,则气易滞,气滞则必血瘀作痛。本例病者,脉来涩滞,是气结之象,胸胁刺痛,是肝失条达之征,经行紫黑,是气滞血瘀而致。陆氏审症求因,为泻期门、急脉,以疏厥阴之气;曲骨是任脉、足厥阴之会,亦有疏肝而利冲任之功,施用盘法以和少腹之气;泻三阴交,统调肝、脾、肾三经,佐以归来,是妇科调经的经验要穴。故治之痛减而愈。

(三)纪青山医案

赵某某,女,39岁,干部。1989年1月24日初诊。

主诉:经行腹痛4年。

病史:患者4年前因感受寒湿后开始行经腹痛,每月发作1次,曾在某医院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服西药治疗后,未效,又服中药效果亦不佳,故来我处求治。现症:腹痛难忍,大汗淋漓,呻吟不止,月经量少,色暗有块,腹痛得热则减,伴有头痛,周身乏力,食少纳呆。二便正常。

检查:神清语明,痛苦面容,弯腰扶腹,手足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迟。

诊断:痛经。

治疗:温经散寒,化瘀除湿。

取穴:中极、归来、三阴交、秩边。

操作:取上穴每日针灸1次,中极、归来针上加灸,每穴灸3壮;三阴交、秩边只针不灸。

经治疗10次后,其痛乃止。以后每月月经来潮前5天进行温针治疗,连续治疗4个月,痛经而止。(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纪青山治疗痛经验案之一。纪青山生平见便秘。

该病在于寒阻胞络,经血瘀滞,故取中极、归来,可调理冲任,温运下焦,活血化瘀;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足三阴经的走行是从足至腹,针之可调脾胃,益肝肾,配秩边可调经止痛。诸穴相配,达到寒湿得化,通经化瘀,胞宫得复,其痛可止。

(四)姜淑明医案

李某,女,24岁,工人。1986年冬季某日初诊。

主诉:月经期将至,腰腹痛剧,少腹胀坠1天。

病史:患者月经16岁初潮,期量色质尚正常,后因经期大怒,其后则每于行经前即腰痛,腹痛,少腹胀坠。经行开始血量少,色紫暗有块待血块下后则痛减,有时胸胁亦胀痛。此次行经,非同往常,疼痛剧烈,无奈前来求治。

检查:挽入诊室,弯腰扶腹,呻吟不止,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头面冷汗,少腹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

诊断:痛经。

治疗: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取穴:中极、归来、地机。

操作:行捻针泻法,加灸,留针15分钟。

当即为之取中极、归来,进针后,令针感向下放散;再针地机二穴,均行泻法,针后加灸。患者自觉疼痛立刻减轻,15分钟后痛止出针,病人面带笑容,很是感谢。遂嘱其下次月经期前稍感不适时,即来针治,如此经过几次治疗,即告痊愈。(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姜淑明治疗痛经验案之一。姜淑明,女,1927年生,天津市人。1948年毕业于哈尔滨市中医讲习所。1949年考取中央卫生部中医师证书。1951年在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擅治中医内、妇科疾病,疗效显著,撰写论文10余篇,参加编写了《针灸大成校释》一书,姜老现任哈尔滨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哈尔滨市瘫痪病研究所名誉副所长,被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聘为副研究员,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委,哈尔滨针灸学会副主任,哈尔滨市中医学会理事。

该病例系因精神因素影响,怒则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滞不能运用,血行受阻,滞于胞宫而作痛。今取中极为主穴,可通调冲任,行瘀止痛,活血通经;配归来为足阳明经穴,用之调血气以辅中极之功;远端佐地机,系足太阴经之郄,镇痛力强。三者相合,其效彰著,实证加灸者,取其温通之力,俾经脉通,血下行,其痛自止。

(五)田从豁医案

梁某,女性,34岁,已婚,初诊日期1998年5月4日。

主因“经期腹痛20余年,加重6年”来诊,患者13岁月经初潮,经期第一天腹痛,睡眠后可以缓解。25岁结婚,婚后两年未孕,因有痛经史,即前往北京市各大医院就诊,1991年、1992年先后两次于北大医院行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均匀增大,此后腹痛加剧。1995年于协和医院诊为“子宫腺肌症”,并行子宫楔形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行GNRH(促性腺激素机动剂)注射治疗,每月一针,持续使用6个月,停药100天后月经来潮,经期腹痛未减反剧。就诊时患者诉:经期头1~3天剧烈腹痛,以右侧少腹为甚,疼痛呈现拘紧感,喜温拒按,伴恶心,欲吐,腰骶酸痛,经血中有明显血块,色紫暗,量少,经期头1~3天不能上班,重4~5天不能工作,常口服芬必得止痛。曾经中药、按摩等疗法治疗,均未取得明显疗效。因从因特网得到田从豁教授的有关经验介绍,故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前来就诊。

患者13岁初潮,月经周期40天左右,每次行8天,末次月经1998年3月28日。

诊断:中医痛经(寒凝瘀血)

西医:子宫腺肌症术后

初诊予针刺中极、子宫、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留针30分钟,并加神灯于小腹部熏烤。

第二诊,即5月6日,患者诉有轻微头晕、心慌,取穴加百会毫针刺。

第三诊,即5月8日,患者诉月经来潮,觉少腹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自服1片去痛片后照常上班。

第四诊,5月11日,月经第四天,腹痛基本缓解。患者诉本次经期疼痛明显减轻,头三天仅服一片止痛片疼痛即可缓解,可坚持日常工作,未出现过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在原方的基础上加肾俞、命门、白环俞,并加隔姜灸关元。此后患者坚持治疗3周,每周治疗3次,至6月5日,月经再潮,此次月经期未出现剧烈腹痛,仅觉腰腹不适,小腹部喜温恶寒伴轻微头晕,周身乏力。因经期腹痛明显缓解能够坚持日常工作,故停止治疗。(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痛经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患者腹痛剧烈,拒按,当属实证。疼痛伴拘紧感,并且喜温恶寒,从病邪的属性上看属寒。另经血中有血块,经血色暗,提示我们还有瘀象。纵观其病证当属寒凝血瘀,冲任不调。因此治疗应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方中选中极、子宫两穴调理冲任气血,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调理全身气血。红外线烤灯及隔姜灸是温经散寒的一种措施。疼痛缓解后加肾俞、命门、白环俞用以补肾调理先天之本,这从中体现出田老倡导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学术思想。

三、闭经

(一)刘炳权医案

何某,女,40岁,工人。1981年12月初诊。

主诉:停经半年。

病史:患者平素身体健康,经行正常。月经周期28天,行经5天,经色正常。上次来经时,因受凉经水骤停,迄今半载。觉腰酸背痛,四肢倦怠,时觉恶风头痛,少腹冷,白带绵绵,无色无味,故前来就诊。

检查:面浮色白,口唇泛青,指尖发凉,少腹凉软喜按。舌苔薄白而腻,脉沉缓。

诊断:闭经,寒凝经脉型。

治疗:温经散寒,行气通经。

取穴:关元。

操作:灸法。

用胡椒饼加丁香、肉桂粉隔灸关元穴,共6壮。

次日患者来告经水已行。(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炳权治疗闭经验案之一。刘炳权生平见肥胖。

闭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闭经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两亏;或气血虚弱,血海空虚;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而致闭经。故《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指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该例经行期间,荣卫不固,寒邪乘入,造成气滞血瘀,寒凝经脉,冲任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肉桂、丁香、胡椒均为辛温之品,能温经散寒止痛;关元穴乃是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三焦之气所生之处,为全身强壮穴之一,复借艾火之辛散温通走窜之力,合而有壮元阳、温经散寒,使寒邪散,任脉通。任脉畅,地道乃复通矣。

(二)刘炳权医案

苏××,女,22岁,工人。1995年6月4日就诊。

主诉:停经5个月。

现病史:停经5个月,每次都要注射黄体酮才来经,这次经注射黄体酮后仍未来经。平素胸胁胀满。

检查:舌边紫黯,有瘀点,苔薄白,脉弦。

治疗: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足三里、膈俞。经7次治疗来经。[刘炳权.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203]

评析:本案为刘炳权治疗闭经验案之一。刘炳权生平见肥胖。

中极、关元能理冲任而调下焦;三阴交能使气血下行以温经;足三里补脾胃,益气血;太冲疏肝理气;血会膈俞是治气滞血瘀要穴。

(三)管建红医案

钱某,女,46岁,工人。1998年10月16日初诊。

患者既往月经基本正常。约7个月前,因工作问题与人发生口角,郁闷不乐,随后月经未能再行。曾服中西药物,未能奏效。刻下胸闷胁胀,小腹胀满,时有疼痛,纳呆,眠差,便秘,舌质紫暗,脉沉细弦。证属肝郁气滞,血瘀经闭。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经。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先予针灸治疗,取风池、归来、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等穴,以前述方法进行针刺。其中足三里穴施温针灸3壮。留针50分钟后出针。并辅予中药,处方:柴胡10g,黄芩15g,桂枝9g,当归15g,白芍30g,生地15g,枸杞15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5g,川芎10g,桃仁9g,红花9g,陈皮9g。每日1剂,水煎服。每周针治3次,服药5剂。治疗6次后,月经来潮,遂暂停治疗1周。经净后改为每周针灸1次,服汤药2剂(每剂服2天),连治3周,月经复至,停止治疗后,月经仍如期而至,临床治愈。8个月后随访,月经已如病前,恢复正常。[管建红.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继发性闭经35例.江苏中医,2000;(05):31]

评析:本案为管建红治疗闭经验案之一。

闭经属内分泌系统疾病,发病原因复杂,常与全身性疾病、精神等方面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该病与肾虚、脾虚、血虚、气滞、寒凝、血瘀、痰湿等有关。但笔者认为:本病主要与肝有关,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针灸取穴中,风池疏肝理气,配合谷与太冲:开四关,对精神活动的调节效果甚佳;关元益肾气、利下焦,配归来与血海活血化瘀;足三里扶正培元,配合三阴交疏下焦、调血室。中药逍遥散合四物汤疏肝健脾,活血调经。处方中,柴胡、黄芩疏肝清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配地黄等活血化瘀;枸杞子滋补肝肾;杜仲补肾;桂枝通阳;黄芪益气,配合白术、茯苓、甘草健脾,以资生气血。诸药合用,使肝气得疏,气血得行,新血得生。针药结合,疏肝活血,故使经水能按时而下。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必须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开怀畅达,以利经行。

(四)刘美清医案

吴某,女,27岁。因继发性闭经3年半,于1995年6月11日初诊。

自述以往月经正常,从1991年11月妊娠3个月余人流后,月经一直未潮。曾经半年西药人工周期治疗亦不来潮,测出体温成双相型,阴道涂片有雌激素影响,多方治疗无效。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西、长沙等多家大医院做B超、诊刮检查,证实无子宫内膜,诊断为继发性子宫型闭经。症见腰背酸痛,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胸胁胀痛,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投一贯煎加味: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当归、川楝、瓜蒌壳、柴胡,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针刺脾俞、肾俞、子宫、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等,每日针刺1次,每月10次,治疗半年后,诸症改善,月经始潮,但经量很少,继续治疗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1997年3月分娩一男婴。[刘美清.一贯煎配合针刺治疗继发性子宫型闭经26例.湖南中医杂志,1997;(05):34]